-
杰出校友闵行“造船达人”历时6年制作宋代古船群,带你一睹汴京汴河上的精彩转载自:今日闵行造船达人杨生美为我校1968届校友。11月21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打捞出水。据悉,这是一艘清代贸易商船,是我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帆船。在闵行,近日也有“古船”亮相,记者先行探访↓↓↓《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气派和汴河两岸秀丽的自然风光,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清明上河图》曾作为中国馆的展示内容之一进行展出。汴京是北宋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中心,当时10多万军队,国以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而在汴河上,往来船只展现了汴京紧张、繁忙的航运景象。近期,梅陇“造船达人”——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生美,历时6年制作的宋代汴河船,将在杨生美船模工作室展示厅展示,将带领大家一睹北宋汴京汴河上的精彩。梦回汴京认归帆——《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船模特展展出地址:梅陇镇联曹路838号24艘宋代古船模型 梦回汴京据悉,《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船,在航运上的分工大体可以分为漕船、客船、货船三种类型,总共24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整体造型优美,建造工艺细腻,是我国文化鼎盛时期唐宋的杰出代表。此次,杨生美制作的24艘汴河船包含了8艘客船、10艘漕船、1艘游船、1艘小渔船、3艘货船、1艘客货两用船。客船漕船游船“6年前,我就开始酝酿制造《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船,经过充分调查和研究,按照汴河船不同的造型和功能,我制作了这24艘汴河船”,杨生美指着墙上拓印的局部《清明上河图》说,“你看,这座桥洞下面露出了一艘船的船头,许多人都说是漕船,我和专业人士经过多次探讨研究后,觉得这是一艘客货两用船。”客货两用船记者看见,杨生美的24艘宋代汴河船模型选用柚木,以1:30比例缩小制成,精准地复制了古船,还原了历史。每艘古船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中可探寻宋朝时期社会形态、人文风情、区域经济的真实信息。从此意义上来说,本次展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船模型研制结晶的一次呈现,更是集中国古代航运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船模匠人精神传承的综合体现。杨生美诸多细部表现十分细致 还原宋盛“疫情期间整整79天,我就在我的展示厅里,哪也没去,就专心‘造’船。我很高兴,经过不懈地努力,《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船不日就可以向大家展示了。”杨生美介绍说。悬式平衡舵据了解,北宋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就无与伦比,外板采用搭接技术,广泛使用铁钉的钉连技术。船舶有甲板封舱保证了横向强度和全船的一体性,船舶使用了悬式平衡舵技术,操舵在顶棚视线良好,当时在西方世界还不曾有船舵……杨生美很好地复刻了这些细节。外板使用铁钉的钉连技术记者仔细端详这些汴河船模型,发现每艘船首都有巨大的石碇,还有存放石碇的槽口。汴河货船设有存货的圆棚,还有向左右舷打开的货舱盖。船首有巨大的石碇客船则更具特点:舷侧有大的舷窗,通风与采光都非常适宜。遇风雨不良气候,则有木质舱盖板避雨。平时舱盖板则存放在客舱的顶棚。因为在汴河有许多桥梁,船舶要通过桥梁时须要将桅杆倒下,所以汴河船的桅杆都是可以起倒的模式。客舱内外部细节在汴河船桅杆上,记者发现了奇特的几根绳索,杨生美告诉记者,这是背纤。宋代粮食多为南方运来,船只顺势而行,当逆行时就需要纤夫来背纤,这几根绳索就还原了当时背纤的场景。背纤“宋朝当时很富有,你看忙碌的汴河上,来来往往的漕船、货船,运粮运木,还有专供游客赏河赏景的小游船,从汴河船制造上,就把宋盛时代表现得淋漓尽致。”杨生美说,这也是他因此喜爱和一心想要举行宋朝汴河船模特展的原因。船跳板古船文化研究专家、中国船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席龙飞也对杨生美制作的汴河船称赞有嘉,他说:“杨生美的努力和成就为中国古代造船做了证明,让人感受到了宋代汴河船的精华,这一贡献十分了得。”记者:李逸编辑:李逸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发布:许贞监制:曾宪一
-
举国痛骂的这位复旦校长,竟是中国稀缺的那类人。以下文章来源于华人星光 ,作者华人星光本文转自公众号:华人星光(ID:hrxg2020)作者:华人星光一位复旦校长,生前谤满天下,死后誉满天下,他自黑暗中走来,又自黑暗中离去,人间繁华从未眷顾,命运只给他一生的摧残和折辱,挣扎百年如“丧家之犬”。可他竟是中国稀缺的那类人,给中华民族,留下千秋万代的宝贵财富。他叫,马相伯。百年前大厦将倾,乱世诞生牛人马相伯。5岁能探询天象奥秘,12岁孤身一人,跋涉两百公里到上海求学。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攻读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他是中国那个时代,第一个能熟练运用7国语言的稀缺人才。30岁,他成为晚清最早一批,获神学博士衔的觉醒之人,一身惊才艳艳,满腹经纶学问,可纵眼天下,竟无处施展,教会神职虽好,他却恨极了那些洋人瞧不起中国人,徐汇公学校长之位不错,他却不愿再让学生,走四书五经的死板封建之途。冲冠一怒为家国,徐州水灾,千万百姓流离失所,马相伯筹了2000两白银救灾民,和不许他这样做的教会说了拜拜。他周游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如获至宝地捧回“科学救国”良策,但这些给朝廷的上书统统泥牛入海。后听闻“洋务运动”搞实业,他叩开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大门,当上了幕僚,出使各国师夷长技。踏进波云诡谲的政坛,想要施展救国救民的抱负,没想到他竟招来举国痛骂。封建王朝已是末路,马相伯纵使才学通天,能做的也只能是随李鸿章一起,签订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1895年,当他和李鸿章使尽浑身解数,唇枪舌剑为国斡旋,也不过颤抖着捧回一纸《马关条约》,李鸿章从此沦为千古罪人,而马相伯被举国痛斥为“卖国贼”,母亲至死不肯认他:“我没生过马相伯这样的儿子。”谁解苍生恨?惊觉梦醒时。“强国梦碎”辞官隐居佘山的马相伯,和弟弟马建忠一起,完成中国第一本汉语语法书籍,也是第一本语法教科书:《马氏文通》。为了救这个国家,弟弟累死在了办公桌上。家破人亡的马相伯终于醒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1900年,他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全捐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和学生助学金,并立下“自献之后,永无反悔”字据。年逾六十,毁家兴学,做完这些,他自以为时日无多,缩在孤儿院一角等待死亡来临,却不知向死而生,自是凤凰涅槃。