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徐汇中学
汇学自适应学习平台
|
选课系统
|
网站管理
|
登陆
今天是
2020年12月2日
首页
学校发展
校长致辞
校史简介
规章制度
历任领导
校务公开
计划总结
学校业务
其他
办事指南
互动交流
健康园地
教育政策
联系我们
汇学新闻
党建工作
组织建构
党建制度
党务公开
党员风采
党派建设
教师发展
师资队伍
生本学堂
百课百题
教学动态
体卫科艺
招生考试
学生发展
德育活动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生涯学涯导航
多彩社团
“汇学”之星
德育队伍
科研与课程
科研动态
课题
汇学杂志
科研员
科研成果
课题骨干
课程骨干
两类课程
慕课展示
课程宣传片
文化发展
校园文化
校园景观
对外交流
汇学长廊
汇学博物馆
4A景区
特色办学
工程素养
体育
科技
艺术
科技节
艺术节
体育节
文明单位创建
教工之家
工会动态
民主管理
权益保障
凝聚力工程
温暖工程
主席信箱
校友之窗
知名校友
校友通讯
校友动态
校庆
毕业感恩留念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为进一步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与合作,9月20日下午,本学期总校预备班、初一数学第一次教研活动在蒲汇塘路校区举行。此次教研活动由我校初中数学教研组长王晓鹰老师主持,门唯一校长以及来自总校预备班、初一年级共十余名数学教师出席本次活动。会议伊始,王晓鹰老师就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进行了重点说明和解读,并从预备年级和初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安排出发,提出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注重新进教师的成长与融合,强调了写好教案的重要性。此外,王晓鹰老师还格外强调了要从预备班开始注重基础薄弱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接着,门唯一校长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为两个年级数学教师的日后教学工作提出了帮助和指导。他强调,对于不同基础学生应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要注重不同校区之间的教学交流,同时作为数学教师要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随后,初一数学备课组长章华彦老师和预备年级数学备课组长王会明老师分别对本学期开学以来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教学工作该如何开展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章华彦老师强调了基础运算对于初一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要注重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独立做题、讲题。王会明老师提出了当前预备年级学生的主要问题,并提倡通过“数学一帮一”以及“计算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最后,初中数学教研组组长王晓鹰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强调,教师要认识到听课以及教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认真准备好每一次的教案,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学研究成果。本次教研活动的召开,不仅是学科教师们认识新课程标准要求,更使教师们明确下一阶段的重点教学任务,相信在全体数学组教师的努力下,课堂教学效果能得以优化,教学质量能得以进一步提高。撰写:李书宁摄影:王晓鹰、李书宁发布:许贞责编:陶琦监制:曾宪一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校初中政治教研组组织2024届学生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专题微视频制作大赛。旨在通过活动帮助汇学学子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在汇学学子心中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鼓励学子用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本次大赛以《读本》(初中)第1讲—第8讲为主题,以班级为单位参赛,用抽签方式决定各班参赛录制的具体内容,各参赛班级选出2至3份代表作品在校内进行评比。教研组的老师对参赛作品从视频结构、视频内容、视频拍摄技术的运用、视频编辑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最终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许多同学都表示,在此次专题微视频大赛参赛的过程中收获满满。