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梦 青春梦 中国梦——我校高中生参加2023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上海科学营活动7月17日-23日,我校高一年级有10位同学(具体名单见下表)参加了2023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上海科学营活动,与来自全国其他省市的营员们一起经历了为期一周的科学探索之旅。其中高一(2)班沈恩昱同学和高一(7)班贺鑫玉同学分别被同济大学分营和华东师范大学分营评选为高校科学营优秀营员。徐汇中学参与2023上海高校科学营活动名单本届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以及中船上海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共同组织实施。营员们在带队教师的组织下,参加了高校分营策划的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研学实践、院士名家讲坛、参观校园校史馆、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探究实践、朋辈交流活动、互动联欢等。经过七天科学营活动,同学们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到大学校园的科技文化魅力,每位同学都收获满满!高一(1)班 张宇轩 复旦大学分营科学营的活动丰富了我的知识库,教授用生动的案例把枯燥的哲学讲解得十分有趣,王球教授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幽默阐释,解决了我对人生一直以来的疑问,在心中埋下了哲学的种子,让我更有自我认同感。活动中,我第一次领唱《夜空中最亮的星》,认识到维持兴趣爱好的重要性,感受到团队协作的灿烂,收获了友谊:和海南室友畅聊、帮助室友解决困难、把美食分享给组员……在日常的一次次互动琐事中,我和朋友的心靠得越来越近。通过科学营活动,我拓展了眼界。认识了博学多才的学长学姐,体验了大学自由而自律的生活。科学营如同矗立在我人生中的一座灯塔,为今后的道路照亮了方向。高一(1)班 张浩楠 上海交通大学分营时光飞逝,在交大科学营度过的七天还没来得及仔细回味,就已匆匆流过。在这短短的七天里,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拓展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也对上海交大,这所梦想的大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科学营里,我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教学楼、各个学院与重点实验室,并聆听了多位专家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我们还前往校外进行参观实践,到江南造船厂亲眼见到了福建舰,到陆家嘴上海中心打卡,夜游浦江,感受上海的繁华。这七天,是我度过最有价值且难忘的一周,我希望在两年后的金秋九月,自己能以交大学子的身份走进这梦寐以求的学府,成为一名真正的交大人!高一(2)班 沈恩昱 同济大学分营科学营给予我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在与教授探讨的互动中,我不断提升了质疑精神和社交能力,激发了自己对新事物、新技术的好奇心,也坚定了对科技创新的热爱,还慢慢学会了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并与他人合作共进退。这也正体现了同济分营的口号:同心筑梦,科济未来。这些成长历程,都将是我受益终生的宝藏。科学营会散场,但青春科研不会,这也是我人生新一段旅程的开始。希望再回首,再相遇,每个人又都是全新的自己,向着共同的目标奋力迈进。高一(7)班 贺鑫玉 华东师范大学分营在这几天里,我从华师大的高精度仪器中,从食堂的饭桌上,从行走在路上的师大学子身上,从名师风趣幽默、开放的讲坛中,感受到华师大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真正的含义。七天的科学营生活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这段记忆和收获,是一辈子难以忘却的,是独一无二的。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脚踏实地努力,善于思考,在学习优秀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从生活中找到可以创新的领域。高一(1)班 史佳妮 华东师范大学分营参观走访庄严美丽的华东师范大学校园,令我亲身感受了这所名校深厚的历史学术沉淀和精神文脉传承;聆听专业精彩的名家讲坛,让我领悟了科学与文学的联系以及合成生物学的奇妙之处;趣味生动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更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激光雷达、夜间灯光遥感、GIS制图等高科技技术,完成了使用背包iPad雷达生成点云数据、运用ArcMap软件绘制空间分布地图以及统计不同地区的夜间灯光总量、基于Kepler网站制作校园周边蚊虫分布地图等。这些活动不仅将我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变成图表真切地展现在眼前,同时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的热爱和浓厚的探索兴趣。高一(1)班 孙昕黄 华东理工大学分营短短几天的科学营活动,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多角度的领略到了科技发展的魅力,为我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深刻体会到了“工程改变世界,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华理科学营的宗旨,也更坚定了我作为“汇学人”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念,继续留心观察世界,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参与科创实践活动。高一(2)班 贾丁 华东理工大学分营从院士、教授们的讲座中,我获得了遗传学、天文学、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也感受到了科学家们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在中共一大会址,我们了解了党的历史,被党的精神所感染。参观振华重工则让我见证了中国重工业发展的不易和当下的强大。在实验室里的学习让我体验了科学研究中严谨和精确的必要性。此次活动也让我认识了许多朋友,我们在宿舍中相互帮助、相互照应,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高一(2)班 俞智诚 华东理工大学分营为期一周的科学营中,我们聆听了名家讲座,参观了国家级实验室,瞻仰了中共一大纪念馆。这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还激发了我们的科学热情。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无数踔厉分发的榜样,不断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无论是千里深海,还是万丈银河,也都激起了我们无穷无尽的幻想。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应该创新未来,感恩奋进,在科创的道路上务实笃行,行稳致远,以青春之我们,创建创新之国家、青春之名族。不负韶华,不负期待!高一(5)班 詹翰鹏 华东理工大学分营在本次科学营中,我们聆听了院士们,教授们的讲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关遗传学和“勇敢者效应”的应用,我认为这两个技术能够对未来人体结构的改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还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和振华重工,穿梭于文化和科技之间,体会历史的悠久和科技的蓬勃发展。在这次科学营中我想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还有一群有趣的朋友。高一(8)班 董宇轩 华东理工大学分营实验室让我见识到科学家们的严谨作风和奉献精神,激发了我对化工研究的兴趣。在大学校园,我感受到了自由和活力,学习和交流的氛围让我更加向往大学生活。