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报:我校高中生在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中夺冠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于2024年8月18日在重庆落下帷幕。在蜂群舞蹈编程赛高中组中,我校高二(5)班詹翰鹏同学荣获冠军,高一(7)班徐晴同学荣获二等奖。此项赛事是面向中小学生35项全国性竞赛活动中唯一一项航空航天类赛事,已成为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最具权威性、专业性和影响力的科普活动之一,共有操控类、编程类、组合类、虚拟类、创意类5大类23个赛项,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经过县赛、市赛、省赛层层选拔出来的1.5万余名选手参加比赛。作品介绍无人机蜂群舞蹈是通过编程控制多架无人机集群,利用无人机的精确飞行来进行表演的技术。无人机在空中按照预设的轨迹和节奏移动,结合音乐、灯光和其他视觉效果,形成各种图案、形状、文字或动态效果,类似于空中的“舞蹈”。詹翰鹏同学小组蜂群舞蹈飞行的主题是“奥运”,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动作来展现奥运精神。无人机舞蹈动作依次象征运动的节奏与力量、不同元素围绕共同目标的和谐、运动员克服挑战的勇气、守护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稳定中接纳多样性的创新,以及追求卓越、不断突破的螺旋上升过程。(模拟程序)徐晴同学小组的蜂群表演作品以航海为主题。开始时,无人机群以深蓝色灯光表现海洋,灯光变为白色和灰色,模拟暴风雨的肆虐。最后,无人机灯光渐变为彩虹色,形成一道亮丽的彩虹桥,象征经历挑战后的希望与重生。整个表演以色彩和动态的变化,传递出激情、勇气和雨后天晴的美好寓意。参赛感想高二(5)班 詹翰鹏右一为高二(5)班詹翰鹏同学这是我参加无人机大赛的第六个年头,即将要步入高三的生活,今年是参赛的最后一年,很荣幸站在了领奖台的最高处。无法忘记公布排名的那个夜晚,得知自己的成绩后和胡老师紧紧相拥,肆意地宣泄着自己的情绪。从第三届到第八届,这六年是日夜奋战的六年,是沉淀自己的六年,是遗憾又圆满的六年,是从一个懵懂少年到逐渐走向成熟的蜕变。感谢徐汇中学为我提供继续学习无人机的平台。同时,很感谢两位老师,一位启蒙老师将我带入这个赛道,打下好的基础;一位亦师亦友带我沉淀下来,成就一个新的高度。也感谢这一路的每一位队友。最后,我想说即便此行山高又路远,也继续向前吧!高一(7)班 徐晴高一(7)班徐晴同学在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的蜂群舞蹈项目中,我和我的队友荣获了二等奖。这次比赛不仅是对技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协作精神的体现。我们在比赛中不断学习、探索,每一次飞行都凝聚了我们的汗水和智慧。虽然未能夺冠,但二等奖的荣誉同样让我们感到自豪。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能够创造出无限可能,也让我对未来的创新之路充满期待!撰稿、图片:参赛学生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喜报:我校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中获奖2024年8月8日至11日,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在四川简阳举行。该赛事是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无线电和定向运动协会主办的一项面向全国青少年开展的集科技性、趣味性、创造性、广泛性于一体的科技创新类体育赛事。来自二十多个省市的1500余名运动员报名参加本届全国锦标赛。我校6名学生分别参加了电子徽章制作和模拟机器人项目。(从左至右依次是:刘一繁、胡瀚元、徐霖风、徐琮皓、曹希柔、沈钰菡)模拟机器人模拟机器人是一项结构和控制电路都比较简单的模拟电路应用。学生需要通过电路焊接和机械组装来完成作品,再在赛道上行走,机器人停止时所在区域的分数为该轮的行走分数。学生需要在理解电路原理和运行原理的基础上调节机器人行走时间,使其行走出理想成绩。模拟机器人属于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项目中的一项,也是目前电子制作项目里开展活动面最广的一项。电子徽章电子勋章竞赛旨在激发青少年和爱好者对电子工程和创新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参赛者需要根据要求设计和制作独特的电子勋章,通常包含LED灯、传感器、蜂鸣器等各种元件。这项活动不仅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鼓励参赛者在设计中融入创新思维和技术应用。通过竞赛,参赛者能够深入理解电子工程的原理,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我校6名初中生通过区赛、市赛层层选拔,最后进入本届国赛。赛前在林芳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一次次反复模拟,总结分析,不断提升,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见下表)。其中沈钰菡、胡瀚元和徐霖风同学分别获得了各自参赛组别全国一等奖第一名、第六名的和第九名的好成绩!优异赛绩的背后是同学们努力付出的汗水和林老师的辛勤指导,大家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焊接、组装、电路连接、调试。在一遍遍操作中不断追求速度上的提升和工艺上的精进。练习中遇到问题时,大家一起探讨解决,试验改进,精益求精。赛场下我们是共同奋斗的好队友、好朋友,赛场上我们共同拼搏赛出好成绩。获奖感言初一(7)班 沈钰菡这次能获得模拟机器人项目全国赛一等奖第一名,非常开心,也颇感意外。感谢学校给予的机会,感谢老师的指导,父母的陪伴和自己的付出。回忆一年前初次接触到这个项目,从最基本的电学理论知识学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电焊技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自己刚开始只是觉得很好玩,渐渐地喜欢这项制作,在调试中会不断去思考如何让机器人走得更稳,成绩更好。从区赛一步步到国赛,和更高水平的选手一起竞技,激发了我无限斗志,在国赛前集训时,我会从细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一颗小小的螺丝,我应该拧几圈更好?机器人的腿部连接,我应该拼接在平行位还是弱低几厘米会更平衡?在与指导老师反复沟通交流后,我一遍遍地试验,逐渐找到最优解。就这样,我欣喜地发现自己的成绩在稳步提高,且慢慢稳定,从而增强了自信心。电子制作让我找到了一个新的兴趣爱好,学会了逐步思考分析排除困难解决问题,当付出得到回报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我会继续保持这份对学习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初二(6)班 胡瀚元制作小物件是一件很带劲的事,而电子徽章制作比赛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参加国赛对我来说是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赛场上,我放平心态,全力以赴,最终荣获了男子组一等奖第六名的好成绩,这次比赛不仅锻炼了我的策略思维和果敢,也培养了我沉下心来慢慢去做好一件事的能力。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次机会,感谢林老师的指导以及家人对我的鼓励,这次比赛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积累了宝贵的参赛经验。初二(6)班 徐霖风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2024年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的电子徽章项目。在林芳老师组织的赛前集训中,我接触到了市级比赛之外的全新挑战——龙徽章。尽管起初我未能达到比赛的时间要求,但我并没有放弃。在赛前训练中,我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提升插件和焊接的速度。通过反复练习,不断优化比赛流程,精进焊接技巧。比赛当天,我带着紧张和期待的心情,将所有的练习和准备转化为赛场上的表现,以全场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制作,并荣获该项目国赛一等奖第九名。虽然有些小遗憾,作品还不够完美,但是我将这次经历视为成长的宝贵财富,它让我更加自信,也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初二(3)班 曹希柔很荣幸可以参加这次国赛。它给了我许多宝贵的经验,也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在正式比赛前,我经过了两次学校集训和无数次的练习。从最开始的频频失误,到后来的操作娴熟,速度一点一点提升,正确率越来越高。正式比赛的前两题我都完成得很好,但第三题时,我为了尽力追求名次而加快速度,导致出现了一个小失误。赛后复盘时发现,这个失误直接让我错失了全国第2名。但它也给了我一次很深刻的教训,在今后的比赛中,我一定要强化规则意识,心态再平稳一点,检查再仔细一点。虽然这次国赛对我来说饱含遗憾,但是这份经验很可贵,它将在我之后的成长中不断提醒我,不断激励我。初二(5)班 刘一繁暑假里,我参加了全国电子徽章制作比赛,获得了二等奖,激动的心情里略带一丝小遗憾。虽然赛前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比赛过程中,我却不小心将作品掉到了地上,当时心里十分慌张,不过马上就调整好心态,尽量保持沉着冷静,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我会从这次大赛中吸取经验教训,继续努力!撰稿、图片:参赛学生指导教师:林芳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我校学生参加2024年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新挑战营暨“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邀请赛8月1日-6日,我校由初二(8)班牛泽萌、初二(4)班窦一帆、初二(4)班张宇峤三位同学组成的团队,在科技总指导苏裕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在上海奉贤区“海之花”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2024年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新挑战营暨“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邀请赛(简称“青创营”),与来自世界各地63所学校的180多名师生共同开启为期一周的“科技·创新·梦想”之旅。本届“青创营”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奉贤区教育局、上海申创教育发展中心承办。主体内容由交流和竞赛两部分组成,包括“7+1”项重点活动和开幕式、闭幕式等,线上线下联动,让更多热爱科技创新的青少年从中受益。我校参加“青创营”活动的三位同学都是近两年在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的获奖学生,他们曾有参与优秀课题研究的经历,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在本次活动中参与了青少年创新成果路演、顶科课堂、云端展示、Vlog短视频创作秀、文化交流体验活动以及“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邀请赛现场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牛泽萌同学的项目《乒乓球高手用的训练发球机》荣获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二等奖,她的乒乓球发球机与市售机器相比,能够实现随机发射出乒乓球,不论是出球的时间间隔,还是发球速度、角度、方向,都变幻莫测。