蔡元培早闻他的大名,上门虚心求教拉丁语,马相伯倾囊相授,不想蔡元培带来的学生越来越多。他教他们哲学、逻辑学、数学,若干年后,这些学生成为天之骄子,甚至引领一个时代:除了开近代大学教育先河的蔡元培,还有知名翻译家李青崖,革命家徐朗西,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张鼎丞等等。教育之途,点滴石穿,马相伯生命之火重燃,1903年,在耶稣会帮助下他成立震旦学院,“震旦”为梵文,“中国”之谓,含“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之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梁启超听说马相伯出山办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在贺文写道: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马相伯主张有教无类,同盟会元老于右任,因针砭时政被清廷通缉,马相伯听说后,亲自驾舟接于右任到震旦,不光收留通缉犯,还让他当上了老师。于右任感激涕零: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于右任马相伯说,震旦学院,就是要为中华民族培育于国有用之人,要学术独立,要思想自由。可是投资方耶稣会却只想培养传教士。他被架空了权力,“无病而住进医院”,学生们不满教会规章大批退学,带着退学薄找到他:“马院长,我们还想读书......”马相伯老泪纵横,华夏之大, 岂能容不下一张书桌?!他决定再办一所真正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学校!匍匐在地,如乞丐般筹集,1905年在一个废弃的衙门里,复旦公学筹备成立,65岁的马相伯就任校长。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源于震旦,复我中华。以一己之力成一所学校,可谓举步维艰,屋舍破破烂烂,教室只有一块黑板,连桌椅都没有。可马相伯,就是在这样一所简陋不堪的学校,掀开了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灿烂的华章:复旦毕业的学生,其中担任大学校长的至少有26人,这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极为罕见;短短三年,复旦高等正科毕业生中,任驻美公使的有6人,供职外交部教育部和交通部的有5人;一批名声赫赫的学生从这里走出:民国传奇大师李叔同,气象学家竺可桢,百年难遇的国学大家陈寅恪、教育家、数学家胡敦复、被称为“和平老人”的邵力子,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那时正逢中华大地战乱不休,民不聊生之际,西方学者惊讶于马相伯创建的复旦,这样一个落后国家的学校,所成就的人才,大师,竟可媲美于西方顶级大学,这是令世人难以想象的!便是今日的复旦大学,依然为国家源源不断培育优秀人才,可又有谁记得,这一切背后的、当年那个排除万难,毁家兴学的老人马相伯?人才救国,教育兴国,马相伯奔着这样的梦,耗尽了余生。他在日本学会成立典礼上,发表演说勉励中国留学生:“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张之洞将此语引为至言,誉他为“中国第一位演说家。”1908年,曾赶走他的震旦学院,要重新迁址,求上门来,马相伯以办学为重,筹款4万银元襄助其重建校舍。六年后马相伯儿子马君远病故,学生们鉴于马公毁家兴学,家无余资,遂筹集万元为其孙女作教养费,马相伯却转身将这笔钱,用于建立启明女子中学。耄耋之年,他拖着年迈身体到处办学,点燃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火炬。1917年,当他的学生蔡元培,出任首届北大校长之时,他对蔡元培说: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这句话,便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全部意义,可如今又有谁知道,马相伯是提出现代教育平等、奋发、进取理念的第一人?生于乱世,奔走于乱世,马相伯未得一日安宁。七七事变日寇踏破国门,98岁的马相伯不顾一切冲了出来,在各地发表抗战演说,他还出任支援东北军,抗日义勇军的协会领袖,加盟宋庆龄、蔡元培创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新中国模范人物,爱国知识分子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入狱,马相伯冒死营救,他的生命迸发出最炽热的火焰:“还我河山!”百岁那年,他已经病的无法起身,家人带着他从上海跑到重庆,从重庆逃到云南,又从云南流亡到了越南。许是深知大限已至,马相伯叫来最疼爱的孙女马玉章,哽咽着问马玉章:“爷爷没有给你留下一分钱,连你自己的钱也没有留给你……”停了一会儿后,老人颤抖着开口:“你……你恨爷爷不恨?”图片1939年11月4日,身在越南谅山,已经神志不清的马相伯问家人:“我们在哪里?是中国吗?”家人不忍他落叶不能归根,骗他说:“我们到滇黔交界处了,回来了。”这一夜,100岁的马相伯客死他乡!这位传奇老人生前所做最后一件事,是把自己百岁寿辰时的贺金,全部捐给前线抗战士兵和难民,生前悲鸣,死后哀荣,我党曾称他是“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国民党也誉他为“爱国老人”,蒋介石说:“天下皆尊一老,文章独擅千秋。”可他留下最后的话语却是:“我并不是什么伟人,我只是一条狗,只会叫,我在中国叫了一百年,都没有把中国这个国家给叫醒。”历经清末五位皇帝,民国三代总统,近代沉重而悲戚的历史,在他身上留下道道鞭痕,他背负着沉疴中的民族,在黑暗和困顿中匍匐而行,为教育破开百丈光明,为后世留下千秋万代的宝贵财富:他创办的震旦学院,成为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他创办的复旦公学,成为今天的复旦大学,他创办的辅仁大学,成为今天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一部分,他创办的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并入今天的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他创办的培根女校,启明女子中学,成为今天的上海市向明中学。毕生所为,教育救邦,毕生所做,觉醒中国,他像一条喘息的老狗,吼叫了一百年,天下万里,苍生一梦,可曾听到他叫醒中华的声音?今日盛世,人才复兴,谁还记得,当年为救中国一生悲歌的马相伯?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孤老南天身是史,百代梦醒始觉迟。马相伯,他是披肝沥胆,在废墟之上,铸成中华民族教育之魂的牛人,也是泣血悲鸣,救亡图存想要唤中国觉醒的伟人。他是时代稀缺的先行者、大爱者,一曲悲歌千古泪,纵横天下为斯民!2022年11月4日,今天,是马相伯逝世83周年祭日,祭先生为国之命运声声呼喊,祭先生一生为民族所凝血泪,祭先生为教育所开万世太平!
-
