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世根
毕业时间:1958年
就业单位: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
采访小组:
采访小记者高二(1)班王浩宇、摄影小记者初二(10)班刘子衿、文字小记者高一(4)班井浩然
指导老师:谢姗姗
个人简介
王世根校友是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的离退休教授。其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王世根教授长期致力于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教学上,他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在科研方面,他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其成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在计算机学院及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采访实录
在上海徐汇中学即将迎来175周年校庆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王世根教授——一位与徐汇中学有着深厚渊源的杰出校友。王教授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成为了汇学精神的传承者和见证人。
早年经历:徐汇中学的熏陶
王世根教授,今年85岁高龄,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回忆起在徐汇中学的日子,那是1958年,他作为58届4班的学生,亲历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王教授提到,“正好郭沫若在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了名为《科学的春天》的演讲,号召大家向科学新军。我听了很受启发,为后来的学习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坚定的信念,让我永怀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热忱。”可见这段历史背景对他的影响深远。
教育生涯:从学生到教授
王教授的学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最初学习的是电机系电器专业,后来因为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自学转型,最终成为了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授。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王教授对知识的渴望,也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他回忆道:“我学的专业不是计算机,原来在大学我是电器系的,当时国家宣传要发展电力,说发展电气化,那我觉得要积极响应号召呀,就和其他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师转到计算机系了。”
教学理念:育人为本
在采访中,王教授多次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想和奋斗精神;他提到,无论是在徐汇中学还是在上海大学,他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当时我的老师们上课的样子有些我现在还记得。我的一位同学就是看了化学老师的染色实验后,对此产生兴趣,终身从事这个行业。”
汇学精神
王教授对徐汇中学的评价是“理想、奋斗、努力”。他认为,徐汇中学给予他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他回忆说,当时的徐汇中学有着丰富的社团活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这让他和他的同学们都受益匪浅。“想想我中学那会儿,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那帮人就是热血青年,满脑子的理想和奋斗。那时候,我们就是一股劲儿地努力,为了梦想拼了。真的一点都不苦,没有困难。我们一心都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都是在做对国家对自己有用的事业。”
对未来的寄语
在采访的最后,王教授对徐汇中学的学生们寄予了厚望。他希望学生们能够有理想、有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他强调,成功不会一蹴而就,每个人都需要经历困难和挑战;他鼓励学生们抓住机会,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说高点要有理想,对吧?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很简单。说低一点你也得有想法,人生不能就糊里糊涂的过。得有个目标,有个理想!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王教授还提到了他的教学理念,他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就是要持之以恒。你不能说三分钟热度,这会想做这个,那边又想做别的。这是不行的,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下定决心去做。” 他认为,只有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结语
我们与王世根教授的访谈,不仅是对徐汇中学校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徐汇中学精神的一次传承。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徐汇中学的学子,继续在学术和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我们期待在徐汇中学175周年校庆之际,与王教授再次相聚,共同见证徐汇中学的新篇章。
校对:陈诺
发布:许贞
责编:郑斌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