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一学子打卡4A景区第一站——汇学校史馆为进一步发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2022年9月19日中午,我校高一年级全体同学参观了汇学博物馆和汇学长廊。参观校史馆是新生入学教育重要的一课,可以使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同学们对汇学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激发同学们更强烈的爱校荣校情怀。进入汇学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重温了学校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的信息和实物向大家展示了学校各个方面建设的精神风貌和杰出成就,对学校人文、地理、教学、科研及对外交流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展现了汇学各个时期的办学成果、名人事迹。一幅幅老照片阐述着汇学的往昔,使同学们对汇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接着同学们来到了汇学长廊。长廊起点不远的独立拱形边框中依次镶嵌展牌,古朴的黄铜色做底,文字穿插黑白相片,展示出自建校以来汇学一路的发展历程。此时,历史的剪影不再只是散落而孤独的存在,西方学术与东方文化的交汇融通也褪去了生涩难懂,一帧帧的画面使文明呈现出立体的姿态,而文明又衔接起一幕幕片段,它们互相支撑,互相映衬,共同搭建出“西学东渐第一校”生动的过去。长廊中心还悬挂了徐世昌大总统于1920年所赠的牌匾,中央上书四个大字:名媲汤南。简短有力的四个字,不仅是对汇学的高度赞赏,更是对其办学理念的肯定。观赏长廊两侧,多样化的先进科学课程记录层出不穷,处处显现出“崇尚科学,爱国荣校,多彩发展”的核心理念,即使是在方寸展框中,人们也足以窥见其百年前辉煌的模样。徐以成己,汇则达人;徐以兴学,汇则兴邦。愿我们的汇学学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向先辈学习,不负青春韶华,不负时代重托,勇担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撰稿:高一(5)班 王昱舒摄影:高一(5)班 詹翰鹏发布:许贞责编:马云豪监制:曾宪一
-
徐汇公学:汇学中西,明德尚行说到学生在徐家汇有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它始于道光年间直到如今依旧教育着莘莘学子们徐汇公学地处徐家汇的徐汇公学,创办于1850年,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是天主教在上海开办最早的洋学堂,是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之一,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可以说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南格禄(1803-1856)法国人,1839年来华,1851年任江南耶稣会会长。创建徐家汇天主堂、徐汇公学等机构,为近代徐家汇文化事业奠定了基础。徐汇公学在1850年由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创办,初名圣依纳爵公学,吸收中国贫家子弟入学。民国以后,按中国新学制分为中学和小学,1930年增设高中部。1932年改名徐汇公学,亦称徐汇中学。办学风格徐汇公学因奉耶稣会祖圣依纳爵为主保,故亦称圣依纳爵公学。这是法国天主教在中国创办最早的教会学校。此类学校无论在欧洲或美洲都有特殊的风格,历年主持校务的,大多为法意两国的神父,所以汇学的内部组织以及管理方法,除了具有耶稣会学校的风格外,还带有浓厚的法意两国教育制度的色彩,与当时一般的国内学校不同。▲招生简章徐汇公学使用耶稣会公学章程,学校专收男生,为寄宿制男子学校。1953年6月改为市立,并招收女生。管理情况1862年为培养专职教士,徐家汇设立耶稣会初学院,当年就有初学生十一名,都是徐汇公学的学生,马相伯、李问渔、蒋邑虚、沈礼门、沈容斋等均在其列。随汇学办学日久,学生人数渐多。徐汇公学虽为教会学校,却并不强迫学生入教,但教内教外学生混杂一处,管理十分不便,因此1904年,除了按学生年龄大小分成甲乙两班外,还把教内生和教外生分为上院和中院。马相伯徐汇公学素以办学严谨,纪律严格著称。严格的制度对于十几岁童心未泯的孩子来说确实是难以忍受的,但在如此氛围中,他们的情操修养,人格道德方面都受到强烈的熏陶和约束,造就了一代人的个性和人格,许多至今健在的老校友都为这一点感谢汇学的严格教导。文化教育徐汇公学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是以治学严谨,教学质量高而闻名的。首先它有着出色的教师队伍。第一任校长晃德莅司铎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汉学家,马相伯、马建忠、李问渔均出其门下。汇学以教授外国语闻名,其教员多为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徐汇公学的教师和学生们在课堂教学精练到位的基础上,学校还以各种方法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学生成绩的考核分为学月积分,临时考试成绩,学期考试成绩三项。每学期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