小牛同学说:“希望通过不断升级改进后,把这个发明送给马龙和国家队,让更多中国球员为国争光!”此外,徐汇中学团队还荣获“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邀请赛优秀奖,Vlog短视频创作秀未来梦想奖。通过参加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但有机会将优秀创新成果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进行交流,还在现场竞技中增强了团队合作、临场应变能力,并用Vlog短视频的创作记录了美好瞬间,在聆听科技大咖的报告中汲取不断创新的动力,在一次次参观体验中感受中国智慧和科技的魅力!学生感想初二(4)班 张宇峤在“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邀请赛中,要求我们在600mmx1200mm的场地平台上,利用赛场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在3小时内完成一个模拟城市物联网的装置,点亮微缩城市中的五座信号塔,并体现上海特色。我们团队的作品先是利用了动力势能,将高尔夫球从高台滚下,落入纸杯中,触发金属检测开关,点亮一座信号塔,再利用杠杆原理,将装有磁力小车的轨道坡度变大,使磁力小车滑下,触发干簧管,点亮另外四座信号塔。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三位同学分工协作,沟通交流,完成了现场任务,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受益匪浅。希望今后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初二(4)班 窦一帆在青创营中,我们有幸聆听了两位杰出专家的精彩讲座,深受启发。杰曼诺夫教授以其深厚的数学造诣,引领我们走进数学家的思维世界,让我们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公式的堆砌,更是思维的火花与智慧的碰撞。他的讲座《What do mathematicians think about》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数学之美,更激发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全国劳动模范姚启明教授的报告《赛道,一条没有终点的科技探索之路》则让我们领略到了科技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她以赛道为喻,生动阐述了科技探索的艰辛与乐趣,鼓励我们要有勇于挑战、不断创新的精神。姚教授的亲身经历和坚定信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改变生活的力量,也激励我们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点燃了我对科创的热情。我将以两位专家为榜样,努力学习,勇于探索,不断追求卓越,提升个人素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赓续前行、奋楫争先。在剪辑Vlog的过程中,我在前期收集大量素材,掌握了精选镜头的能力,并积极探索应用了各种转场效果,力求实现场景间切换的自然与流畅;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把控节奏,依据音乐的起伏变化来调整画面的速度,以呈现更加和谐的感觉。初二(8)班 牛泽萌很有幸能和两位同学一起参加2024年上海“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邀请赛。每一次比赛不仅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向优秀小伙伴们学习的机会。这次的国际邀请赛我带去了自己的创新成果《乒乓球高手用的训练发球机》,在现场向各国热爱科创的青少年做了课题介绍,在成果路演环节,我们展位的人气很高,大小朋友都跃跃欲试,争相体验,还得到了专家和老师的指点和建议,非常有收获。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来自各个国家和其他省市小伙伴的各种发明创造,大家充满了奇思妙想和探索精神,让我们在交流中拓宽了视野,启迪了思维,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探索创新的热情和勇气。整个青创赛活动安排丰富多彩,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挑战赛环节提升了我们团队协作的能力,顶尖科学家课堂让我们对科技创新和科学家精神都有了更深的理解,科普场馆的参观和文艺演出增进了小伙伴之间的交流,Vlog的制作完美呈现了我们参加这次活动的精彩瞬间。我想这次难忘的经历是科创学习上的一个“加油站”,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都能跑出科创学习的“加速度”!撰稿、照片:苏裕、参赛学生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科创正当时(17)| 从创新大赛全市一等奖到全国一等奖,看看他们获奖背后的故事转载自: 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近日,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下帷幕。本次大赛共有全国70个地区共计838项作品中参加。在青少年科技成果版块,上海代表队共获两项一等奖,其中一项来自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光启创新教育基地人工智能无人机项目组的三位同学。该作品在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荣获一等奖、主席奖及六个专项奖,被推荐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一则洞穴探险爱好者搜救的新闻报道促使我们开始了此项目研究”“无人机具有很高的机动性,配合上视觉识别的技术,或许可以为救援提供帮助。”三位同学一拍即合,开展了深入科学研究。“研发过程很辛苦,既要做硬件,又要进行程序编写,还要找到合适的洞穴进行实地调试,但是想到如果未来真的可以在应急救援中起到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经过三人不断地专研,最终完成了此项目。该项目使用双目深度摄像头进行同步定位与建图的自主无人机在拟真洞穴环境地址勘探中的应用,采用机载电脑结合深度相机的架构,使用Vins-Fusion作为后端融合算法的视觉SLAM系统,实现了无人机的自主导航和避障功能。“此项目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及未来应用价值,建议参加2025年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专家们在与参赛同学们交流后赞叹道。经验证,该技术甚至可以用于未来复杂环境如地震危房和树林的探索。·无人机电调焊接·无人机电源系统焊接·3D打印结构件安装额外传感器·无人机系统初步连接完成·操控手王梓正紧张的准备首次飞行·黑暗环境测试自主飞行性能·天然洞穴实飞测试“我们的成果和获奖离不开徐汇青中心光启创新基地的培养,以及中心老师的指导与帮助”,赛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道。徐汇区光启青少年创新教育基地成立于2009年10月,由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徐汇区学生发展中心)管理。作为区域性青少年科创教育平台,创新基地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整合教育资源,以项目实践为特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创新课题研究为内容,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培训、项目研究、社会实践、专家指导等活动方式,实施科创教育,推进青少年创新素质的培育。作为创新基地无人机项目组的学员,他们即会打比赛,又会做项目研究。经过2年的学习,他们都成为无人机项目的“小专家”,学会将知识技能用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出出色的科创成果。8月中旬,他们即将参加全国无人机大赛,预祝他们再创佳绩!撰稿:胡晟制作:蔡安安审核:马昕发布:许贞监制:曾宪一
-
喜报:我校詹翰鹏同学荣获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近日,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选手们的激烈角逐下落下帷幕,我校高二(5)班詹翰鹏同学及其团队在青少年科技成果版块中荣获一等奖和筑梦航天创新创意奖,并被全国赛组委会推荐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受邀观看航天器发射。(右一 詹翰鹏)(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奖牌)课题简介詹翰鹏同学及其团队的获奖项目是《基于双目深度摄像头进行同步定位与建图的自主无人机在拟真洞穴环境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该研究专为洞穴探险场景适配了一套基于VINS-FUSION后融合算法,使用EGO-PLANNER作为底层导航框架的SLAM无人机系统、该系统能够在探险前的信息准备阶段为探险者规划一条安全的路径,通过反复试验调整,这套飞行策略已经在多个模拟环境和真实洞穴环境下进行了验证。(课题介绍)参赛过程在今年3月份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选拔中,詹翰鹏同学及其团队荣获一等奖、主席奖及六个专项奖,并获得推送全国报名函。( 第39届上海市创新大赛获奖证书、奖牌、推送全国报名涵)7月27日,詹翰鹏同学及其团队一同聆听了贺福初院士和张陆航天员科技自立自强主题报告会。贺福初院士提到了从数学、地理学、天文学、物理学到化学的大发现时代。张陆航天员将“航天梦”如何在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的追梦历程娓娓道来。同学们在聆听完贺福初院士和张陆航天员的报告后表示深受启发,“两位专家的报告让我们明白科技自立自强不仅需要厚重的知识积累,还需执着的梦想追求。”(科技自立自强主题报告会)7月27日、28日,展开了为期两天的问辩过程。詹翰鹏同学及其团队与吴岳良院士等大赛评委直接对话,收获颇丰。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项目还有可以继续发展的空间。(现场问辩)闭幕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代表汇聚于此,詹翰鹏同学作为上海队学生代表举起上海队旗。(第一排从右往左第三位 詹翰鹏同学)获奖感言近两年的时间,无数备赛的日夜,有过很多摩擦,但也在每次摩擦中获得成长,能够和团队中的两位同学合作很开心,希望今后能把这个课题再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感谢徐汇中学为我提供的学习平台,感谢各位教授、专家、老师、学长为我们提供的指导。感谢父母、领队老师和两位随队志愿者的帮助。我将牢记科技强国的使命,不断学习,深入研究,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再一次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对于我们本项目的支持!撰稿、图片:高二(5)班 詹翰鹏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我校高中生参加“微芯”夏令营活动活动介绍在这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暑假,我校高一(2)班许尧同学和高一(5)班张程硕同学参加了一场以“微芯”为主题的科学教育夏令营活动。