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努力和奋斗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学习化工的决心。感谢这次宝贵的科学营之旅,我将珍惜并努力学习,为化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营活动将激励每位营员在今后的学习中用心思考、积极求索,深入感受科学力量,争当能担重任的新时代青年!撰稿、图片:苏裕、科学营营员 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沈思昱同学参加2023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同济大学分营活动被评为“优秀营员”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贺鑫玉同学在2023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华东师范大学分营活动中获“优秀营员”称号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喜报:汇学女篮队员获上海市精英赛冠军2023年7月2日,暑假伊始,汇学5名女篮队员:蒋雨馨、杨静雯、叶歆瑜、周美汝、戴敏萱代表徐汇区队,以主力队员身份参加了2023年度上海市青少年篮球锦标赛暨精英系列赛女子C组总决赛。小组赛中以排名第一的身份进入淘汰赛,决赛中以50:37的比分击败老对手黄浦区队,勇夺冠军。据悉系列赛的是青少年篮球的省级官方头部赛事,参赛运动员为各区少体校、篮球传统学校的校队队员,代表了其所在区同年龄段的最高篮球水平。女篮队员们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发挥出平时的训练水平,最终获得金牌。女篮队员们对于此次的参赛感悟颇深初一(3)班蒋雨馨:首先感谢队友们,其次感谢徐汇中学提供训练场地与器材,让我们拥有一个好的训练环境。更要感恩张怡教练,领我进入篮球的世界,毫不吝啬地传授篮球技能,让我逐渐成为队伍中的中坚力量。训练之余,我在学习上也不放松。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当天作业,周末提前预习。感谢各科老师对我的关怀,提前讲解分析,让我准时参加训练。与篮球结缘,从中得到的不仅是篮球的技能、强健的体魄,更多的是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与团队合作。初一(3)班杨静雯:夺冠的背后既离不开张教练的悉心指导,也离不开自己烈日下的苦练。虽然我在赛前受伤,但求胜的信念支撑着我带伤上场。从这次的比赛中,我学会了遇到困难不放弃,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格。我也将不负教练和老师的指导,不断努力,让自己更加优秀,继续为汇学和徐汇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预初(9)班戴敏萱:在夺牌一刻,所有流的汗、受的伤都值了。背后是各方支持:徐汇中学提供的场地,保证了训练时间和质量。各科老师也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张教练放弃休息日,给我们加训。作为体育生,既要保证训练,学习也不能掉队。我尽力在校完成作业,周末挤出时间扩充课外知识。比赛中拼的不仅是技战术,还有意志品质,而这也是学习中需要的精神。虽然娱乐时间少了,但我是幸运的,因为拥有热爱的篮球、大家的支持、逐渐接近的目标。成绩终将成为过去,而其中的所感所悟将推动我勇往直前。女篮队员们给徐汇中学又增添了一项荣誉,她们在赛场上的拼搏、在训练场上的苦练无不彰显篮球运动的魅力,希望借着这份荣誉能让更多的汇学学子加入到这项运动中,让运动与学习相辅相成。撰稿:预初(9)班 戴敏萱发布:许贞 责编:夏喆倩监制:曾宪一
-
喜报:我校高中街舞队在上海市学生健身操舞大赛中获得冠军2023年6月30日至7月2日,由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解放日报社指导,徐汇区文明办、徐汇区体育局、徐汇区教育局、徐家汇街道办事处、解放日报文化传播中心主办的“解放日报杯”上海市学生健身操舞大赛在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体育馆举行。该比赛共分幼儿组、中小学组、高校组、高职高专组和俱乐部组,共有来自全市77所学校和俱乐部的105支队伍、约2100名选手参加,设有健身操舞、啦啦操、街舞等项目。我校高中街舞队表现出色,获得了高中组第一名的佳绩;初中啦啦操队获得第二名佳绩。参赛队员王珏颖表示,在比赛开始时,内心的激动与忐忑逐渐消散,全力以赴的动力涌上心头,他们没有辜负几个月的努力。同时,他还看到了其他学校和项目的运动员们在比赛中大放异彩,身着亮丽的服装,手拿花球,焕发着青春的激情,多元化的表演让人目不暇接。这让他更加努力,期待未来也能有他们这样的水平和感染力。同样参加比赛的卓文蔷表示,7月1日是建党节,她深感荣幸能够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参加比赛并向党的生日献礼。在教练夏喆倩和社长陈奕霖同学的带领下,短时间内完成了动作学习和队形编排,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最终完美地完成了成套比赛动作。这是她第五次参加“解放日报杯”比赛,也是她成长和收获的见证。总之,本次“解放日报杯”上海市学生健身操舞大赛为全市各学校提供了一个展示舞台,也表彰了他们为保持身体健康和推广健身文化所做的努力。同时,比赛也为参赛选手提供了成长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比赛中收获了自信和勇气。撰稿:王珏颖、卓文蔷发布:许贞责编:夏喆倩监制:曾宪一
-
《光明的未来》近视防控主题歌曲传唱活动参与拍摄学生名单预初(1)班:张嘉育、吴雨盈预初(3)班:范怡萱预初(5)班:杨舒婷预初(6)班:虞翰元、袁如卿、苏子桐、胡芳菲预初(7)班:张宇轩、苑诚予涵预初(8)班:蔡铭朗、龙霏、陈芷幂、李珺涵预初(9)班:沈梓炀预初(10)班:徐艺菲、曹峥琪、杨昕瑞、田恩羽、马康尔预初(11)班:臧芷彤参与合唱学生名单预初(1)班:陈语涵、张嘉育、吴雨盈预初(2)班:孟思彤、钱凌玥、吕游游预初(3)班:周均翰、黄楸湉、范怡萱、吴奕霖预初(4)班:丁俊华预初(5)班:杨舒婷预初(6)班:白洛源、袁芊裕、李若源、袁如卿、苏子桐、胡芳菲、虞翰元、朱袁昊预初(7)班:张宇轩、从天佳、苑诚予涵预初(8)班:张艺馨、计林霏、黄睿洋、陈芷幂、龙霏、李珺涵、蔡铭朗、郑茗好、钱悠淇、曲艾雨预初(9)班:夏睿涵、沈梓炀、张馨月、乐骐玮、唐嘉玥预初(10)班:江雨伦、马康尔、杨昕瑞、魏子淇、曹峥琪、田恩羽、徐艺菲、叶思辰预初(11)班:臧芷彤预初(12)班:蒋欣妤、朱梓晴、计宛彤、张译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t156baXaq4rxi1VycRIB0A艺术指导:曲效弘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我校谢骐宇同学荣获“英才计划”2022年度优秀学员2021年12月谢骐宇同学通过了华东师范大学面试,正式成为2022年上海市“英才计划”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培养学员。在华东师范大学英才导师詹清峰教授的课题组经过为期一年的培养,经导师评价、学科工作委员会专家网络评议、全国视频评议,谢骐宇同学被评为“英才计划”年度优秀学员。上海市共有29名2022级英才计划学员被评为年度优秀学员,名单如下:谢骐宇的“2022英才计划年度优秀学员”的荣誉证书在华东师范大学英才计划培养期间,谢骐宇积极参加华东师范大学英才导师詹清峰教授课题组的线上组会(疫情封控期间),认真阅读导师要求阅读的英文文献,在组会上积极提问,获得了导师的赞赏。谢骐宇在阅读文献谢骐宇参加华师大导师组织的线上组会为了能顺利推进课题,谢骐宇始终与导师保持沟通,导师也给予了许多指导和鼓励。谢骐宇完成的英才课题名称是“新型弹性相变恒温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表征”。疫情此起彼伏,学校实验室路途遥远,谢骐宇假期自行购买了部分实验仪器和药品放在家中,这样就可以用碎片时间进行实验了。在家中进行实验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因为暑假期间大学的封控要求,无法进入华师大实验室进行实验,在家中的实验完成了整个课题关键的部分----样品制备。等到八月份华师大校园基本解封,谢骐宇终于进入实验室进行最后的样品测试环节。在华师大实验室第一次见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样品测试仪器,包括Instron 推拉力计、热重分析仪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用这些实验仪器对制备的样品进行测试,获得了重要的实验结果,这对最终完成论文撰写和最后获得优秀英才学员的荣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谢骐宇在进行样品制备英才计划培养期间的暑假,谢骐宇全程参加了高校科学营浙江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云上科学营活动,听了许多科学家的报告,收获良多。