2024届8班的戴思成同学表示,“在本次专题微视频制作大赛的参与过程中,自己对《读本》有了更深入地学习与理解,通过对视频素材的收集、整理和拍摄,也更深刻地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在我们心中就是一座丰碑,是一个灯塔,是一面旗帜,坚定了自己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2024届2班王季宸同学将收获总结为三个“为什么”:“通过此次视频比赛,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也明白了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肩负的时代责任。”此次专题微视频大赛的举办,更好地激发了汇学学子学习《读本》的热情,也为师生用好《读本》,学好《读本》,带来了更多地启发与思考。撰稿:徐丁、吴艳萍图片:初中教研组发布:许贞责编:曹令先监制:曾宪一
转载自:新民晚报 2023-09-15 19:57 发表于上海63年前,上海徐汇中学一名16岁高中生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慨,为没有一条以中国人命名的定律而遗憾,并决心奋发读书、为国争光。若干年后,这个少年成了那个写定律的人。在红外物理领域,他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CXT公式和吸收系数公式成为碲镉汞材料器件设计的重要依据,至今仍是国际上判断红外探测器新材料、新结构的通用公式。他就是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CXT公式和吸收系数公式正是以褚君浩(C)、徐世秋(X)、汤定元(T)这三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红外光电子物理学家1945年3月出生在江苏宜兴196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现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被分到上海市梅陇中学当物理老师1978年考上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4年12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物理室副主任1993年7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正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获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章、第十四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杰出人物、首届上海统一战线岗位建功十大楷模、上海市科普创新杰出人物奖、2017年度“感动上海人物”等多项荣誉,并被多家媒体誉为“心系科普的院士”。● 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专利100余项,出版专著6部,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次、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2项。成功挑战“不可能的任务”如今,只要没有外出安排,每天9时左右,褚君浩总会出现在上海市技物所光电大楼4楼的办公室里。这是间再普通不过的办公室——右侧是会客用的沙发,左侧的一整排沿墙书架被塞得满满当当,后来者就只能被堆放在地上。屋子的“镇宅之宝”,就和其他书籍、文件、纪念品一起,挨挨挤挤站在书架上。“喏,就是这几本书。”指着几本深蓝色的原版书,褚君浩笑道。在办公室内认真工作那是全球红外物理领域科研人员的必读书目——其中一本是褚君浩所著的《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作为国际上全面综述窄禁带半导体有关研究成果的第一本专著,被几十个国家的研究机构作为开展相关材料和器件研究的理论依据;另一本,则是国际权威的科学手册《Landolt-Bornstein》,这本拥有120余年历史的科学手册,涵盖了人类科学和技术各领域的基本数据和函数关系,每隔10—15年邀请各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集中修订,手册含汞化合物部分,就是由褚君浩来编写的。科学史上,红外光的发现多少带着偶然的成分——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赫胥尔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太阳光分解成彩色光带,然后在不同颜色光带中放置温度计,以测量光带中不同色光所包含的能量,再和室内其他位置的温度计进行比较。赫胥尔意外发现,放在光带红光外的温度计,比室内其他温度计的指示值都要高。经过反复实验,他证实了太阳发出的光线中除了可见光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热线”,由于位于红色光外侧,因而被称之为“红外光”。高三学习时的褚君浩褚君浩和红外光的相遇,也是偶然。