船模专家校友捐赠红船6月26日下午,冒着高温酷暑,徐汇中学校长曾宪一和工会主席、校友会负责人王燕虹应邀来到68届校友杨生美先生的船模工作室曹行展示厅举行红船船模捐赠仪式。杨生美校友从小对船情有独钟,五十岁开始学制作船模,作品有四百多艘。部分作品在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获奖,先后被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湖北鄂州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等收藏。杨生美先生中国古船模型制作技艺入选闵行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生美本人获得了第六批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闵行当代工匠”。作为老三届,杨生美校友1965年考入徐汇中学初中,13岁的他参加了当时中学里的模型兴趣小组。杨校友回想在徐汇中学读书的岁月,很有感触。他动情地说:短短一年的徐汇中学的船模兴趣小组,为他将来走上制作船模之路打下了基础。当时家里条件贫困,学校为他减免了学费,老师还送了一件新棉衣给他,这是他第一次穿上新衣服,心里感动不已,铭记至今。五十四年来,对母校的感恩一直深藏在他心中。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有关“扬帆起航,红船精神”的讲话激发了杨生美的创作热情,“我们这代人,发自内心地爱党。旧辰光的上海再繁华,老百姓是活得没尊严的。红船精神的百折不挠,我感同身受,就想到了做高还原度的红船。”为了还原红船,从2018年开始,杨生美前后6次去往嘉兴南湖考察,深入了解历史故事,拍摄了1000余张红船的资料照片因为有做船模积累的人脉,他还设法收集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红船的图纸,包括肋骨线型图,纵横剖面图,桅、舵、橹图,以保证还原的逼真程度。至此,杨生美先生完成了百艘小型仿真红船,这些红船是他为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为母校赠送红船模型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曾宪一校长在杨生美校友的陪同下参观了展示厅,对校友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精神赞叹不已,衷心感谢杨生美校友心系母校、感恩母校,欢迎杨生美校友回母校为徐汇学子讲述他的传奇故事,学习他不忘初心的工匠精神。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世锦赛游泳冠军:杨爱华(“汇学知名校友”展播51)杨爱华,1992届校友。1994年世界游泳锦标赛400米自由泳冠军。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著名影视演员:黄梅莹(“汇学知名校友”展播50)黄梅莹,1967届校友。黄梅莹,1950年7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1977年,出演首部电影《万水千山》。1979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正师级);随后,主演了根据揭露林彪5.71工程计划改编的电影《瞬间》。1982年,主演了战争题材的电影《风雨下钟山》。1984年,主演了王缇执导的故事片电影《一往情深》。1988年,主演了彩色战争片《巍巍昆仑》。1990年,主演了家庭情感伦理剧《渴望》 。2005年凭借在《孔雀》中扮演母亲获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2008年,出演中国瓷文化和瓷商风云的古装剧《大瓷商》 。2010年,参与讲述了文革时期的动人爱情故事《山楂树之恋》的拍摄 。2012年,主演都市情感剧《玫瑰炒肉丝》 。2014年,主演青春励志电视剧《青年医生》 。2020年1月25日,领衔主演的喜剧片《囧妈》上映 。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著名影视演员:朱曼芳(“汇学知名校友”展播49)朱曼芳,1959届校友。朱曼芳,1941年生,1962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毕业,同年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62年从影曾在1985年在饰演《少年犯》谢洁心一角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还在《东港谍影》《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中有过出色的表演。朱曼芳从影三十年,她参加拍摄了十多部电影,先后在《年青的一代》《只要你说声需要》《蚕花姑娘》《小将》《东港谍影》《与魔鬼打交道的人》、《笔中情》《少年犯》《白粉妹》等影片中饰演主要角色。其中《少年犯》获1985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其饰演的女主角谢洁心获司法部法制文艺优秀奖。她的女儿邬君梅也是一名演员。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国家一级演员:洪剑涛(“汇学知名校友”展播48)洪剑涛,1979届校友。洪剑涛,1965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京,回族,1985年高中毕业参军入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话剧团任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副师级文职干部,百娱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签约艺人。1998年,主演的话剧《雪峰恋》获得全军文艺会演表演奖。1991年,参与的话剧《带一身黄土来当兵》,获得第六届全军文艺会演表演一等奖。1996年,参演历史战争剧《水浒传》。2001年,在都市浪漫喜剧《给点阳光就灿烂》中饰陈立江。2003年,拍摄军旅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2》。2005年,拍摄了宁财神编剧的古装喜剧《武林外传》。2007,继续出演军旅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3》。2008年,以导演身份执导喜剧片《派出所的故事》。2010年,客串尚敬执导的军旅情景喜剧《大学生士兵的故事》。2012年,主演都市话题情感剧《孩奴》。2014年,出演家庭温暖轻喜剧《孙老倔的幸福》。2016年3月,主演了都市爱情喜剧大电影《我是大神》;同年7月拍摄古装励志剧《重耳传》。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中国首位进入F1的赛车手:马青骅(“汇学知名校友”展播47)马青骅,2003届校友。马青骅,1987年12月25日出生于上海,中国首位进入F1的中国籍车手。就如很多F1车手一样,马青骅从8岁起开始练习卡丁车。初出茅庐的他12岁时获得全国卡丁车青少年组的冠军;13岁获得上海IB卡丁车俱乐部年度冠军;14岁连续获得全国卡丁车锦标赛NCA组上海站、唐山站亚军,总年度季军,以及印度国际卡丁车邀请赛亚军。2004年,年仅16岁的马青骅获得在上海卡丁车大奖赛ICA组年度总冠军!凭借优异的卡丁车赛绩,马青骅的才华被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慧眼相识,并被选为2004年亚洲方程式雷诺康巴斯系列赛的参赛选手,开启了他的方程式赛车的比赛,并于当年以全胜的成绩夺得该项赛事的年度总冠军。2008年7月,还未年满21岁的马青骅以唯一一个中国籍选手的身份代表中国御车银石俱乐部征战西班牙F3锦标赛。他凭借其优异的驾驶技术,在法国站比赛中顽强的拿下季军,站上了领奖台。这是中国籍车手首次在F3锦标赛中登上领奖台,也是中国籍车手第一次获得该项赛事的奖杯。在随后的比赛中,赫雷兹站一、二回合,马青骅又获得了季军、亚军的好成绩。虽然只完成了全年9场比赛中的6场,但最终依然在29位车手中获得了第6的排名,三次登上领奖台。2009年,他又获得了英国F3锦标赛的第四名。2010年,马青骅开始征战中国房车锦标赛(CTCC)赛场,并于2011年以8站4次冠军,总分116分,轻取当年的CTCC年度总冠军。