谢骐宇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云上科学营的营员证书。英才计划培养期间的2022年9月,谢骐宇入围“2022年科学T大会上海直通选拔活动”复选,上海共26位中学生入围,有幸与著名科学家们一起参加“用科学的姿势聊中秋”青科沙龙活动,并且在沙龙上大胆提问。最终入围参与2022年10月30号在上海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谢骐宇在青科沙龙上向在场科学家提问谢骐宇被选拔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科学T大会的系列活动:寻找“未来科学家”活动趣味科普课谢骐宇作为全球优秀科学青少年代表,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T大会的证书谢骐宇还被推荐参加在2023年1月30日至2月3日由英才计划全国管理办公室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同组织的“英才计划”物理特训营活动,在活动中,谢骐宇表现出色,完成全部活动任务,包括非常有挑战性的虚拟仿真实验,被评为优秀营员。全国共有八位同学被评为优秀营员。谢骐宇参加“英才计划”物理特训营活动的优秀营员证书高中学业繁忙,英才计划培养期间的研究过程也经历了很多挫败,在探索的过程中,谢骐宇更深刻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许多物理概念更加清晰,养成了写实验日志的习惯,还学会了用Origin 等数据处理软件,成长比成功更令人喜悦。撰稿、图片:高二(4)班 谢骐宇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喜报!我校国乐团入选上海市学生艺术团徐汇中学国乐团创立并组建于1993年(原命名为徐汇中学民乐团,2017年1月更名为徐汇中学国乐团),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立足深度挖掘民族音乐之美,围绕美育育人宗旨,建立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品牌民乐项目。享有多项国家级、市级荣誉称号。是一支演出经验丰富、传承与创新并重的优秀团队,曾多次获得全国校园春晚金奖、中美文化艺术节金奖、上海之春音乐节金奖、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优秀团队奖等市级、国家级、国际级奖项。在传承经典江南丝竹的基础上,跨界融合创新,让江南丝竹在未来找到更多创新的可能,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江南丝竹。在练习和实践中找寻到民族音乐之美,树立良好的音乐审美,以乐传承,以美育人。在学校的鼎力支持与师生的精诚团结下国乐团入选2022-2024年度上海市学生艺术团!我校国乐团荣誉及演出现场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嗖……飞镖飞向世界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ojygzsgYYM1t_YjBwJfwPw发布:许贞责编:夏喆倩监制:曾宪一
-
我校张德贵老师录制光启讲堂《从炼金术师到化学家——现代化学的诞生》《光启讲堂》是由徐汇区教育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徐汇区图书馆联合制作的系列公开课。《光启讲堂》将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话匣子”新媒体矩阵、阿基米德APP、徐汇教育公众号、B站等联合传播矩阵,以视频、音频、图文、海报等丰富形式,进行多渠道、多平台发布。我校科技创新课程组长张德贵老师经过推荐与遴选,成为了《光启讲堂》首批课程主讲教师之一。目前张德贵老师主讲的《从炼金术师到化学家——现代化学的诞生》已正式发布。《从炼金术师到化学家——现代化学的诞生》公开课完整视频以下视频来源于话匣子https://mp.weixin.qq.com/s/_y_pgytOARtKNFE4SrVrhQ张德贵老师带来了一节与众不同的化学课有历史,有化学,有人文就是不用背方程式化学这门学科最早是“点石成金”的炼金术士误打误撞搞起来的十六世纪的欧洲炼金室里杂物堆积、浓烟滚滚…一位没有工作的炼金术师想从50桶尿液中提炼“黄金”结果黄金没发现,却发现了新元素“寒冷的夜光”大科学家卡文迪许有钱有闲他是英国皇家银行大股东更是不喜社交的深度社恐这位一心沉迷于实验室的INFJ却是“化学中的牛顿”他如何为科学痴狂,又如何在化学中治愈?“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28岁被选入法国科学院他还是个当官的,担任法国火药局局长他怎么构建了现代化学的诞生体系?为何最终走上断头台?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张德贵老师还融合徐汇中学“人人科创”的特色邀请学生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学校“师生共同做学问”核心理念指导下,我校高中五育融合校本课程教师通过“在课程中做研究”策略,利用校本课程时空,已经实现高中学生“人人有课题、人人会创新”。撰稿:张德贵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特色课程,个性鲜明——记南校特色校本课程展示活动为展示五育融合课程阶段性的实践成果、推进特色校本课程的深入探索,徐汇中学南校于2023年5月23日下午进行特色校本课程公开课展示,18门特色校本课程齐绽风采,数位优秀任课教师共话心得。一.精品课程展示1.《啦啦操》任课教师:唐灵芬,刘怀成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AC91XjeUuCTrznTLYU1HMw教师心得:啦啦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各种技巧为一体的一项集体运动。其在发展学生身体基本素质、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我校的啦啦操课程是新兴的拓展课,重在挖掘学生的舞蹈、运动、音乐等天赋,旨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体质,拓展学生运动知识,提升学生自信心。2. 《3D打印创意与实现》任课教师:朱传芬教师心得:3D打印创意与实现课程以三维技术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技能学习到自主创新。本节课,通过《汇学3D书签的设计与打印》项目化学习,使学生经历“准备创新”、“体验创新”和“自主创新”三个学习阶段,学生在设计、制作、检验、互动交流过程中,体验工业产品的制作流程,提高自身的工程学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3.《沙画》任课教师:李晓琳教师心得:学习沙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可以缓解压力,也可以在各类技法练习中锻炼自身的意志力和自制力,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学习沙画,可以有效锻炼孩子的大脑,锻炼孩子左右手协调配合,可以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并能掌握一技之长。4.《动漫技法与角色造型设计》任课教师:王岩教师心得:通过这次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开设,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元智能。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模式和方法,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5.《创意合奏》任课教师:孙樱露教师心得:本课程强调创意性和多样性,意在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和作曲的能力,也旨在让学生参与不同形式、体裁的音乐实践与创作,在丰富的合奏形式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同时,鼓励自主探索、自由表达,从艺术实践出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6.《无人机编程》任课教师:顾佩锋教师心得:本节课选题为《键盘飞手》,通过比较分析,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比较,如何利用编程实现手动操作,并比较优劣势。