由于高考语文作文偏题,他和第一志愿复旦大学失之交臂,被上海师范大学录取。然而,这并未影响他从小对物理的喜爱。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考试。中国科学院院士严东生很欣赏机敏好学的褚君浩,便推荐他参加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的研究生录取考试。当时,在上海技物所,中国半导体科学和红外技术开拓者之一、著名红外物理学家汤定元已经敏锐地看到,碲镉汞是制备第三代红外光子探测器最重要的材料,也是开展太空探测的基础。因此,他选择以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作为主攻方向,亲自组建团队开展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基础研究。然而,从本科到毕业后在普陀区梅陇中学当老师,褚君浩始终偏好的是理论物理,这一切,对于当时还是红外物理的“门外汉”褚君浩来说是全新的。求学心切的他想到复旦大学研究生录取考试还要晚半年才举行,便决定去试试。凭借本科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他自学了黄昆和谢希德的《半导体物理学》,以90分的高分通过了考试,师从汤定元先生,踏上了红外物理科研之路。汤定元给褚君浩布置的是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测量出碲镉汞红外本征光吸收光谱。这在当时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尚无人攻克。要做出碲镉汞红外本征光吸收光谱,首先就需要制备出大量碲镉汞薄样品,来解决如何测量高吸收系数的问题。然而这种样品价格昂贵,指甲盖大小就需要上千美元。令褚君浩感动的是,研究所其他小组在生长这种材料,他们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资源出来,集合一切力量,帮助褚君浩开展从“0”到“1”的突破。在研究生期间进行碲镉汞吸收光谱研究“当时那些样品袋我都保存着。”指了指书柜,褚君浩说。虽然纸袋早已空空荡荡,但却盛满了科研人携手合作的情谊。带着学生一起向前跑宇宙苍穹,红外光虽然无法用肉眼看见,但时时刻刻帮助人们洞察世界的真相。照向国之重器,也直抵民生所需。有了它的助力,“玉兔号”月球车和“祝融号”火星车得以睁开“眼睛”,探测星球表面的物质成分;风云卫星能够实时采集数据,为大气做“CT”,追踪台风飘忽不定的轨迹;救援人员能探测山林大火之后哪里还有生命留存……为了“看见”这道光,更为了让这道光为国为民所用,褚君浩已经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他坦言,上世纪80年代初曾有机会赴美攻读博士,且一年的津贴是留在国内的20倍。不过,要转攻其他领域。听取了汤定元先生建议,褚君浩选择了留在技物所。1988年,从德国回来后,在实验室努力工作“红外技术是买不到的。经过几十年自立自强研究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已经不再受技术‘卡脖子’的影响,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工程应用的独立体系。”褚君浩祖籍江苏宜兴,从小生活在上海,言谈中带着软糯的南方口音,但是,讲到红外技术的发展前景,他的语气铿锵有力。“我们已经能够制备出很好的窄禁带半导体材料,在不同的波段都有很好的性能,并且把这些材料、器件应用于空天科技、风云卫星、火星探测、月球探测等各个领域。”褚君浩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我们已经从跟跑到并排跑,到现在开始部分领跑。”而在后辈学生们眼中,褚君浩就是那个定方向的人,跟着他走,总会有收获。因为他总会宽容地说,“如果能证明这个材料不能做,也是一种成果”。如今也已经成为一名博导的黄志明研究员是70后,他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单色仪分光红外椭圆偏振光谱仪”曾获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课题在开展半年时,差一点因为计算遇到瓶颈而夭折。“褚院士对我说,你回去考虑三天,三天后如果还觉得要放弃,那就放弃。”黄志明说,经过褚院士的点拨和鼓励,课题出现了转机。最终这套红外椭圆偏振光谱仪成为科研人员的手中利器,帮助团队完成了一系列新材料光学常数的测定,也坚定了年轻科研人员在红外物理研究这条路上的决心。“做,要做到极致。”这是褚君浩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爱科学的心这样炼成不做书呆子养成学习好习惯如今,在华东师大档案馆中,摆放着一张大书桌。这是褚君浩院士一家的回忆。书桌的抽屉里,藏着童年的蟋蟀罐,藏着1956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及自学小组学生体育运动会”跑步比赛第二名的奖牌,藏着不够完美的成绩单,也藏着一个“小调皮”对世界蓬勃的好奇心。小学时,褚君浩远算不上“学霸”。体育和自然拿了5分(满分),其余科目中,阅读4分、作文4分、写字3分、算术4分,和标准意义上的优等生相距甚远。在他的世界,游戏和运动是绝对主角,放学后的时光属于在丽娃河游泳、登上第五宿舍尖顶讲故事、和伙伴们一起爬树。年轻时的褚君浩“好动手、好动脑、会玩、会运动,广交朋友,不是一个呆子。”