凭借在F3中的优异成绩,马青骅吸引了雷诺与威廉姆斯等多家F1车队的注意并受邀参观了雷诺、威廉姆斯和红牛三支F1车队。北京时间2012年9月5日下午,HRT车队在官网上正式确认中国车手马青骅将在F1意大利大奖赛第一次练习赛上出场,这也使得马青骅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位参加F1周末比赛的中国车手。HRT车队在官方声明中表示,马青骅将在F1意大利站第一次练习赛中代替印度车手卡斯基延参加比赛,这是车队根据他的发展计划而专门准备的,马青骅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准备,包括模拟测试和实际测试,同时还通过了严格的体能训练。尤其是在银石赛道的年轻车手测试中的表现给车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在那场测试以后,马青骅得到了能够驾驶F1赛车参加正式比赛的“超级驾照”。2014年2月,马青骅加盟雪铁龙WTCC车队,将角逐2014赛季世界房车锦标赛。雪铁龙传播、市场及体育部总监阿诺·德拉莫特坦承,耗时数月、考察了众多潜在候选者后,最终确定签约马青骅。世界房车锦标赛(WTCC),与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WRC)、世界耐力锦标赛(WEC)并称为世界赛车运动的四大顶级赛事。2014年6月8日,马青骅迎来WTCC莫斯科分站赛首秀。同场竞技的大神云集,有穆勒(4届WTCC世界冠军)、勒布(9届WRC世界冠军)和洛佩兹(阿根廷房车锦标赛冠军)。在该站的第二回合比赛中,马青骅力压群雄,驾驶33号雪铁龙爱丽舍赛车,一举夺得冠军。这次夺冠不仅让马青骅收获了第一座WTCC冠军奖杯,也是中国车手第一次站上FIA世界级赛事的冠军奖台,完成了零的突破。在颁奖过程中,由于主办方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中国籍车手夺冠,所以没有事先准备中国国旗。在升国旗的环节中,第三位的国旗成了空缺。这是至今为止马青骅心目中最有份量的奖杯。这座奖杯和那面空缺的国旗,让他深深的感觉到作为一个中国车手的使命,也正是这种使命感让他的信念更加坚定。继2012年马青骅成为首位中国籍F1车手后,又获得WTCC中国第一人的殊誉。而这一殊荣一直保持到今天,马青骅依然是唯一一位获得WTCC分站冠军的中国籍车手。在之后的2014年10月,马青骅再次登上领奖台,在上海站拿下亚军。2015赛季马青骅又分别获得摩洛哥站亚军、法国站季军和葡萄牙站的冠军。2019年,国际房车锦标赛WTCC更名为WTCR,马青骅转为阿尔法罗密欧车队效力。在全年的比赛中,获得斯洛伐克站两轮比赛的亚军和冠军;葡萄牙分站第二轮的亚军。9月17日,WTCR宁波分站,马青骅获得首轮的亚军,并刷新TCR赛事宁波赛道的记录。2020年,受疫情影响的原因,国际赛事接连变更或取消,马青骅加盟领克车队再次转战TCR China的比赛。大家都在期待当最好的中国车手驾驶最优的中国品牌赛车,会出现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不出所料,马青骅凭借其优异的车技驾驶性能卓越的领克03赛车势如破竹。在当年的6场12轮正赛中,4次夺冠,9上领奖台,积分一路领先,提前两轮将年度总冠军收入囊中。2021年,33岁的马青骅更加稳健,驾驶技术也更加成熟。目前他还是唯一一位中国籍F1车手,和唯一一位获得FIA世界级赛事的冠军车手。马青骅说“作为一个车手,不仅希望获得更多的冠军,还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国的赛车事业和汽车产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随着疫情的逐渐消散,各大国际赛事陆续恢复正轨,期待他再次登上国际赛场,并取得更多的成就。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陈独秀外孙女:张小军(“汇学知名校友”展播46)张小军,1967届校友。张小军:小学就读于襄阳南路第二小学,也就是以前的位育小学,由于酷爱艺术,上小学同时拍摄了电影《宝葫芦的秘密》以及《向阳花开》饰演王丹凤主演角色的童年角色,参加了徐汇区,及上海市少年宫合唱团,初中考入徐汇中学就读,初二下学期因全国废除高考,便响应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招应,支边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连队工作了两个月被团场宣传队选人而介入了团场的文艺演出事业,1973被石河子农八师文工团选入担任小提琴,中阮,三弦演奏员,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团场基层农场职工演出服务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83年调入乌鲁木齐兵团杂技团担任演奏员,除了在新疆演出,并赴吉尔吉斯斯坦首府比希凯克、塔吉克斯坦首府塔什干、土库曼斯坦首府阿什哈巴德、乌兹别克斯坦首府巴库进行了演出,2006年退休至今,仍然参加外团邀请的演出事宜,并给学生教授乐器。2017年11月14日, 在徐汇中学67届初三7班班长和同学们的努力下,曾经的同班同学、失去联系50年的陈独秀外孙女张小军女士参加167周年校庆校友返校日活动。校庆当天,张小军校友特地从新疆赶来,参加这场迟到了50年的同学聚会。对于这次老师和同学们能找到她,张小军女士激动不已,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和同学相谈甚欢,能回母校再叙情谊更是感慨万千。随后,曾宪一校长和她的同学们一起前往崇思楼民乐教室,倾听张小军校友为大家演奏的中阮和小提琴乐曲,曲曲包含深情,曲曲都诉说着无限相思。陈独秀外孙女寄信母校转自《中国文化报》2012年8月24日“我们是兵团文艺人”——石河子市歌舞话剧团50周年聚会侧记本报记者 卢毅然 屈 菡8月的石河子处处瓜果飘香,这个由兵团农八师在戈壁滩上开垦兴建的新城如今是繁荣兴旺。22日,刚到这里探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的我们,在采访中得知石河子市歌舞话剧团(原农八师政治部文工团)正在庆祝50岁生日,前两天刚开了庆祝大会,兵团和市里领导参加,很多老一辈兵团文艺工作者从全国各地赶回了石河子,欢聚一堂。经联系石河子市文体局,我们临时调整行程,赶上了他们最后一晚的联欢,采访到那些曾经为兵团奉献青春的文艺战士。下午接近6点,新疆的天空仍是骄阳顶头,在石河子市“西部民俗文化风情园”门口,只见几十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下大巴车,有的已是步履蹒跚,随后到来的是文工团各个时期的成员,他们欢笑着、寒暄着,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兵团岁月。走在队伍前面的是72岁的著名导演束一德和老团长赵长久等人。赵长久21岁时从兰州来到石河子,从此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1961年,我还是兰州市文工团的一名演奏员,当时跟着整个团到新疆兵团慰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在深入各个团场的慰问演出结束后,兰州市文工团的50多名演员竟爱上了兵团,选择留在了石河子。后来,兰州市歌舞团、兰州市艺术学院部分师生,还有酒泉钢铁公司等的文艺团体也被吸引到这里。1962年10月,由127名骨干组成的农八师政治部文工团正式成立了。“当时多数演员毕业于大专院校,艺术水准很高。文工团成立后,我们排演了话剧《战斗的青春》《边城春秋》,后来又排过当时全国流行的一些名剧,像话剧《八一风暴》《霓虹灯下的哨兵》,歌剧《白毛女》《江姐》等等。当时文工团的演出在兵团非常受欢迎,《八一风暴》连续演出了100多场。”赵长久回忆说。除了在剧场里演出,演员们大部分时间会到连队里进行慰问演出。