通过课程,大大提升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学生能在老师指导下,主动进行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和解决。7.《水下机器人》任课教师:袁策教师心得:本课程设置方面聚焦学生工程素养体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渗透,同时通过相关工业艺术宣传片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通过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学生在以上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二.课程照片集锦基于国家“双新”课程要求和“双减”指导方针,我校一直致力于推进五育融合课程的实践和探索。通过开设多种科艺体卫人文融合的特色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也通过自适应平台的搭建,助力特色校本课程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此次特色校本课程展示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五育融合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与创新复合型跨学科特色教师群队伍的快速成长,而学校也将继续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课程,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断努力!撰稿:王新瑜、开课教师摄影:陈美、严勇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品牌课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汇学(高中)校本课程公开教学展示活动2023年5月23日,汇学(高中)校本课程公开教学展示活动在总校区举行。本次活动是我校“科研兴师 科创兴校——2022学年第二学期科研与课程月”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共13门汇学高中特色校本课程进行了公开教学展示。在学校“师生共同做学问”核心理念指导下,我校高中五育融合校本课程教师通过“在课程中做研究”策略,利用校本课程时空,已经实现高中学生“人人有课题、人人会创新”。学生跟着校本课程教师逐步从零开始学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做研究项目实践创新探索,完成创新成果,实现从“被动听讲者”到“主动研究者”的转变。实现五育共生共同发展。陈春燕老师“零基础创意油画”课程面向广大零基础学生,采用弱化技巧,强化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创意表达的教学理念。设置了重思维、重创意、重实践的过程性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结合社会事件或生活经验进行创意表现和个性化表达。突破了中学生 “油画难”的瓶颈,跳出了学科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丰富中西教育融通,传承百年“汇学”育人思想,深化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课程中的五育融合:德:以油画学习为基点,培养学生个性化表达、创新思维等健康的审美观。智:设置各阶段递进式的过程性学习任务,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项目深化能力。体:通过扩展校内外学习场域,开启生活情景浸润式的体验。美:强调学生自主权和人文融合,激发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劳:基于需要表达的创意进行观察、练习、借用、创想、设计、改造与创作。唐心懿老师“高铁动车组列车驾驶操作实验”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践的基础。该实验融合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以实际操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CRH380A动车组列车性能、能耗、运行环境、突发事件处置以及信号系统的教学实践。在实验过程中,将趣味性与专业性有效结合,使中学生有机会通过动车驾驶体验提升对高铁技术的认识,为培养学生卓越的专业工程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奠定基础。游琼玉老师“卫星制作与应用”课程依托航天八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引进专业卫星遥测设备、立方体卫星、CANSAT卫星、返回式卫星以及火箭发射VR体验设备等一系列专业和科普的卫星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卫星遥测实验实现对太空中真实卫星数据读取,并通过卫星的组装与调试等制作实现对卫星的结构与原理的探索与实践。德:通过了解世界航天发展,尤其是中国航天发展的艰辛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培养学生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智:学习卫星基础知识, 掌握卫星测试方法,理解卫星数据含义,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编程能力。体:感受航天文化, 激发学习航天的热情,通过学习编程遥控立方星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科学想象力科学想象力,科学敏感性和艺术创造力。美: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认真严谨的的学习态度。劳: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将零散的零件组装成一颗完整的立方星,在体验成功同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戚嫣然老师“氢能-未来最理想的能源”课程。氢能作为最清洁的能源之一,是连接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桥梁,将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扮演起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本课程属于跨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课程以科学普及与启蒙为目的,为学科类课程提供趣味盎然的铺垫与先导。在本课程中,学生将通过参与氢能源制备、储存和利用三个环节的设计和实践,学习氢气与能源的相关科学知识,同时通过小组协作以及真实场景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锻炼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感受科学与艺术的激烈碰撞,五育融合发展。张德贵、顾春丽老师“多彩的功能膜”课程向学生呈现了前沿膜材料领域科技,包含了科技、劳技、卫生健康和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内容,项目化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将这些不同领域内容融合起来,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功能性的膜,如具备防雾、抗菌、防霉等功能的膜材料,并利用前沿科技设备和检测方法对产品性能进行表征。课程中的五育融合:德:通过科技研究过程的学术规范指导,树立求真的学术观和世界观。智:围绕纳米材料领域挑战前沿科技发明,如疫情时开发了高性能纳米新材料口罩。体: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各类大型仪器和精密仪器。美:不同功能膜材料研制过程中遇到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技巧。劳:制作膜产品过程中涉及到的配制、涂抹、脱模、贴合等过程。汪洋老师“3D打印-创意与实现”课程通过项目化学习,经过问题提出、工程设计、确定模型、产品制造、测试迭代等工程学思维过程,以不同于传统课程的形式,提高同学们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各类个性化特色课题。