若干年后,华东师大附小老校长陈先墀老先生点评了这位当年的学生。陈老先生写道,褚君浩的成功,是因为保持了“纯洁的童心、为大众的初心、科普的热心、对事业的爱心、努力工作的决心”。“我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只看黑板、老师和书三个地方,这样放学后就能很快完成功课。”褚君浩自我总结。读书勤思考写下3万字札记如今的中学生很忙,忙着做题,忙着补习,以至于忙到没有时间看书。而中学生时期的褚君浩却写了一份总字数超过3万字的阅读札记。不少段落旁还有他的钢笔手绘图。那是他在徐汇中学读书时,利用课余时间留下的。“我们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在定律的队伍中有我们伟大的中国所发现的(定律)。”年少时的誓言,就写在这个本子里。字里行间,跃动少年蓬勃的求知欲。从月亮的圆缺、宇宙的起源到电子何以会围绕核作不停的运动,从“无穷点的比较问题或无穷数的比较”到“乒乓球中的削球原理之联想”“人造卫星和天体物理学的将来”,物理、数学、天文等方面的种种问题,都引发了他无穷的探究和推演。图书馆成了褚君浩最爱去的地方,泛黄的笔记本上,留下科学少年长长的阅读书单。一本巴掌大的特殊“影集”记录了当年爱书人特别的借阅方式——用微缩相机将原版图书一张张拍下,再影印装订起来。在读完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后,褚君浩写道,“我们要以怀疑一切的眼光来对待一切科学结果,尤其是那些所谓不言而喻的结论。要对于感官所见的对象,完全正确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而再形成判断,方能摆脱因外来影响而产生的谬误。”读大学时,褚君浩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坦牛”。他对人说,这个名字意味着“在平坦的大道上,像牛一样勤奋地工作”。其实他真实的想法是,要当一名像“爱因斯坦”和“牛顿”那样的科学家。找到好伙伴父母言传又身教大学毕业后,褚君浩到梅陇中学当了一名物理老师。他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了民间“基本粒子讨论班”,讨论科学问题,撰写科普文章,并请来复旦大学物理系殷鹏程教授当指导教师。在这群年轻人中,朱伟成长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良范、冯承天、陆继宗成长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生则担任了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一职。“每周我们就偷偷聚在一个同学家里,或者在谁的办公室里,由一个人负责作一个报告,然后大家讨论。”在褚君浩心里,那段日子虽然“偷偷摸摸”,但激情澎湃。在梅陇中学教书时指导学生做课外科技活动同时,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深远。褚君浩的父亲褚绍唐先生是中国著名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是中国第一位地理教育学硕士生导师。儿时,父亲经常带他去虹口公园看星星、看月亮,给他讲天文学知识。在父亲的影响下,褚君浩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发明。五年级时,他将两块透镜和一片硬纸板组合在一起,自制成简易的望远镜,这是他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双手观测浩瀚的星空。母亲的叮咛,则如同一根“风筝线”般,将他个人的事业和祖国的科技发展紧密相连。在褚君浩受邀到德国从事研究期间,母亲在越洋电话和信件中念叨最多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中国。”院士问答作为一名热心科普的科学家,面对不同的受众,褚君浩总有办法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描述红外光的神奇。他为不同听众群体量身制定科普报告:面对中小学生,他喜欢讲科学家的小故事,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面对社会大众,他聊科学常识,也聊“物联网”等最新科技动态,解读公众对科学问题、社会现象的疑问;面对公务员、产业界人士以及各行业领军人士,他讲高科技发展趋势,从光电信息获取联系到智慧城市建设,从光电能量转换联系到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城市。因此,他对年轻科研人员,对中小学生都有自己的建议——问:您最看重青年科研工作者身上哪些特质?答:思维和创新是灵魂。我经常问学生,“你有什么新的东西加进去?”“你为这个课题做了什么贡献?”是否善于思考、是否有创新能力、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否有新的点子,这些决定他的未来发展空间有多大。我现在也在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保持思维的活跃度。比如ChatGPT很热门,我也去研究了一下,请它写首描写天气炎热的诗,问它“褚君浩是怎样的人”等问题,看它怎么回答,来分析它的生成内容的特点和优缺点。科研工作还必须勤奋。