当时条件差,灯光音响只有一套,常常是两个队轮流下团场。特别是夏收、秋收、年关三个时间段,常常是一个队下去演出一个队留下排练,一轮就是一个月,而且每次演出带去的节目都不重样,一年能演出将近300场。当时,王震将军对文工团关爱有加,他每次到石河子视察,都要看文工团的演出,并和剧组的同志交谈。1964年夏天,文工团自编自演了反映农垦生活的话剧《军垦战士》,王震将军看后很高兴,认为这很好地反映了军垦战士的生活。“半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扎根石河子,无怨无悔,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贺龙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过专场演出。如今的剧团更成为石河子这个兵团窗口城市展示兵团文化的窗口。”农八师石河子市文体局党委书记、副局长韩晋说。他是此次聚会的组织人,也曾经是文工团的男高音。1970年,文工团解散,随后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很多文工团成员因此离开了农八师,走向全国各地。197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散,宣传队再次改名为石河子地区文工团。直到1981年,随着兵团的恢复,文工团重新定名为石河子市歌舞话剧团。各个时期从团里走出的文艺骨干如今遍布全国各地,许多成为卓有成就的名导演、名演员。55岁的傅金陵曾经也是文工团的一员,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诗人艾青的大儿媳妇。两岁时,她就随父母来到兵团,称得上是兵团二代。在她14岁那年,刚刚成立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招录演员,正在上初中的她被挑中,成为一名舞蹈演员。在那个特殊年代,艾青一家在石河子生活多年,傅金陵得以与艾青长子相识、相恋并成婚。“我在文工团里工作了7年,那段单纯、愉快的生活让我终生难忘。虽然后来我离开新疆到北京又到了美国,但在我心里,那段兵团岁月是最宝贵的。”在观看团里为50周年庆典排演的话剧《兵团记忆》时,她几次都被感动得流泪了,那些画面让她回忆起父辈们在兵团的艰苦岁月。在硕果累累的葡萄架下,老人们忆往事、拉家常,很是温馨。曾经的支边青年张小军也和姐妹们聊得非常开心,1966年,身为陈独秀外孙女的她正在上海上初中,听到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召唤,便决定来到新疆。最初,她被分到连队从事劳动,由于从小热爱艺术,她就到了营宣传队,后来又到了团宣传队。1971年,她正式成为师宣传队的一员,不仅拉小提琴,还会演奏民乐。后来张小军在新疆结婚生子,并留在这里。“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们是受文工团老一辈的影响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要求很严格,也很规范,让我们知道如何做人做事。”张小军说,当时兵团的劳动很艰苦,文化生活也很贫乏,所以每次去给大家演出自己心里很高兴,因为能为劳动人民服务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这些可能有点难以置信,但‘奉献人民,不能自私’就是我们当时真实的想法。”“我们是兵团文艺人,承担着宣传兵团精神的责任,只要舞台需要我们就必须坚持。”石河子歌舞话剧团年轻的现任团长李向阳说。在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精神的感召下,剧团人时刻用这句话激励着自己,鼓舞着自己不断创作,用好的作品来服务兵团人。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法国科学院院士、原子物理学家:周知行(“汇学知名校友”展播45)周知行,1949届校友。法国科学院院士、原子物理学家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全国政协委员:王晓秋(“汇学知名校友”展播44)王晓秋,1959届校友。王晓秋,1942年8月生于上海,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第9-11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国家图书馆国情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科联常委、教育部中国近现代史纲委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顾问,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委员会中方委员。曾任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中央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法国巴黎高师等校客座教授,及日本庆应大学、东京大学、泰国法政大学等校访问研究员,并荣获日本关西大学名誉博士称号。主要贡献有《近代中日启示录》《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日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他山之石》(韩文)《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东亚历史比较研究》《改良与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等。并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辛亥革命与世界》《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历史卷》等论文集,还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200多篇。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教授:沈萼梅(“汇学知名校友”展播43)沈萼梅,1958届校友。沈萼梅 中共党员,教授。1958年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0年至1962派往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意大利语专业代培。1962年回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毕业后后留校任教。1973年至1975年赴意大利语言学院和罗马大学进修。回国后继续任教。1984年至1986年赴意大利威尼斯大学进修。1989年8月赴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短期讲学。1991年至1993年赴意大利米兰大学任教。1990年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6月获意大利外交部颁发的荣誉奖状和奖金。专业方向为意大利语言文学。2011年1 月18日上午,意大利使馆文化处为沈萼梅教授举行了授勋仪式,意大利驻华大使雅努奇先生代表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向沈萼梅教授颁发了一枚“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骑士勋章”,以表彰沈教授为中国意大利语教育事业以及意大利文学翻译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主要成果有《意大利语入门》《当今意大利会话》《意大利语中级教程--意大利当代文学巡礼》《意大利当代文学史》《意大利文学》等。