本次夏令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简称“上海微系统所”)联合长宁区少科站及多方合作伙伴共同举办,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激发青少年对芯片科技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助力青少年科创人才培养“芯”计划的深入实施。活动亮点顶尖科研资源开放:夏令营依托上海微系统所强大的科研背景和长宁区青少年“微芯”科学教育实验室的先进设施,为营员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高端科研资源的宝贵机会。实验室按照高标准净化要求打造,配备了包括光刻机在内的全套芯片工艺设备,让营员们能够亲身体验芯片研究的全过程。多元化课程体系:夏令营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理论知识学习、参观体验及科学实验三大板块。营员们不仅学习了微流控芯片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通过实地参观上海微系统所展厅、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地,深入了解芯片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此外,实验操作课程更是本次夏令营的重头戏,营员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微流控芯片,感受科研的魅力与挑战。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夏令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营员们在完成实验任务、制作芯片及产出报告的过程中,学会了团队协作与有效沟通。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科学家精神传承:夏令营特别注重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通过讲述科学家们的奋斗故事和科研经历,激励营员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活动成果经过为期数天的紧张学习与实践,夏令营圆满落下帷幕。在结营仪式上,营员们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实验作品,并进行了精彩的答辩路演。专家评委们对营员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果。同时,营员们也纷纷表示,这次夏令营不仅让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微芯”夏令营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更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怀揣着科技梦想的青少年们定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活动感想高一(2)班 许尧感谢上海市微系统所和上海市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为我们搭建了夏令营实践平台,这次微芯夏令营让我全面了解了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从理论到实践,每一步都让我受益匪浅。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各种问题,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以及如何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每个步骤都需要仔细操作,精确控制参数,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细致性。我发现,面对复杂的实验步骤和突发的问题,要学会保持冷静和细心。这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素质。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和老师的指导,我们不仅完成了实验任务,还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默契。我相信这次经历会在我未来的学习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让我对未来的科学探究充满好奇和期待。高一(5)班 张程硕感谢上海微系统所和长宁少科站给我们提供了这次机会,参加微芯夏令营活动,体验到在学校无法接触的芯片制作知识。活动中,我学习了科研的基本方法,对芯片行业有了初步了解,为未来就业提供了重要参考。我认为,重要的不只是最终成功制造出微流控芯片,而是整个制造过程。科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即使是简单的基础研究也会面对挫折。比如,我们在清洗光刻胶时,由于经验不足,不小心把硅片摔碎了。这种失败在科研过程中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但每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失败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科研的艰辛,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成功。科研的最大魅力在于结果的不确定性。在科研中,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调整心态,以及如何在失败中找到新的希望。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撰稿、照片:高一(2)班 许尧,高一(5)班 张程硕指导教师:苏裕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喜报: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伊斯坦布尔(海上)项目获国奖7项2024年7月27日,我校飞行社有7位同学参加了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伊斯坦布尔(海上)项目,该项目需要在海峡上穿过8道气柱,转弯、速度控制的难度较大。虽然如此,却依然阻挡不了大家心中想要不停探索、不停研究的热情。即便在比赛前夕,我们依然坚持练习,不懈努力。老师怕我们紧张,让我们放松一下,我们都满脸兴奋的说:“我们是真的是喜欢,觉得好玩,并没有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就是在玩,顺便比下赛。。。”老师也是懂我们的,让我们自己决定当下的安排。这样面对比赛的感觉特别好,因为相同的爱好聚在一起,轻松、自由、开心、兴奋、期待,各种情感交织一起,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的感觉,觉得自己经历又多了一些,心中也有了更多的力量,我们又长大了。经过与全国参赛选手的激烈角逐,均在比赛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不仅如此,蔡昊宸还是初中组全国一等奖的第3名。当时全国初赛是第7名,进入到了决赛中,又晋级了最终的第3名。那一刻的兴奋,不仅是蔡昊宸的,更是大家的。队员们都深感自豪,与有荣焉!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那一刻的感慨,最深的感受是,那样一种能够为自己努力,为学校争光的价值感,让我想要变的更好,成为更好的自己!将继续坚持对航空的热爱,飞行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参赛感言高一(6)班李瑞熙通过市赛的选拔,我晋级了全国飞行锦标赛总决赛。对我来说高一是属于模拟飞行的一年,一开始出于对飞行的好奇,我报名了飞行模拟拓展课。在课堂中我与同伴一步一个脚印,从认识模拟飞行开始,到首次操作摇杆,再到能够熟练飞行比赛项目。这次前往海南博鳌与全国热爱模拟飞行的参赛选手共同比拼,是对我模拟飞行技术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我心理的一次磨砺。我很荣幸在本次比赛中获奖,我也会将模拟飞行一直热爱下去。高一(6)班杨允昊上周,我参加了在海南博鳌岛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竞标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规格的赛事,自然是非常的激动。在这次比赛之前,我曾参加过两次市级的飞行比赛,但是结果都不太理想,多个项目没有完赛,但最后还是侥幸进入了国赛。最终经过我的努力练习和在心态方面的调整下,也是比出了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也让我这一学年拓展课的学习落下帷幕。比赛中我也是看到了了心态是否稳定对于人的影响之大,之后也会在别的地方在心态建设方面做好。领略到这个项目魅力的同时也感谢学校能提供这样一次试炼的机会以及老师教练们的认真负责。初二(3)班仇歌喻很荣幸能代表学校参加本次比赛,最终荣获三等奖的成绩。同时也对其他参赛选手表示祝贺。去年9月,一群航空爱好者聚集在徐汇中学模拟飞行社团,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我们踏上了备赛之路,在一次次比赛中超越自己。这次比赛也让我看到了更多进步空间,让我有了努力方向,期待在下次的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初二(6)班蔡昊宸当我得知成绩的那一刻,激动是难免的,同时也很欣慰,每次社团课的努力付出和课后的坚持练习,都以好的成绩得到了回报。我从很小就热爱飞行,当同学在讨论其他游戏时,我在回味航空带给我的震撼,或许我的航空爱好不被一些同学理解,但是我依然会坚持,试着做的更好,我也不会因为这次获奖停止我的脚步,而是继续坚持探索我向往的航空,永不停息!初二(6)班胡瀚元翱翔蓝天是一件很酷的事儿,模拟飞行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而参加模拟飞行锦标赛对我来说是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为了准备这次比赛,我在家日复一日的练习,虽然其中也有挫折但是我还是非常享受练习过程。在比赛中,我放平心态,全力以赴,终荣获了红牛朗利特一等奖以及伊斯坦布尔二等奖的好成绩,比赛也锻炼了我的策略思维和果敢。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次机会,感谢指导老师以及家人对我的支持与鼓励,有了他们的支持我才能够获得如此成绩。这次比赛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丰富了体验,心里美美的。初二(6)班王理成圣在蔚蓝的天幕下,我的飞机与我共同书写了一段非凡的旅程。竞速飞行以2分11秒的飞行时间,我荣获了全国第17名的成绩,飞机在空中划过的每一道弧线,都承载着我与团队的汗水与梦想,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自我超越的旅程。我要向所有支持我的人表达最深的谢意,是你们的爱与支持,让我有勇气追逐梦想,无论天空多远。未来,我将继续在模拟飞行的领域里探索与挑战,每一次飞行都将是我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让我们一起期待,在未来的天空中,绘制出更加精彩绝伦的飞行画卷。感谢每一次飞行,感谢每一次成长,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辉煌时刻的到来。撰稿:初二(6)班 蔡昊宸指导老师:徐岩峰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喜报: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趣味竞速飞行项目获国奖12项2024年7月26日至28日,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清华附中、人大附中等263支队伍,纷纷汇聚海南博鳌,参加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总决赛。