科学研究往往需要花时间才能看到成果,在这个过程中,目标一定要明确。问:作为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院长,您认为该如何保护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答:童年时间保持对万物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如今,孩子们的学业压力大,给他们“留白”的空间又很少。老师不应该把知识点下放,不要把高年级的内容提前灌输给低年级的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是做了十道题,把知识点掌握得很牢固,可以灵活运用;笨的学习方法是做一百道题,但不会变通。孩子们应该出于兴趣,自由探索其他知识,而不是被禁锢在以应试为导向的题海中。问:业余时间,您有些什么爱好?答:欣赏音乐。我最喜欢的英文歌是“You raise me up”,中文歌是《我和我的祖国》。它们的歌词有着深刻的内涵,每一段都围绕着主旋律重复,但每一次重复又有着变化。这很像我们做科研工作的过程。最近,我也在试着写一个曲子,反映科学家如何克服困难,不断取得突破。END作者| 陆梓华 魏紫琳(新民晚报·鹦鹉螺工作室)图片 | 陶磊 采访对象海报 | 谢辉编辑 | Amy 施雨发布:许贞监制:曾宪一
徐汇中学国乐团是一支演出经验丰富、传承与创新并重的优秀团队,现为上海市学生艺术团,曾多次获得全国校园春晚金奖、中美文化艺术节金奖、上海之春音乐节金奖、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优秀团队奖等市级、国家级、国际级奖项。创立并组建于1993年(原命名为徐汇中学民乐团,2017年1月更名为徐汇中学国乐团),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立足深度挖掘民族音乐之美,围绕美育育人宗旨,建立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品牌民乐项目。享有多项国家级、市级荣誉称号,现为上海市民乐“一条龙”人才培养(民乐)布局高中阶段龙头学校。我校现为全国艺术特色学校、全国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国乐)、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江南丝竹)、全国十佳最具影响力艺术教育名校、长三角中小学校江南丝竹盟盟主校、2019年度影响力美育名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跨学科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一校一品(民乐)特色学校、上海市教育博览会获美育十佳展台、上海市教育博览会校国乐团获十佳美育社团、上海市中华优秀文化研习暨非遗校园优秀传习(江南丝竹)基地校、上海音乐家协会民族管弦乐委员会A级团体单位、上海市学生民乐联盟单位。汇学国乐团7次受邀参加全国校园春晚获得金奖,受邀参加上海教育博览会“新时代美育展”获得“十佳”美育社团称号,受邀参加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获得“学生乐团示范团”。招新时间:即日起至2023年10月9日招新方式:线上评审招新对象:全体汇学学子招新乐器:唢呐、二胡、琵琶、竹笛、大提琴、低音提琴,笙、柳琴、扬琴、古筝、打击乐及其他民族特色乐器。报名方式:录制一段3分钟以内的演奏视频,注明“国乐团 + 乐器 + 校区 + 班级 + 姓名”,以邮件的形式发送至您邮箱huiyanjiu2020@sina.com。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一、我们的班级【班级】2020级初中16班【班名】探索班【班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班歌】闪耀【班徽】【班级口号】学贵有恒,务实上进,天道酬勤,厚积薄发【班主任寄语】学会感恩,感恩你周围所有的一切;懂得尊重,尊重你生活学习的对手!敬畏规矩,遵守规则自成方圆;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天道酬勤!【班级集体照】二、班级介绍以年华作笔,以汗水为墨,描绘着绚丽的七彩生活,我们是阳光下最闪耀的班集体——初三16班。每一张灿烂的脸庞,都洋溢着青春与热情;每一颗滚烫的真心,都拥有自信与进取;每一句铿锵的誓言,都书写着坚定与执着!我们沉浸于书香,忘情于思索,在守望相助的日子里,不骄不躁,追逐梦想。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的学习生活便从朗朗读书声中开始了,煞有一种春天百花齐放的生机与活力!课堂上,同学们更是精神饱满,对知识渴求的双眸绝对是老师眼中最美的风景!即使到了课间,大家也不忘各摆“擂台”,对还未探究明了的问题继续切磋!我们强健于运动,收获于汗水,在沐浴着阳光跑道上冲刺,矫健的步伐谱写着青春的诗篇。作为校运动会“霸主”的我们,长绳、足球、篮球等项目样样都是第一,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荣誉来之不易!一次次的练习、一声声的鼓励、一遍遍的尝试,只为在青春不留遗憾,只为在将来充满力量!我们自信于个性,成就于奋斗,在逐梦的舞台上,展现自己,优势互补,让每个人都是最靓的那个仔!每一项活动,都需要不同的人才,每一次展示,都让我们心生钦佩。