主要译著有《无辜者》《罗马女人》《利比亚沙漠》《长青藤》《一个女贼的回忆》《罗马故事》《索非亚·罗兰》等。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黄强(“汇学知名校友”展播42)黄强,1981届校友。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 。1987年参加工作,曾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文汇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富明(“汇学知名校友”展播41)姜富明,1975届校友。姜富明,1957年10月生于上海。1978年6月进同济大学科技处工作,2002年4月至2004年3月在职攻读并获工商管理硕士。1995年3月曾先后担任同济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中心副主任、城市发展战略与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职。2003年4月曾先后担任同济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发展规划处处长、机关党委书记、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2007年6月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同济大学上海世博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世博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先进个人称号、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二作者)、第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近年来,在各种杂志先后发表论文十多篇,三部编著:《科技期刊管理》(主编)、《世博会对上海的影响和对策》(副主编)、《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副主编)。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庄琪(“汇学知名校友”展播40)曹庄琪,1960届校友。曹庄琪教授,1968年12月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程物理系。1970年至1979年在西南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1979年至198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获英国皇家学会资助赴格拉斯哥大学电子工程系进修,1992年回国。同年晋升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导波光学和光波导器件。研究领域为表面等离子波、光导波和集成光电子器件。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市科委基金项目五项,其中包括《光导波相关测量器》、《化学量光纤传感器》、《用转移矩阵求解多量子阱波导问题》、《渐变折射率光波导精确色散方程的解析表示及实验验证》和《高温稳定的聚合物光波导研究》。在研项目《聚合物波导电光调制器》获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与著名企业台达电子集团建立联合实验室。出版《光波导技术物理基础》、《导波光学中的转移矩阵方法》两部专著,其中《导波光学中的转移矩阵方法》受到广泛欢迎, 两次印刷均已售罄。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培养研究生二十余名。已出版专著《光波导技术物理基础》和《导波光学中的转移矩阵方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拥有公开和授权专利20余项,完成和在研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洪民荣(“汇学知名校友”展播39)洪民荣,1979届校友,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199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院党政办主任,2014年1月,任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毕业学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农村经济。研究成果:《市场结构与农业增长》(专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WTO法律规则与中国农业》(合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人物经历洪民荣,1962年11月出生,汉族,籍贯浙江宁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经济学硕士,在职博士研究生,经济学博士,研究员,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洪民荣同志1987年7月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部门研究所研究人员、农经室副主任,1999年2月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2000年8月任该处处长(其间:1995.07-2001.7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4年11月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2005年8月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14年1月任中共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主要贡献美国农场家庭收入:经验、问题与政策(论文),刊《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现代经济增长中的服务业:国际经验与政策意义(论文),刊《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英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论文),刊《世界城市--国际经验与上海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农业的经营风险与政府的风险控制(论文),刊《福建论坛》2003年第11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理论(论文),刊《国外社会科学前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世界城市化发展:现实与理论(论文),刊《海峡两岸城市建设与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市场结构:农业市场化中的理论问题与政策,刊《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三期。