本次赛事是教育部批准,在中国民用航空局和空军招飞局的支持和指导下,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主办。本届锦标赛设有省级选拔赛和总决赛,此次,全国参赛人员含领队高达2600多人,共计5000多人次比赛,比赛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趣味竞速飞行项目的舞台上,徐汇中学模拟飞行社团的队员们用汗水与智慧,记录了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高光时刻。我们获得了以下荣誉:更令人兴奋的是,队员中蔡昊宸、胡瀚元获得了全国初中组第2名和第7名的好成绩!陆鑫忆、徐睿阳获得了全国高中组第11名和第17名的好成绩!当得知我们荣获佳绩的那一刻,社团的每一个成员都激动不已,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们努力的认可,更见证了我们队员对模拟飞行的热爱,体验到了团队共同奋战的深厚情谊!回想起备赛和练习的日子,我们沉浸在模拟飞行的世界中,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对自我的突破。从基础的飞行技巧到复杂的策略规划,从团队协作的磨合到心理素质的锤炼,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充满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更加紧密,更加坚定。比赛当天,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手,我们没有丝毫退缩。在赛场上,我们展现出了最佳的状态,每一次精准的操控,每一步策略的执行,都彰显了我们的专业素养与热情。在赛场上我们也插空练习,来来往往的领队老师们看到我们的认真,不禁感叹我们的热情,竖起了一个个大拇指。其实面对比赛,我们心里更多的是坦然,因为热爱飞行,来到赛场,看到的是一批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有莫名的亲切和熟悉感。我们也相互交流飞行经验和感受,一起练习飞行,切磋、探讨,非常开心。我们想对所有支持我们的人说一声感谢!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的科创平台,感谢校领导和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感谢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感谢队友的相互鼓励!这份荣誉,属于大家,它见证了一路走来所有的陪伴!我想,未来,我们将继续怀揣对飞行的热爱,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我们将把这份激情传递给更多的同学,让更多人加入到模拟飞行的行列中来,共同为实现航空梦想而努力。获奖感言作为徐汇中学的一名学生,能够站在模拟飞行全国总决赛的舞台上,我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激动与感激。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认可,更是对我们学校航空科技教育成果的肯定。在备赛的日子里,每一次模拟飞行,每一轮技术挑战,都让我深刻体会到坚持与热爱的力量。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同学们的鼓励支持,以及家人无条件的信任与陪伴。这份荣誉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继续探索未知,勇于挑战自我,为实现航空梦想不懈奋斗!——高一(1)班徐睿阳荣获第15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全国第11名,我深感荣幸与激动。这份成就,是老师们的悉心栽培、教练们的专业指导以及家长们的坚定支持共同铸就的。在此,我衷心感谢每一位在我成长道路上给予帮助与鼓励的人。未来,我将以此为动力,继续砥砺前行,不负众望,再创辉煌!——高一(2)班陆鑫忆在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上荣获三等奖,心中满是激动与感慨。这一路走来,老师的耐心、教练的严谨、家长的温暖,如同春风化雨,滋养着我这颗热爱飞行的心。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这份感激,深深烙印在心底,无需多言,却无比真挚。我会用行动证明,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我会继续前行,在蓝天上书写更多属于自己的传奇。——高一(2)班张中行从校园联赛,到上海市选拔赛,国赛,经历了一次次的比赛,磨练了自己,更激发了我对模拟飞行的热爱。此次在全国性的比赛获奖,我的心情远比前两次更激动、自豪!获得这个奖项,对我来说是一份极大的鼓励与鞭策。我深知,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不懈的努力和学校、团队对我的支持与合作和给予我的契机。对此,我再次感谢学校给我的资源与契机,也没有辜负我自己的努力。——高一(3)班曹家成在烈日炎炎的七月,我飞往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参加这必须完美完成的国赛。赛前,我应是做了赛前做的最正确之举,在比赛开始前不久的小睡了,不仅让我恢复精力,带着充足的手感进了会场比赛中,我全神贯注,不出现丝毫错误。最终竟飞出了最好成绩。一时间,满意之情占据内心。我取得了全国二等奖。那一刻,我特别兴奋!这无疑是对我高一两学期努力的最好嘉奖。最后,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有机会获得这宝贵的奖项。——高一(4)班王天禹第一次代表徐汇中学来到海南博鳌参加模拟飞行比赛,我心中满是期待和紧张。作为一名热爱航空的中学生,能有这样的机会走出校园,向全国的小伙伴们展示自己的飞行技术,感到无比自豪。而最终成绩没有达到心中所想,本可以表现的更好。尽管如此,这次的参赛活动中,我依然收获了结果,体验了过程,感受到了可以为心中热爱的飞行去努力拼搏的快乐与兴奋那份情绪。特别有意义的一次成长经历!——高一(4)班田承佑撰稿:初二(6)班 王理成圣指导教师:徐岩峰发布:许贞 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我校高中生参加著名高校科学营活动2024年7月20日-26日,我校十名高一年级学生分别参加了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承办的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其中,高一(3)班周支康同学和高一(5)班张程硕同学在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营活动中表现优异,荣获优秀营员称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营活动概况7月20日,我校五名汇学学子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科学营活动。科学营的日程安排紧凑而充实,志愿者带领我们参观了校史馆,⽕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信息科学实验中⼼等中科大校园里的博物馆和实验室,同学们都被高精尖的实验设备所震撼。除了校园里的场所外,学校还组织我们前往校外参观,比如安徽创新馆,合肥科技岛,安徽省美术馆,去体验合肥文化与魅力。相信汇学学子在充分参与和体验这为期一周的科学营生活中,都深深地被中科大这所顶尖学府的文化底蕴和科技创新所吸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带着这次活动的收获,用努力与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科学篇章!北京理工大学科学营活动概况7月20日,我校5位高中生前往北京理工大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科学营活动,在此期间,同学们参与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包括由多位院士和资深教师开展的学术讲座、参观高科技企业和科研展览馆以及进行各种素质拓展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涵盖了病理学、纳米折纸技术、生物工程、量子力学、化学检测及机械组装等多个专业领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对于国家前沿科学技术的认知,也激发了同学们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憧憬,并且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除此之外,科学营还安排了有趣的文娱活动,汇学学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共同呈现了精彩的演出,实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这次科学营之旅不仅是一次知识和技术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之旅,给每一位参与者的人生旅程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活动体会高一(3)班 陶闻韬7月20-26日,我参加了北京理工大学的高校科学营。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参观了大学的实验室,包括参观了电镜室、原子力显微镜室、二次离子质谱室、能谱室及X射线衍射室,在惊叹于设备昂贵的同时,初步认识了各种“高精尖”实验仪器的先进功能和前沿应用。我们亲自试用了其中的一些仪器,观测到了不一样的微观世界,激发了我对科学的热情,那是对新知识的向往和对未知的好奇。高一(5)班 刘星宇本次北京理工大学科学营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让我结识了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我们一见如故,决定在结营晚会上共同表演舞蹈。自此,在每天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都利用课余时间一起排练晚会节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互学习,帮助彼此克服困难,确保每一个舞步都准确无误。最终,我们在晚会上的演出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也成为了我此次科学营经历中最难忘的部分之一。这段经历教会了我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坚持不懈的力量。我相信,无论未来道路如何变迁,这段美好的回忆和深厚的友情都将伴随我们前行。我期待着有一天我们能够再次相聚,重温那份舞台上的激情与梦想。高一(6)班 丁润颐当行走在首钢山的历史长廊中,浏览着这百年历史,为首钢山炼铁技术的发展而鼓掌,也为工程师们的家国情怀和迎难而上的精神所振奋。同时,我们也学习了炼铁工业的整个流程,每一步的原理,每一个装置的用途及其背后设计的原理,感受着设计师们的智慧结晶。在首钢山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成就都凝聚着中国智慧,中国工人们完成了众多外国人断言不可实现的目标。我深深地感受了首钢山的人物匠心,为首钢精神喝彩,被首钢精神震撼。高一(7)班 殷睿岩7月24日,我们前往北京冬奥会场馆首钢园进行参观。首钢园是一个集文化、体育、旅游、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区,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场馆之一。在参观期间,我们了解到了冬奥会的历史和筹备情况,以及场馆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此外,我们通过讲解,感受到了冬奥会的氛围和文化。