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与课程 >>科研动态
AI赋能科研创新
发布时间:2025-03-11 14:23:34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52

3月7日下午,我校2024学年第二学期科研工作会议在总校重德楼210召开。会议由科研与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正高级特级教师史莉莉主任主持,全体科研员共同参会,围绕“AI 技术赋能教学实效提升”主题展开研讨。

微信图片_20250313142343.jpg 

微信图片_20250313142438.jpg 

史主任强调科研工作对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意义。她指出,科研员队伍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先锋队,承担着引领教研范式转型、推动教学创新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区级以上立项课题 108 项,其中教育部课题 4 项、市级36项、区级86项,形成了“问题引领-实践研究-成果转化”的完整科研链,目前已结项70项。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科研员启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艺术组科研员杨安然老师通过跨学科项目的研究,成功实现了学生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双重提升,学生通过研究,一年多学会7-8种乐器,还能创造自制乐器。双前沿课程团队在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领域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实现高一阶段100%覆盖高端课题研究经历,累计指导542名学生完成高端课题研究,并在社会化评价中获得“优秀”认证。2024年度我校共计77名学生获市级优秀课题再次实现了高端学生研究课题数量全市第一!学生团队表现优异,全市获“突出表现奖”22项,我校18项。生物组科研员张晨老师指导的学生表现尤为亮眼,指导5名学生获此殊荣‌。

微信图片_20250313142441.jpg 

会议重点围绕数字化教学转型展开深入交流。史主任指出,学校支持在数字化赋能教学方面形成特色实践研究,如艺术组老师开发的数字化指导学生的创作,在区域学科基地评审中获专家高度评价。

后续进一步深化研究,聚焦“三维融合”的实施路径:一是跟着课程做研究,例如通过校本学材更新建构,将现有优质校本课程与 AI 技术深度融合;二是教学模式创新,重点推进项目式学习(PBL)与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三是评价体系升级,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多元化评价模型,实现教学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统一。促进创新人格的培养,提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

会议对科研成果展示与转化机制进行专项部署。建立“三级展示与研究”:校级层面,依托“周周展演”平台常态化展示育人研究成果,提升学生自信;市区级层面,组织校级优秀立项课题申报市区级项目,组织市区级优秀课题在科研课程月进行展示;国家级层面,积极申报教育部科创课题和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为确保研究质量,会议要求科研员切实履行指导职责,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做好“开题立项—中期汇报—结项评定” 的动态监管机制;二是推进成果凝练,指导教师将教学实践转化为高质量论文,开展优秀论文评选;三是强化学校资源共享,自适应科研平台更新,通过校本平台建设实现优质教学研究资源全校覆盖,人人做学问,人人有课题,提升学生“融创”能动性。

针对下一阶段工作,会议提出三项重点任务:其一,聚焦“信息化建设”着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组织教师申报校级课题;其二,筹备5月科研员成果展,科研员自己真做研究,才能更好的辅助教研组内做好科研研究;其三,启动2025优秀论文评选,重点围绕“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的深度实施”。

微信图片_20250313142444.jpg 

微信图片_20250313142447.png 

科研员刘思佳老师依托区级课题《基于项目化学习的中学定格动画课程实践研究》深入探索,采用项目化学习法引导学生开展动画创作实践。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学生的内驱力不断激活,在创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达成了预期目标,产出众多优秀动画作品。后续课程迭代中,刘老师还将指引学生运用AI赋能,优化创意与制作,进一步提升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微信图片_20250313142449.jpg 

汪洋老师匠心独运,将项目化学习与3D打印技术深度融合,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以往晦涩难懂、抽象高深的知识,在这一创新融合下,变得直观可感,触手可及。在汪洋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借助3D打印这一强大工具,将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学所悟,从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实物。这一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探索,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不仅如此,汪洋老师的这一教学实践,还为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指导路径开拓了新方向,为科学教育实践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汪老师已指导学生获得市级优秀课题60项。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校科研工作进入“数字化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全体科研员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秉持“融创”理念,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沈健 

摄影:张梦亚

发布:许贞 

责编:史莉莉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