我们在合作中成长,在尝试中闪亮,每个同学都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提升自己,为这个大家庭添上一抹最靓丽的色彩!这就是我们最温暖的班级,一个让人一走进它,便能充满能量与激情的地方;它爱每一个人,每一个学子也爱它!这就是我们最温暖的家!【我们的班级愿景】愿每位同学眼中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未来可期。让我们一起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相信在今后一年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位同学都能成就“光影青春”,成为最耀眼的那束光。三、我们的班主任詹老师,一个集幽默与严肃、可爱与智慧、和蔼与执拗于一身的优秀班主任!詹老师的幽默能让你从苦闷中走出来,也能让你从癫狂中回归平静,每个学生都爱幽默的詹詹,她能让你喜悦,也能让你清醒!轻松的数学课堂,常常欢声笑语,它并不影响课程的推进,反而让它的高效发挥的淋漓尽致!作为班主任,遇到原则的问题,詹詹的严肃是令人敬畏的,她能让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不会让你颜面尽失,尊严与尊重是她待人的准则!她保持着一颗童心,也因此才能更加靠近“同学们的心”,她的耐心和细心打动了很多孩子!她的智慧不外露,含蓄而水到渠成,不仅仅在教学上,也是在与学生的沟通上,笑着笑着就能知晓一切了!詹詹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和细节,她常说,成长原本就是点滴的汇成,容不得大意!她的时间与情感对学生是大方的,毫不吝啬的,她是我们最可爱的詹詹,没有之一!四、我们的成长(1)我们的学习生活(2)我们的多彩课程(3)我们的教室环境(4)我们的快乐时光撰稿:詹宇琤供图:2020级初中16班发布:许贞责编:归文菁监制:曾宪一
1
2
3
4
5
汇学新闻
2023-09-22
[汇学新闻]
教学共进,研学致远——蒲汇塘路校区初中数学教研组研学研讨会
2023-09-21
[汇学新闻]
厚植爱国情怀——徐汇中学初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专题微视频比赛顺利举行
2023-09-21
[汇学新闻]
褚君浩:追那道看不见的光,破世界级物理难题
2023-09-21
[汇学新闻]
上海市徐汇中学国乐团2023招新开始啦!
2023-09-21
[汇学新闻]
我班我秀|探索班——2020级初中16班
2023-09-19
[汇学新闻]
百年老校徐汇中学正式亮灯~多图展现海派文化腔调
2023-09-19
[汇学新闻]
65届高三(4)班海内外校友相聚母校
通知公告
2023-06-05
[通知公告]
2023年上海市徐汇中学高中自主招生录取方案
2023-05-30
[通知公告]
公示:2023年上海市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录取方案
2023-04-26
[通知公告]
2023年高中阶段学校招收优秀体育学生拟通过名单公示
2023-03-27
[通知公告]
情况通报
2023-02-10
[通知公告]
2022年马相伯奖学金获奖名单公示
荣誉榜
2023-09-19
[荣誉榜]
第十四届教育科研成果获奖
2023-09-15
[荣誉榜]
曾宪一校长撰写的《以科创教育为契机,着力打造研究型共同体》发表于《上海教育》
2023-09-12
[荣誉榜]
2023年招生喜报:我校1名学子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录取
2023-09-11
[荣誉榜]
朱婉莹老师撰写的《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式教学”的“地理-生命科学”跨学科教学设计——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荣获徐汇区教育系统青年教师第二届“汇萃杯”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
2023-09-11
[荣誉榜]
张德贵老师撰写的《普及化的高中科创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获奖
特色办学
2023-09-21
[艺术]
上海市徐汇中学国乐团2023招新开始啦!
2023-09-15
[工程素养]
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分布因素(“汇学人 会研究”学生市级优秀课题展播396)
2023-09-13
[工程素养]
Arduino的大楼电暖器温度加测系统(“汇学人 会研究”学生市级优秀课题展播395)
2023-09-13
[工程素养]
师生共同做研究——2023学年第一学期校本课程启动会
2023-09-11
[工程素养]
3D打印技术在立体画中的应用一一以《睡莲》为例 (“汇学人 会研究”学生市级优秀课题展播394)
汇学数字基座
汇学数字基座
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
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
徐汇教师网
徐汇教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