这次参观活动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冬奥会和冬季运动项目,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实力和影响力。体育强国,实力强国,我的心里默默地反复吟诵这两句话,充满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高一(8)班 车子慕本次的科学营活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专家讲座和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参观。北理工邀请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我们带来讲座。讲座涉及量子物理,化学,材料等多学科知识。量子物理的讲座中,仿佛触探到了大脑的深处,让我感受到了物理学的奇妙与伟大;李家方院士对纳米剪纸的研究,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为中国科学界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博物馆中,陈列着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作为共和国的脊梁,他们身上有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他们为国家效力,以科技报效祖国。不论是在讲座还是参观的过程中,教授或讲解员都对我们说了一句话:“青年是未来的曙光,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强则国强,这次的活动令我更加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愿未来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国家做出贡献。高一(1)班 叶晟清记忆最深的是激光内雕,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理想的模型。中科大学长对我帮助颇多,即使对方是研究生,交流时也没有距离,他们会耐心地把操作要点一条一条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参观实验室时。中科大教授会详细地将高深的专业知识浅显易懂地说我们听,不用担心听不懂。总之,真心感谢学校和中科大能给我这样一次近距离体验顶尖学府大学生活的机会,感受学长们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聆听教授的讲解,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高一(1)班 刘政轩这次科学营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洗礼,更是一场心灵的触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的魅力与科研的艰辛,也印证了其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夏令营安排了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参观了中科大的各个实验室,近距离感受了科研工作的魅力,本人也喜提了一套制作简易望远镜的零件。在户外拓展活动中,我们参观过科技馆、美术展、渡江战役纪念馆等等,感受着前沿科技的力量与当地的地域文明。回顾这次中科大夏令营的经历,我深感收获满满。让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浓厚的兴趣。展望未来,我将以这次夏令营为新的起点,更加努力!高一(3)班 王庭奕中科大科学营,是一场科学与梦想的盛宴。在这里,每一堂课、每一次实验,都如同一束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渴望。老师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同学们的智慧与热情,让我深刻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中科大科学营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让我理解了科学的真谛,那就是追求真理、探索未知。这次经历,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的无限可能,让我明白,科学就是我们追求梦想的旅程,我愿意在这条路上,勇敢地走下去。高一(3)班 周支康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很荣幸能在今年暑假参与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学营。在此次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所顶尖学府的底蕴和文化,科学与创新。当我身处于高校的生物实验室中,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时候,显微镜下色彩斑斓的荧光深深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过程中即使会遇到困难,但在教授和同学的帮助下也迎刃而解。显微镜下的点点荧光就好比璀璨的科学之光照耀在中科大的上空,同样也照耀着我的心。走进中科大,走近科学与创新,这次科学营也激励着我勇往直前,努力学习,大胆创新。高一(5)班 张程硕这次科学营活动,让我对中科大有了更深的敬意与向往。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仿佛踏入了一片知识的海洋。校园内绿树成荫,科研氛围浓厚。参观中,我被那些前沿的科研项目深深吸引,每一项成果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特别是参观校史馆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追求。漫步于中国科技大学校史馆,历史的长卷在眼前缓缓展开。每一幅图片、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学校的辉煌与荣耀。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前辈们并肩同行,感受他们砥砺前行的精神。这次活动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未来,我希望能有更多机会探索科学的奥秘,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期一周的科学营之旅不仅让汇学学子体验到高校浓厚的科研氛围,更加坚定了他们学以致用、科技强国的责任和使命!撰稿、图片:高一年级科学营营员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以案赋能④丨“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案例选编转载自:上海通信圈案例集纳(第四期)写在前面5G赋能千行百业!为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5G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经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组织评选,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市徐汇中学、同济大学,入选“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并完成验收。为加快“5G+智慧教育”项目试点工作,推进5G深度赋能教育场景,现将入选项目案例进行选编,一起走进5G智慧教育。案例15G+智慧教育案例一✔所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案例名称:构建5G+元宇宙的全息生态环境学习空间,助力“四新”人才培养✔案例简介:解决方案及应用情况5G+元宇宙的全息地学学习空间是学校为保障生态文明观的深刻学习体验、破解野外实践教学时空制约,所创建的全景、全息、全时感知的元宇宙教学空间。整个元宇宙教学场景包含了崇明西沙国家地质公园、天目山野外实践基地虚拟仿真平台、平湖现代精准农业数字孪生场景等。教学空间的成功落地解决了虚拟场景高效云渲染技术应用、学情信息的高效汇总与评价、元对象孪生的建模技术等问题,并在大规模野外实践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保障了全国联合实习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和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顺利开展。主要创新点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依托5G大带宽、低延迟的特点,将自由视角、空天地观测数据全面融合,构建全息探索式课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满足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地学教学组织的创新,基于5G网络与AR/VR模拟的融合,促进了野外观测网数据与过程模拟的融合,强化了室内/室外课堂的探究性。教学评价的创新,从单一整体性教学效果评价,向过程性个性化评价转变,有针对性地形成个性化学情分析报告,和优化提升方案。应用前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破解传统地学专业教学或通识教学环节教学静态、片面的不足,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协调发展理念融入课程,形成的方案在国内同类型高校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通过野外实践虚拟仿真及野外数据分析平台支撑教育部虚拟教研室组织全国地理学野外联合实践教学,促进联合实习的提质升级,并依托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和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协作组将项目部分成果向国内地学院校推广辐射。案例25G+智慧教育案例二✔所属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案例名称:基于 5G网络超高清多场景互动教育应用示范✔案例简介:解决方案及应用情况基于 5G 网络超高清多场景互动教学应用示范项目围绕学校综合改革,以服务师生为根本,统筹推进 5G 网络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解决了传统课程互动体验差、虚拟教学内容生产难、实训成本高、难操作,危险性强等实际问题。项目最终实现了 3 类 5 个场景的应用,服务师生用户超 8 万人次。同时辐射了新疆、内蒙等地区的学校,助力教育资源均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主要创新点基于虚拟实训的教学创新,利用 5G 网络特点开发了 5G+风机仿真实训应用示范、5G+远程控制立体视觉示教应用示范以及 5G+大飞机维修 AR/VR 互动实训课程应用示范场景,解决了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训中高成本、高危险、难操作等痛点。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创新,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5G低延时超高清课堂互动传输系统、智能互动教学系统、实时智能课堂分析系统及大模型IclassGPT的成果基础,实现了在三个针对制造业场景的应用实训场景通过AI工业大模型作为实训助教对参与学生进行辅助教学、即时答疑以及专业知识辅导。应用前景本项目所建5G低延时超高清互动智慧教室、以及研发的智能互动教学系统,满足了教学数字化需求,解决了课堂中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且课堂评价单一问题。同时项目根据应用型新工科的特点基于5G技术特点围绕应用型专业实训开发了基于“5G+专业实训应用示范”,重塑了教学场域,解决了应用型专业实训中高成本、高危险、难操作等痛点。