2021年1月18日下午,徐汇中学七九届老校友、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回到母校参加了“百年名校再铸辉煌”主旨演讲暨《中西邂逅徐家汇》徐汇中学读书会活动,并发表了饱含深情、热情洋溢的讲话。洪主任从地理相近、人文相通、经历相近这三个方面回顾了自己少年时在汇学的求学经历以及工作后和汇学的紧密联系,并以“成果更丰硕”“更加繁荣昌盛”寄语母校发展。他表示,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将继续携手沪上优秀出版机构,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等,推出“传承上海历史,讲好上海发展,传播上海精彩”的力作好书,也将继续支持相关优秀读物“进校园”的活动,推动“行走中的阅读”不断延续。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陈心昭(“汇学知名校友”展播37)陈心昭,1955届校友。1986年2月加入九三学社,1965年5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博导。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工学博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原合肥工业大学校长,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八、九届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六、七届安徽省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五、六届中央常委,七、八届安徽省主委。祖籍浙江省余姚市,1939年1月出生在上海。1955年9月至1965年4月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到合肥工业大学工作。1978年12月晋升为讲师。1980年6月至1982年12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作访问学者并获工学博士(Dr.-Ing.)学位。1983年1月回合肥工业大学工作,1986年4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0年10月起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6月起任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同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7月至2004年1月任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多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评审专家。他从事机器振动噪声与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的研究30年。他领导的研究集体在机器振动噪声源识别和控制、声强测量分析和声全息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主持完成国家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25项,其中,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他本人或与其指导的研究生合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42篇,其中,被SCI收录32篇,EI收录 7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已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21名,硕士生32名。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华山医院副院长、白血病专家:谢毅(“汇学知名校友”展播37)谢毅,1961届校友,主任医师,教授,血液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谢毅,1981年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血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一直供职华山医院,曾担任分管科研和教学的副院长18年,担任血液科主任。1990年在上海地区首先开展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1994年上海第一例大剂量化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治疗淋巴瘤、1995年上海第一例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1996年全国第一例非血缘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1997年全国第一例单份脐血移植治疗成人白血病。谢毅教授从事临床医学近40年,临床和科研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多项奖励,其中:“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获1996年上海医科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非血缘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获19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获1998年上海市卫生局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获1999年上海医科大学医疗成果三等奖。擅长各种血液病,血液肿瘤的诊治;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淋巴瘤。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治疗相关疾病。承担上海市科委课题“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移植物与宿主间的相互耐受和移植后过继免疫的激活的研究”。担任七年制医学生内科学教材和实用内科学的编者,五年制医学生的内科学教材副主编。是“疑难血液病细胞形态学诊断精要”一书的副主编。担任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学术任职。现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上海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上海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输血学会上海分会委员、上海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作中心(CSCO)委员和《国外医学输血与血液学分册》《白血病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临床实验诊断学》等杂志的编委。