课程中还创新性的尝试“以大带小”的互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沟通能力。学校配备13台熔融沉积制造工艺(FDM)3D打印机和光固化树脂3D打印机,为同学打造各色产品提供有力支持。课程中的五育融合:德:以3D打印技术为抓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社员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智:通过项目化学习过程,培养锻炼社员设计产品解决问题的能力。体:3D打印材料中食品耗材标准;制作食品磨具类材料的标准。美:3D软件建模过程中遇到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技巧。劳:制作产品(零部件)过程中涉及到的拆解、打磨、抛光、组装等过程。张晨老师“探秘生物功能材料”课程通过生物功能材料膜的制备,让学生了解技术工程化研究的简单知识、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们对科研的热情。课程中的五育融合:德:了解新型生物功能材料的开发对生命的重大意义,体验完整的科技创新过程,建立科研创新思路和方法。智:了解和掌握生物功能材料的分类,制备方法等基础知识。体:将联系生活提出自己的课题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美:制备具有生物学活性且具备人体美学的功能材料并测试性能。劳:逐步具备制备生物功能材料的实验能力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人体仿生材料。胡闵爱老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课程从洞悉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开始,让学生学习从采集、处理、存储到形成结果的整个过程。最后通过实际的数据分析来推衍和预测,并提出自己的创新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课程中的五育融合:德:基于数据研究,养成辨证科学分析问题能力,培育健康的心理智:通过数据分析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学习体:数据分析需要高强度的思考,是高强度的脑力运动锻炼,也需要体力支撑美:基于数据图形化处理,发现数据之美劳:基于数据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等一系列工作,体会劳技乐趣王肖莲老师“计算机程序控制”课程为零起点入门的高中学生提供的了解电子设计与制作的机会。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用硬件与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如何描述问题、制定方案、搭建平台、撰写代码、调试程序和控制对象。作为一门跨学科的课程,计算机程序控制课程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创设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相关的学习情境,应用物理、计算机、编程等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体现德育与智育的融合。通过项目活动,开展调查、设计、测试、建立模型、测试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体现智育、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这门课的学习评价以学生制作的最终作品为依据,从功能、外观、使用等方面开展评价,体现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曹骏骅老师“走进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课程让同学们有机会能够在中学阶段亲自体验地理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学习ArcGIS软件,运用GIS技术对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解决方案,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地理问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储备、地理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况,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尝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城市建设和规划过程中的地理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用地理的视角发现问题,运用地理的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中的五育融合:德:通过制作资源、环境方面的专题地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智:通过开展基于GIS的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水平。体:通过组织实地调查、考察的研究,促进学生地理实践的行动能力。美:通过对图例符号的选择与设计,提高学生对地图的审美能力。劳:在学习GIS软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王喆老师“创意合奏”课程强调创意性和多样性。创造性指向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和作曲的能力,能够拥有比单纯对现有作品的演绎更强有力的基础。多样性旨在让学生参与不同形式、体裁的音乐实践与创作,以室内乐、民族管弦乐团、江南丝竹等形式进行合奏,在丰富的合奏形式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课程中的五育融合:德:弘扬国乐、传递民族自信。智:掌握创编、合奏等技能,能够利用新颖多样化的艺术实践,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体: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自强、自立、自律。美:在欣赏、实践、探索中强调课程的美育育人功能。劳:掌握简单的乐器修理技能,团队公共资产(乐器、服装、场地等)使用与维护。郑学艳老师“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光伏发电知识的了解,结合相应的测定实验,增强环保理念,强化环保意识,围绕着光伏发电系统的选型设计最优策略,强化在光伏阵列设计中的美观实用,动手自主制作太阳能光伏产品,熟练掌握对光伏元件电学性能的测试,深切体会光伏发电是一种清洁无直接污染的能源。课程中的五育融合:德:课题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培育“真研究、会研究、善研究”的研究型人才。智:深入了解光伏发电原理及部件选型,并把课堂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体:参观学校的光伏项目,利用实验室器材搭建离网系统。美:引导学生走出学校,用心观察并尝试用光伏发电美化环境。劳:通过太阳能产品的制作,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能力。钱张敏、聂济敏老师“空气净化器制作及性能评价”课程介绍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危害,典型室内空气治理技术的原理,通过辅助实验让学生加深对过滤、吸附和光催化技术的深入了解。本课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简易空气净化器的搭建,让学生了解技术工程化研究的简单知识、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们对科研的热情。课程中的五育融合:德:注重以大带小活动的开展,让高二的“小老师”带动新高一的学生进行研究,在“小老师”的经验分享中帮助新高一学生找到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思路。智:注重培养空气净化器课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去寻找与空气净化有关的相关文献,大胆的找到并且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通过PPT讲解等形式将自己的创新思路与大家共享,寻找思维碰撞,在思维碰撞中确定可行的研究方案。