应用场景包括5G+远程风机运维仿真实训应用示范、5G+远程控制立体视觉应用示范、5G+大飞机维修 AR/VR 互动实训课程应用示范三大场景,为全国新工科的数字化教学提供了案例支持。案例35G+智慧教育案例三✔所属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案例名称:5G赋能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培养✔案例简介:解决方案及应用情况本项目围绕“动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高度集成、精准执行”的目标,将5G技术应用场景拓展到工程实践基地升级与工程教育探索,突破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建模、VR/MR教学(5G互动教学)、在线远程培训与考核等关键瓶颈。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打造了5G赋能的数智化产教融合平台为智能制造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良好基础条件,同时围绕平台学校建立了智能制造课程体系,围绕学生的岗位胜任力等能力,以“点、线、面”三结合方式推动学生专业发展。模式初期覆盖我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群9个专业,对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生的覆盖面达90%以上。主要创新点5G推动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在5G技术的支持下打造了智能制造领域工程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方式,将过往的教学以书本、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基于学生(学员)学习过程感知数据的因材施教式教学方式。5G推动工程实践教学环境创新,通过5G+VR/AR、5G+数字孪生等形式让学生(学员)在校期间身临其境般感受工程一线,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混合、可交互的沉浸式学习环境,拓展学生(学员)视觉边界,从而实现工程实践教育向高效、便捷、资源互通的特性跨越。应用前景本项目的实施在利用了上海地区产业优势的同时,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以高水平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培养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反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并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为重点,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制造”提供新动能,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新样本。案例45G+智慧教育案例四✔所属单位:上海市徐汇中学✔案例名称:5G+虚拟现实科创智慧教室✔案例简介:解决方案及应用情况5G+虚拟现实科创智慧教室是学校立足于自身科创特色与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满足学校三个校区近5000名师生虚拟现实教学需求,聚焦高难度教学目标实现、高危险教学实践操作、自适应探究学习三大教学痛点把部分学科受限于环境、设备或安全等因素无法进行的教学与实验迁移至虚拟场景中所构建的“网络+硬件+平台”一体化智慧教室。目前,学校通过5G低时延、高安全、高可靠的网络连接以及MEC技术,使MR课程可以在3个校区无障碍的使用,同时学校MR资源库平台已经完成设计,内有地理学科主题MR混合虚拟现实课件55个,MR课程方面已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146个。主要创新点网络创新,通过5G技术和MEC技术相结合,可在校园内部构建一个虚拟的移动专网,为师生提供低时延、高安全、高可靠的网络连接,实现低时延、高带宽的网络体验。交互创新,基于MR技术为学生带来更佳的沉浸式体验,学生借助专用的MR设备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获得与真实世界相同的感受,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抽象化概念具象化,体验高度开放、可交互、沉浸式的三维学习环境。应用前景学校当前开发的MR课程课件符合目前课程标准,初、高中的课件可应用于上海地区的其他初高中学校。同时,5G覆盖建设方案具有成熟的网络架构与建设思路,各级领导和专家先后来学校考察调研,具备在全区乃至全市规模化复制的可能性。截至今日,徐汇区教育局已对区内40所中小学现场实地勘察了学校全光网改造实施的条件,目标为未来教学及研究工作创造可靠的生态环境。案例55G+智慧教育案例五✔所属单位:同济大学✔案例名称:人工智能赋能的5G+三全育人智慧校园构建及应用试点✔案例简介:解决方案及应用情况人工智能赋能的5G+三全育人智慧校园是学校立足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和培养方式变革的重要部署。学校围绕“同济大学泛在、融合、无边界的校园网与云网融合的计算资源和平台”“同济大学无边界教学模式”“同济大学智慧教育评价体系”“同济大学智慧教育社区”等四方面在14类业务场景中顺利开展了近30项应用试点。主要创新点教学创新,大规模的采集师生教学全过程数据,通过滞后序列分析、因子分析等技术挖掘教师教学状态和学生学习状态,辅助教师调整教学模式;学习创新,基于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通过个性化资源推荐、标签笔记等工具,保障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线上环境获得与线下教学同等质量的学习体验;管理创新,形成基于数据驱动下新型教学管理模式,汇聚学生学情、教师教学成效、校园设施利用率等数据,全面了解学校运行情况并做出决策预判;评价创新,依照教育教学“关键指标及评价”模型自动化分析教与学过程中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预警,实现了由“督”向“导”进化的教育质量保证发展目标。应用前景基于人工智能赋能的5G+三全育人智慧校园,同济大学提出了面向培育新教学模式生长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模式,使“师-机-生”三元结构取代了原有物理学习空间与线上教学平台独立、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分散的二元结构,实现三者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实践了智慧评价驱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并探索了面向未来、技术赋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发挥了5G业务以及云网融合计算资源等优势。教育是国之大计5G赋能应用的关键基础领域五大案例,五个维度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让我们共同学习案例探索“5G+智慧教育”促进教育模式变革推动教育体系重构助力教育数字发展发布:许贞 监制:曾宪一
-
科研兴师 课程乐生——科研课程月展示2024年5月31日,“科研兴师 课程乐生——科研课程月展示”主题教工大会在总校区勤体馆顺利举行。全体教职工参与。科研与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正高级特级教师史莉莉首先向全体教职工介绍了我校科研课程相关工作的成果。我校教师承担区级及以上立项课题94项。自主开发校本课程200门、本学期开设139门。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上线24门,总数全市第一。全校有学生课题3879项,高中学生获市级优秀课题465项。本学期参与校本课程学生课题立项821个,其中高中部248、蒲汇塘校区324、南校区249。高中生入选英才计划30人,累计创业项目383项。我校“科创素养培育的2+X课程群建设及深度实施”在获得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基础上,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推荐选送教育部,荣获国家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成果与展示”由高一(3)班邱睿恒和高一(8)班吴方雨同学主持。《上春山》演绎:课程乐生理念下的艺术盛宴我校合唱团、舞蹈团和民乐团共同演绎的节目《上春山》。这场艺术盛宴不仅展示了学生们在各自领域的卓越才能,更深刻地诠释了“课程乐生”这一教育理念的精髓。《上春山》以生动的艺术形式,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学生们通过歌声的嘹亮、舞姿的灵动和乐器的和谐,将这一景象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课程中学习,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艺术技能,更在参与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科研引领,教师崛起 —— 沈健老师分享“教以潜心,研以致远”市级优秀课题心得在教育的道路上,科研的力量不容小觑。沈健老师以“科研引领,教师崛起”为核心,深入剖析了他顺利完成市级优秀课题的心路历程,强调了“科研兴师”的重要性。沈健老师以“教以潜心,研以致远”为题,分享了他对于教学和科研的独到见解。他强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更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领域、新方法。正是这种对教学和科研的热爱与执着,使得沈健老师能够在市级优秀课题的评选中脱颖而出。梦想飞扬,舞动青春 —— 蒲汇塘校区学生集体舞比赛展现“课程乐生”魅力在蒲汇塘校区,一场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学生集体舞比赛圆满落幕。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策划和准备,预初和初一年级的同学们用舞蹈诠释着青春的飞扬,更深刻地体现了“课程乐生”的教育理念。预初(2)班和初一(12)班的同学们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两个年级的冠军,并在现场带来了精彩的集体舞表演。他们的舞蹈不仅展现了青春的活力和激情,更在编排和演绎中融入了对“课程乐生”的深刻理解。汇学学子展现卓越创新能力,荣获多项科技奖项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汇学学子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过去一年里,我校共有729项科技类成果在市、区级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各类奖项。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彰显了汇学学子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也充分展示了学校科技教育的丰硕成果。近日,初二(8)班的牛泽萌同学分享了他的科创成果——《乒乓球高手用的训练发球机》。该成果凭借其独特的创新理念和实用价值,在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了一等奖,并荣获“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的殊荣。五月的繁花盛景,温暖阳光与歌声交织随着五月的阳光洒满大地,万物复苏,繁花似锦。这个季节,校园内百花争艳,各种花朵竞相绽放,将校园装点得如诗如画。