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 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洪雨露(“汇学知名校友”展播36)洪雨露,1967届校友,上海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校长、书记,市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市德育学科特级教师专业委员会主任。197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1988年和1991年二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园丁;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少先队工作名师;2003年当选上海市人大代表;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星星火炬奖、市师德标兵、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标兵;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009年获得建国60年少先队工作突出贡献奖。在办学过程中,洪雨露以“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为目标,形成“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在他的引领下向阳小学坚持儿童化的教育教学,形成了以“快乐唱歌、快乐游戏、快乐运动、快乐创造、快乐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快乐教育”品牌特色。学校被评为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市行为规范示范标兵校,市德育工作、体育工作、卫生工作先进,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区艺术教育特色校,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上海市文明单位(14连冠)及全国文明单位(2连冠)等。洪雨露在全国、上海市教育类杂志期刊上发表论文200篇,撰写出版的著作有《洪雨露少先队工作文集》《兴趣教育探索》《当好大队辅导员》《办学特色的实践研究》《现代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等。他应邀参加市及全国各地报告讲学、高评委评审、专家带教等工作,是上海市洪雨露名校长培养基地、上海市洪雨露骨干德育实训基地、长三角地区洪雨露名校长基地的主持人,带教指导了江浙沪地区名校长后备人才55人、上海市德育名师后备人才45人。撰稿:校友会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
-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裁:任仲伦(“汇学知名校友”展播35)任仲伦 1973届校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评论和教学工作。曾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现任上海电影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简介任仲伦,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历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汇报社《文汇电影时任仲伦报》总编辑,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上海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教授。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仲伦1974年参加工作,连续多年被授予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5年度亚太电影博览会最佳展示奖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裁。2003年5月他以开放促改革,合作促发展的理念,利用有限的资金和丰富的市场资源,借用与国际接轨的营销手段以及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海外的著名片 商、导演、演员合作拍片,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如 《2046》、《地下铁》、《长恨歌》、《如果·爱》和《伯爵夫人》等,探索出了一套合拍片的新思路。在电影发行上,任仲伦努力创新电影宣传推广的方式,加强电影宣传的力度和声 势,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上影集团主动争取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通过企业赞助、院线让利、影院优惠的方式,发行阳光电影卡,放映低价公益电影,降低电影票价,让更多的普通百姓有能力走进影院观看电影。社会职务任仲伦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并为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电影人任仲伦评论学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长期担任《文汇报》特约记者《文汇电影时报》评论版主编。长期担任电影理论与艺术理论教学工作,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电影学理论》《电影批评学》《新时期电影》和《中国电影导演》等课程。撰写《新时期电影》《中国新潮导演》等学术著作。个人荣誉2007年荣获华表奖优秀出品人奖 任仲伦《凯歌自述》获全国电视专题片一等奖;《毛泽东在陕北》获中国广播电视奖二等奖、上海广播电视奖一等奖,创作电影《走出西柏坡》的剧本,获宝钢艺术奖迎接建党80周年创作奖电影剧本奖;该片获2003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创作电视剧《忠诚》,荣获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优秀作品奖;荣获第22届中国电视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第5届上海文学艺术奖优秀成果奖;组织创作、生产了《生死抉择》《红色康乃馨》《汽车城》等影视剧,产生了全国性影响。长期担任《文汇报》特约记者、《文汇电影时报》评论版主编。长期担任电影理论与艺术理论教学工作,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电影学理论》《电影批评学》《新时期电影》和《中国电影导演》等课程。撰写《新时期电影》《中国新潮导演》等学术著作。其中《新时期电影》获得全国高校电影学术著作一等奖,并在日本再版。发表各类论文与艺术评论数百篇,多次获得全国、华东地区和上海市有关奖项,被认为是具有思想锐气与才情的青年电影评论家,近年来,先后创作了《毛泽东在陕北》《凯歌自述》等电视专题片十余部。撰稿:校友会 发布:许贞责编:王燕虹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