体:曲折且漫长的实验探究过程,是高强度的体力、脑力和毅力的结合,对学生而言完成这样的挑战无疑是全方位的提升。美:通过对空气净化器观察、设计、搭建的过程,提升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劳:通过简易空气净化器的搭建,让学生了解技术工程化研究的简单知识、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们对科研的热情。要实现带着学生做真研究,实现五育融合,必须要有充分的研究时间和空间保障。我校通过校本课程、自选研究课程、限定特色课程和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四维一体化实施的策略,确保了每周3-5课时的固定研究时间,3D打印、水下机器人等各类创新实验室也全天候为有研究需求的学生开放,为学生研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空保障。在学校“师生共同做学问”核心理念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实践新探索,定会促进师生主动和谐发展,营造做学问的“荟学——会学——慧学——汇学”。撰稿:张德贵摄影:张德贵、丁磊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美育创新的汇学实践智慧我校正高级特级教师史莉莉老师受邀参加 “艺术教育成‘人’至美”为主题的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咨询会(艺术专场)作主旨报告。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咨询会(艺术专场)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和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办。5月20日,来自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教材出版部门、学校和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咨询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院长王洋等出席咨询会。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讲话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建言献策。本次咨询会分为主旨报告与座谈咨询两个环节。上午主旨报告环节,史莉莉老师作“中小学美育的困惑、突破与展望”主旨报告。史老师围绕学校美育工作,从学校文化底蕴是“汇学人 会研究”思想的动力源泉,建设科创研究型学校的突破展开 “美育创新的汇学实践智慧”:核心素养导向下师生如何做研究,构建研究思维课堂,推进美育育人变革。科技赋能艺术教育,跨学科整合的研究,助力艺术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作主旨报告的嘉宾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宋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初熹、同济大学设计学院原党委书记范圣玺、上海电影集团原副总裁汪天云、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徐迎庆。与会嘉宾分别从各自的研究和实践出发,聚焦艺术教育作主旨报告艺术教育是以文学、音乐、美术等为艺术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使学生在欣赏优秀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实践中,感悟人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真正地推动学校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使其发挥更大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与会者建言献策。下午座谈咨询环节,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代表与高校学者、艺术家等共同围绕“向美而行,艺术教育的时代价值”“以美培元,艺术教育的育人追求”“美美与共,艺术教育的多元融合”“以美育人,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等主题展开对话,共同探寻艺术教育的改革关键,共同畅想艺术教育的发展图景。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代表与高校学者、艺术家等围绕不同主题展开对话发布:许贞监制:曾宪一
-
喜报:我校荣获上海市“千校万班”足球总决赛一等奖2023年3月19日上午,我校高中足球队参加上海市“千校万班”三大球小达人技能竞赛足球总决赛。此次比赛共有来自全市的82所学校参加。我校高中足球队在U17组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据了解,此次比赛是上海市三大球小达人技能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广足球运动,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和竞技水平。我校高中足球队在比赛中克服了诸多困难,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个人技能,最终获得了这一荣誉。参赛学生纷纷表示,参加此次比赛获益匪浅。来自高一2班傅艺暄同学谈到新学期重返校园,我们迎来了一次团体比赛,虽然备赛时间不长,但每一位参赛的选手都积极努力地练习,和来自其他学校的选手较量。最终我们获得了市级一等奖的好成绩。这次比赛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更让我获得了莫大的收获,这是一段无价的经历,更是份终身难忘的礼物。此次比赛的获奖,不仅是我校高中足球队的荣誉,更是全校师生的骄傲。相信这一荣誉将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推动我校足球事业的发展。获奖队员名单:徐令闻(高一1班)计皓晨(高一1班)李长阳(高一5班)张宸嘉(高一8班)朱铭浩(高二1班)严子涵(高二2班)杨晋溢(高二6班)吕晓璐(高一7班)傅艺暄(高一2班)张姝曼(高二5班)撰稿、摄影:董晋发布:许贞责编:夏喆倩监制:曾宪一
-
在课程中做研究——南校“水下机器人”校本课程学生成果展示(五)课程简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正在深刻的改变的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未来各种形态的机器人产品和服务将广泛的出现在各种应用领域之中。机器人技术综合了多学科的发展成果,代表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机器人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多个领域,它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引入教育机器人的教学将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增添新的活力,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信息素养的优秀平台。水下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个特殊产品形态。21世纪的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环境,资源。地球表面70.8%被蕴藏了丰富的生物,矿物,和能源的海洋覆盖。走向海洋已经是人们的共识。水下机器人是开发海洋, 水资源保护,水下建筑物建设的重要工具。水下机器人也是个人潜水探索,欣赏水下世界的活动的重要伴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水下机器人涵盖了包括电路,机械结构,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编程,人机图形界面编程,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学课的内容。初高中学生通过水下机器人专题学习,可以初步建立对以上这些学课的感性认识,并有机会发现于发掘自己对某一专业学课的兴趣,为他们将来选择大学专业以及以后工作奠定兴趣的基础。这将是本门课程最大的意义。