在这美丽的时节,我校合唱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动人心弦的合唱作品——《五月的花》。这首歌曲以五月的花朵为灵感,将它们的美丽与生命力融入旋律之中。同学们用纯净的嗓音,将五月的繁花盛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歌声中,仿佛可以感受到花朵在阳光下轻轻摇曳,散发出迷人的芬芳。合唱团的同学们经过精心排练,将这首歌曲演绎得深情而动人。他们不仅展现了出色的音乐才华,更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融入其中。通过歌声,他们传递出对五月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校科技研究成就瞩目,学生高端课题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我校一直走在前列,致力于培养学生在科技领域的深度研究能力。目前,我校已经实现高一阶段学生100%覆盖高端课题研究经历,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学校对科技教育的重视,也充分展示了学生们在科研领域的潜力和实力。在长期的努力下,我校学生在各类科技课题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累计至今,已有465名学生荣获市级优秀课题奖项,这一数字连续六年保持全市第一,充分证明了我校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卓越成果。现场,高二(7)班的张凯琳同学现场介绍了她的研究课题《桃胶软膜粉配方研制》。这项课题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关注。张凯琳同学通过深入研究桃胶的性质和用途,成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软膜粉配方,具有良好的保湿、美白和紧致肌肤的效果。徐汇中学“零起点”音乐教育再展新风采,竹笛班奏响《神话》徐汇中学,这所被誉为“西学东渐第一校”的学府,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始终走在前列。学校坚持“零起点的全覆盖,班班有特色”的教育理念,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零基础音乐课程。现场,六年级零起点竹笛班的同学们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动人的音乐,为大家带来了乐曲《神话》。我校创新融合教育,助力青少年创业梦想——高一(4)班唐杨壹同学展示《智慧篮球回收训练装置》在我校,创新实践教育、创业启蒙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不再是孤立的领域,而是被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共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潜能。这一创新教育模式鼓励学生们组建创业团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市场潜力的创业成果。“汇学手风琴乐团”三位热爱音乐的同学现场演绎了阿根廷广受欢迎的探戈音乐代表作品《化装舞会》汇学学子李项赟闪耀徐汇区校园歌手大赛,夺得冠军在近日举办的徐汇区校园歌手大赛中,我校学子凭借出色的音乐才华和精彩的演绎,在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决赛,并斩获佳绩。其中,高二(8)班的李项赟同学更是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高度评价,最终摘得本届大赛的冠军桂冠。他的表演不仅展现了出色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更传递出了青春的热情与活力。现场演绎歌曲《太阳》。青春如铁,舞出塞外风采——我校高一学生演绎《出塞》舞蹈“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句诗描绘的是战场上英雄骑士的英姿。而在今日,我校的高一学生们则以舞蹈的形式,将这份英勇与豪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带来的男子舞蹈《出塞》,不仅展现了青春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了军人般的钢铁意志和奋进力量。《出塞》是一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舞蹈,它讲述了古代将士们出征塞外、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在舞蹈中,学生们通过精湛的舞技和默契的配合,生动地还原了战士们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感,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坚定的信念。正高级特级语文教师、特级校长曾宪一为本次活动点评:“一所学校的软实力体现在哪里?第一是科研能力,老师做科研,还能讲出科研的秘诀与奥秘。学生做科研,还能转化成发明创造。科研兴师,要大兴科研之风,才能培养更多名师。第二是课程能力,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就没有办学特色。往往学生毕业后还能记住的就是在学校学习的独特的校本课程。我校学生开飞机、开高铁都能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珍贵经历。希望老师和学生一起跟着课程做课题。做课程的研发者,向科研与课程能力出色的老师看齐!”在汇学的校园里,同学们的出色表现是“课程乐生”这一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我们坚信,正是学校精心设计的多样化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现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无论是科技创新、艺术创意还是创业实践,每一门课程都充满了乐趣与挑战,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未来,汇学将继续秉承“课程乐生”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丰富教学内容,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精彩的人生体验。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汇学学子在各自领域绽放光彩,用他们的才华和热情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撰稿:张德贵、史莉莉 摄影:陆舟斌 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我校3位同学在“未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获奖近日,上海市“第八届未来科技之星”颁奖典礼在中福会少年宫少年厅盛大举行。我校初一(7)班薛祎程、张宇轩两位同学荣获“未来科技之星”的荣誉称号,参加了此次颁奖典礼,他们分别获得了科技创新成果板块一等奖、科学创意画板块二等奖。此外,初一(10)班单天成同学荣获科技创新成果板块三等奖。典礼伊始,上海市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小明先生发表了致辞。他强调:未来社会需要科技文化,因此,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并保持好奇心长存至关重要。他还勉励我们广大青少年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工程师一样研究,艺术家一样想象,从小在心中种下科创的种子,将来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薛祎程同学这次的科创成果是设计了一款“校园场景下羽毛球器械消毒自助借还机”,以解决校园体育器械的归还与消毒问题。他平日善于观察,在一次课间与学校体育老师的交流中,他发现同学们归还的羽毛球不易整理,还特别容易丢,一定程度上既增加了器材室管理员的工作量,还给学校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并且在春秋传染病高发季节,归还的羽毛球器械不消毒可能会导致病毒传染,于是一个创新的念头便在他心中萌芽。他积极动脑,在假日旅游中发现机场纸杯机具备能一个个出球的特点,在上网搜索中发现淘宝上的羽毛球与网球拍架具有固定球拍、稳定性好的特点,由此获得灵感,研发设计了一款校园羽毛球消毒自助借还机装置。经测试,这款基于触控、激光技术、NFC感应与记忆的装置出球准确率100%,归还计数准确率100%,能有效降低校园器材管理员的工作负担,还能对归还的羽毛球进行有效消杀。作为此次未来科技之星一等奖获得者,薛祎程感到非常开心与自豪,这其中不仅凝结了他的努力和汗水,更是对他钻研科创的肯定与鼓励。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他从确定创新方向开始,到方案设计、产品研发、实验测试,每一个过程都是自我能力的极大提升,获益良多。未来他将继续努力、发扬汇学少年勤恳踏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吹响科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张宇轩同学的科学创意画作品是《未来世界》,它讲述了未来人们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个星球,人们也可以和动植物和睦相处。希望未来真的可以变成画中欣欣向荣的模样!绘画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表达内心世界、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这个奖项将激励张宇轩同学更加努力地前行,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和艺术表现力!撰稿、照片:初一(7)班薛祎程、张宇轩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梦想加速器 创业风采秀——2023学年汇学优秀创业项目展示活动2024年5月21日,“梦想加速器 创业风采秀——2023学年汇学优秀创业项目展示活动”在总校区勤体馆顺利举行。上海市政协委员、正高级特级语文教师、特级校长曾宪一,科研与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正高级特级教师史莉莉,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马云豪老师、科创课程组长张德贵老师、高一年级年级组长、班主任、校本课程教师和全体学生参加活动。初二年级全体师生通过线上转播,同步观看。本次活动由高一(8)班吴方雨同学主持。曾宪一校长首先为活动致词:“亲爱的创业团队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同学们,咱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咱们来学校做什么?做研究,做学问,学会学习是我们的天胑。学生,就是以学习为生命的人!!第二个问题,来学校学习又为了什么学习为了创新、创造、创业:矢志创新,你们就是最棒的!勇于创造,你们就是最牛的!尝试创业,你们就是我心中的大明星!创业成功固然好,创业失败也无妨,只要写个失败说明书,知道此路不通,也是一种成功!!创新无止境,创造出奇迹,创业向未来!!校长希望每个团队多合作、多做点儿别人做不来的事儿,努力成为未来的工程师、科学家、发明家、专利拥有者!!”初二和高一年级部分一等奖获得者来到会场,为大家带来他们的创业故事。在场师生使用学习平板,运用我校自适应平台对现场展示的10个创业项目进行投票,评选出本届“汇学创业项目”十项最佳奖。展示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创新创业的兴趣。高一(2)班 王子涵今天,我们踏入勤体馆,满怀期待地聆听了汇学创业讲座展示。我感受到了创业的无限魅力和挑战性。