指导老师:袁策袁策,研究生学历,国家羽毛球二级运动员,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2017年参加工作,至今先后获得区级见习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两次校级公开课评奖一等奖。担任上海市徐汇中学德育骨干、课题骨干和课程骨干,主持并完成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两项、校级课题三项,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课程教学情况本课程教学中积极落实学校“师生共同做学问”的核心理念,激发学生研究兴趣,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学思结合,提升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目前,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水下机器人”校本课程已完成“人人有课题”结题工作。学生成果案例南校初一(1)班 邵紫涵撰稿:袁策、南校初一(1)班杜佳霖、王玥霖、邵紫涵、马梓沐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在课程中做研究——南校“水下机器人”校本课程学生成果展示(四)课程简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正在深刻的改变的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未来各种形态的机器人产品和服务将广泛的出现在各种应用领域之中。机器人技术综合了多学科的发展成果,代表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机器人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多个领域,它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引入教育机器人的教学将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增添新的活力,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信息素养的优秀平台。水下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个特殊产品形态。21世纪的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环境,资源。地球表面70.8%被蕴藏了丰富的生物,矿物,和能源的海洋覆盖。走向海洋已经是人们的共识。水下机器人是开发海洋, 水资源保护,水下建筑物建设的重要工具。水下机器人也是个人潜水探索,欣赏水下世界的活动的重要伴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水下机器人涵盖了包括电路,机械结构,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编程,人机图形界面编程,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学课的内容。初高中学生通过水下机器人专题学习,可以初步建立对以上这些学课的感性认识,并有机会发现于发掘自己对某一专业学课的兴趣,为他们将来选择大学专业以及以后工作奠定兴趣的基础。这将是本门课程最大的意义。指导老师:袁策袁策,研究生学历,国家羽毛球二级运动员,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2017年参加工作,至今先后获得区级见习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两次校级公开课评奖一等奖。担任上海市徐汇中学德育骨干、课题骨干和课程骨干,主持并完成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两项、校级课题三项,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课程教学情况本课程教学中积极落实学校“师生共同做学问”的核心理念,激发学生研究兴趣,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学思结合,提升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目前,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水下机器人”校本课程已完成“人人有课题”结题工作。学生成果案例南校初一(1)班 杜佳霖撰稿:袁策、南校初一(1)班 杜佳霖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在课程中做研究——南校“水下机器人”校本课程学生成果展示(三)课程简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正在深刻的改变的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未来各种形态的机器人产品和服务将广泛的出现在各种应用领域之中。机器人技术综合了多学科的发展成果,代表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机器人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多个领域,它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引入教育机器人的教学将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增添新的活力,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信息素养的优秀平台。水下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个特殊产品形态。21世纪的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环境,资源。地球表面70.8%被蕴藏了丰富的生物,矿物,和能源的海洋覆盖。走向海洋已经是人们的共识。水下机器人是开发海洋, 水资源保护,水下建筑物建设的重要工具。水下机器人也是个人潜水探索,欣赏水下世界的活动的重要伴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水下机器人涵盖了包括电路,机械结构,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编程,人机图形界面编程,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学课的内容。初高中学生通过水下机器人专题学习,可以初步建立对以上这些学课的感性认识,并有机会发现于发掘自己对某一专业学课的兴趣,为他们将来选择大学专业以及以后工作奠定兴趣的基础。这将是本门课程最大的意义。指导老师:袁策袁策,研究生学历,国家羽毛球二级运动员,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2017年参加工作,至今先后获得区级见习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两次校级公开课评奖一等奖。担任上海市徐汇中学德育骨干、课题骨干和课程骨干,主持并完成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两项、校级课题三项,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课程教学情况本课程教学中积极落实学校“师生共同做学问”的核心理念,激发学生研究兴趣,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学思结合,提升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目前,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水下机器人”校本课程已完成“人人有课题”结题工作。学生成果案例南校初一(1)班 王玥霖撰稿:袁策、南校初一(1)班 王玥霖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我校“科创素养培育的2+X课程群建设及深度实施”获上海市特等奖,国家级二等奖转载自:第一教育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公示在各省(区、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认真遴选推荐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了资格审查、专家网络评审和专家会议评审,共确定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共570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498项,现予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5月15日至5月21日。公示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如对拟授奖教学成果有异议,应当以书面方式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及有效联系方式。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须签署真实姓名。联系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学与装备信息化处,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编:100086,邮箱:jzc@moe.edu.cn,电话(传真):010-66096503。中国教育学会学术事务部,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邮编:100191,电话:010-84022860。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3年5月15日国奖公示,上海花落谁家?文章来源|教育部官网发布:许贞监制:曾宪一
-
在课程中做研究——南校“水下机器人”校本课程学生成果展示(二)课程简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正在深刻的改变的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未来各种形态的机器人产品和服务将广泛的出现在各种应用领域之中。机器人技术综合了多学科的发展成果,代表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机器人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多个领域,它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引入教育机器人的教学将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增添新的活力,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信息素养的优秀平台。水下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个特殊产品形态。21世纪的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环境,资源。地球表面70.8%被蕴藏了丰富的生物,矿物,和能源的海洋覆盖。走向海洋已经是人们的共识。水下机器人是开发海洋, 水资源保护,水下建筑物建设的重要工具。水下机器人也是个人潜水探索,欣赏水下世界的活动的重要伴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水下机器人涵盖了包括电路,机械结构,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编程,人机图形界面编程,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学课的内容。初高中学生通过水下机器人专题学习,可以初步建立对以上这些学课的感性认识,并有机会发现于发掘自己对某一专业学课的兴趣,为他们将来选择大学专业以及以后工作奠定兴趣的基础。这将是本门课程最大的意义。指导老师:袁策袁策,研究生学历,国家羽毛球二级运动员,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2017年参加工作,至今先后获得区级见习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两次校级公开课评奖一等奖。担任上海市徐汇中学德育骨干、课题骨干和课程骨干,主持并完成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两项、校级课题三项,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课程教学情况本课程教学中积极落实学校“师生共同做学问”的核心理念,激发学生研究兴趣,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学思结合,提升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目前,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水下机器人”校本课程已完成“人人有课题”结题工作。学生成果案例南校初一(1)班 王佳渝南校初一(1)班 王佳渝课题视频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YTyIKx8E7ILrBXOnvrSCaQ撰稿:袁策、南校初一(1)班 王佳渝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在课程中做研究——南校“水下机器人”校本课程学生成果展示(一)课程简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正在深刻的改变的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未来各种形态的机器人产品和服务将广泛的出现在各种应用领域之中。机器人技术综合了多学科的发展成果,代表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机器人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多个领域,它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引入教育机器人的教学将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增添新的活力,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信息素养的优秀平台。水下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个特殊产品形态。21世纪的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环境,资源。地球表面70.8%被蕴藏了丰富的生物,矿物,和能源的海洋覆盖。走向海洋已经是人们的共识。水下机器人是开发海洋, 水资源保护,水下建筑物建设的重要工具。水下机器人也是个人潜水探索,欣赏水下世界的活动的重要伴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水下机器人涵盖了包括电路,机械结构,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编程,人机图形界面编程,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学课的内容。初高中学生通过水下机器人专题学习,可以初步建立对以上这些学课的感性认识,并有机会发现于发掘自己对某一专业学课的兴趣,为他们将来选择大学专业以及以后工作奠定兴趣的基础。这将是本门课程最大的意义。指导老师:袁策袁策,研究生学历,国家羽毛球二级运动员,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2017年参加工作,至今先后获得区级见习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两次校级公开课评奖一等奖。担任上海市徐汇中学德育骨干、课题骨干和课程骨干,主持并完成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两项、校级课题三项,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课程教学情况本课程教学中积极落实学校“师生共同做学问”的核心理念,激发学生研究兴趣,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学思结合,提升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目前,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水下机器人”校本课程已完成“人人有课题”结题工作。学生成果案例南校初一(1)班 马梓沐南校初一(1)班 马梓沐课题视频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g0uaN1GWa1O-GKeji7-dLw撰稿:袁策、南校初一(1)班 马梓沐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