初二同学的“智能车锁”与“室外智能停车库”、高一同学的“智能篮球场”体现出同学们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入微,能够及时发现生活中的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高一年级同学的“智能校车”、“餐盒传送带”体现出汇学学生独特的人文关怀:“太空电梯”更是描绘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妙画卷。优秀的汇学学子们通过自己的创业的计划,经历与深刻的体悟,为我们深刻地展现了创新精神和攻坚精神。我深受启发,结合同学们的分享,有了自己的感思和疑惑,我对“苏州园林模型”创业计划的同学团队提出了问题:“这样一个复杂的手工模型应该如何量产?”同学回答我说他们打算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充足以及经济条件较弱的现象,通过这个项目给大学生一个兼职的机会,运用大学生劳动力来完成模型的批量生产。这个新颖的解决方案让我眼前一亮,创业计划不仅可以对于解决生活的问题,改进现有产品,更可以对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兼职岗位。我期待着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为自己的创业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一(3)班 涂以天同学们的创业项目既有对现实科技的充分应用,也有对未来的展望与畅想。同学们都充分运用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投身于创新的社会潮流之中。其中我对校车管理系统的项目印象最为深刻,同学基于自己所学的编程知识,联系现实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加上对于各种成本的现实考量,最终得出了一版创业的方案,为我们提供了创业的良好范式。高一(4)班蔡汐嫄昨天的创业展示活动中,同学们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点滴中找寻灵感,提出的问题看似仅仅着眼于微小的方面,但是他们却能设计出一个个创新实用的方法和装置并不断地改进优化,最终独立创作出成熟的发明。通过这次活动,我受益匪浅,正如曾校长开场发言所说,创新创业精神是最可贵的。纵观世界闻名商业巨头、有所作为的人物,他们往往发家于放手一搏的创业经历。他们之中许多人甚至没有读完大学。但事实证明,走进社会,创业精神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我们应当学习创业精神,细心观察生活,多动脑勤思考,怀着一颗大爱之心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高一(5)班 张诺言5月24日中午,汇学创业项目展示会被召开。首先是校长致辞,他对同学们的未来赋予厚望,支持我们在学习之余勇于创新创业,取得成就。主持人宣布完获奖名单后,初中及高中年级的几位获奖同学在全校师生面前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从中,我们见识到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促进我们创新,并为其精神所感动。最后,台下的同学们用学校下发的平板进行投票,更让我感受到徐汇中学作为一个科创特色高中对于科技崭新的理念,它能够培养并引领同学们成为人才。高一(6)班何睿涵中午我们在勤体馆观看了几位同学创业计划的宣讲,各位选手意气风发,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的创业项目,从贴近生活的红绿灯到充满科技感的太空电梯,无一不充盈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春活力与青年特有的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其中太空电梯的计划让我记忆历犹新,将《流浪地球》中的未来科技带入现实,让航天成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完成的事,虽然计划看似遥远,但其对模型的计算中严谨理科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高一(7)班童思瑶今天中午开展了年级大会,分享了初高中同学的创意妙想。这次大会给了每个同学展现自己的平台,也让在座的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创新发明的重要性与独特的魅力。在同学们激情澎湃的演讲中,我看到了有关生活便利的小发明,有关养殖动植物的,还有关注科技前沿,设想美好未来的小发明。这些创作都凝聚着他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以及勤于思考。我们也为他们每个创业项目投了票,每一票都有着我们对他们追求自己梦想的赞扬和对他们奇思妙想的肯定。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领悟到了我们要在这朝气蓬勃的金色年华,勇敢追梦,超越自我,用奋斗让青春的理想铺成未来美好的道路。高一 (8)班 欧阳锐松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一个创新创业大会。这个大会讲的是同学们在创业方面取得的成果。从学校用红绿灯,智能龟类养殖器,太空电梯到饭菜传送器,我见证了许多同学们的新奇想法转化为实打实的创业成果,从纸上谈兵变为现实模型,了解了未来创业发展可能的趋势。参加了这次大会,我深刻感悟到了我们作为新时代优秀学子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了解了同学们创新创业取得的成绩,明确了自己未来创新创业的目标,为接下来的学习明确了方向。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汇学学子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成为了敢想敢做的先行者。作为上海市科创特色高中,徐汇中学始终将创新实践教育、创业启蒙教育和知识产权教育进行有机整合,鼓励在校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形成创业成果。本次“汇学创业项目”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将梦想转为现实的平台。撰稿:高一(8)班 吴方雨 、高一(4)班 殷飞扬、张德贵 摄影:陆舟斌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我校窦一帆同学参与2024年上海科技节启动仪式5月18日上午,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2024年上海科技节在张江科学会堂开幕。我校初二(4)班窦一帆同学作为第21届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代表有幸和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共同启动了2024年上海科技节。窦一帆同学兴趣广泛,在围棋练脑、乐高练手、书法练心的一路学习中逐渐成长。进入中学后,在我校科创兴校的理念下,积极参与各项科技活动,在第21届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凭借发明的”深井救援装置”荣获“明日科技之星”称号(一等奖,全市仅50个),她还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中获奖,被评为徐汇区光启区长奖。这次能作为“明日科技之星”代表参与上海科技节的启动仪式,窦一帆同学十分激动地回顾了这段难忘的经历!8点10分电视台直播开始,我和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陆梅东老师,以及其他老师同学,一同走上实体红毯和虚拟“元宇宙”红毯。虽然现实中,我们是在绿箱摄影棚里;但电视屏幕中,我们却走在璀璨的星光大道上,让我们不由感慨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9点30分科技节开幕式开始,我和龚正市长、姚期智院士一同走上舞台,按下了象征2024年上海科技节启动的LOGO。龚正市长和我握手,勉励我珍惜时光、再接再厉。那一刻,我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市长对我们中学生群体的希望和要求。随后的开幕式展示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科技在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幸福。以脑机接口为例,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完善这样的技术。在医疗方面,它可以帮助残障人士恢复运动能力,自由控制“外骨骼”;在教育方面,它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状态,调整教学方法;在生活方面,它可以实现“隔空取物”,只需要一个念头,窗帘就会自动打开……参加科技节开幕式,让我很受震撼。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接触到许多未知的科学领域。同时,也让我认识了许多科学家,他们精益求精的态度、深入浅出的讲座,将鞭策我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认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撰稿、图片:初二(4)班 窦一帆发布:许贞责编:史莉莉监制:曾宪一
-
市长龚正与科技工作者和我校窦一帆同学共同启动——2024年上海科技节开幕!转载自:上海发布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2024年上海科技节今天(18日)在张江科学会堂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出席并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姚期智,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窦一帆共同启动2024年上海科技节。启动仪式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年科学家、科学工匠、科技传播红人和科学教育达人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科技人物走上红毯,在实体红毯与虚拟的“元宇宙”红毯的有机切换中,展现科学家的元宇宙科学世界。仪式上,与会嘉宾观看上海科技节宣传片《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普通市民和科技工作者们共同完成演讲秀《Tech-Walk上海》,以真实故事呈现上海的三条Tech-Walk漫游之路,分别为科技底蕴之路、城市科考之路和乐享科技之路,展现上海城市的科技禀赋和科技“范(Fans)”城市生活。市领导张全、刘多、黄震,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樊嘉、龚新高、李骏、李杰,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钧瑛等出席活动。2024年上海科技节于5月18日-31日举办,将围绕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普为民、科普惠民以及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共设置开幕板块、会议板块、开放活动板块、赛事板块、媒体科普板块、闭幕板块等共6大板块,依托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基地、科普基地、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等,预计开展2000场专题活动。上海科技节创办于1991年,是全国首个政府主办的科技节,历经33年发展,已成为链接上海科技界、学术界、产业界和市民朋友的科技盛会。摄影:张春海编辑:吴维嘉发布:许贞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