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教育变革的智能时代,体育教育正经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徐汇中学体育教研组积极响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号召,立足"五育并举"育人目标,聚焦AI技术对体能训练科学化、个性化教学的支撑作用。2025年4月14日,全体体育教研组成员在徐汇中学总校勤体馆一楼开展以"AI+体育"课程创新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通过跨年级体能单元设计成果展示与模拟教学,探索智能设备监测、AI训练计划定制等前沿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实践路径。
一、六年级体能课程设计
会议开始,张军老师代表六年级体能课程设计小组进行分享。分别介绍六年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以及训练内容安排,以肌肉耐力与武术体能发展为核心进行课程安排,建立起基础肌肉耐力训练→武术专项体能整合的阶梯式学习路径。其中特别对重点课时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视频内容展示分享练习内容,在分享完课程设计后,由张军老师领衔模拟上课,陶红飞老师进行课堂点评。陶老师提出六年级武术体能课程通过“闯关打卡”游戏化设计,显著提升了参与度,建议增加师生协同校准环节,确保数据反馈有效性。
二、七年级体能单元汇报
梁丽娟老师对七年级体能单元做汇报,在模拟教学中,由郝洋老师作为上课教师、刘建超老师、解中亚老师作为学生进行模拟与篮球相关的体能练习课程。李锦豹老师在点评中提出,篮球对抗中的动态心率监测极具创新性,但智能手环在剧烈运动中出现3次数据断连,暴露出设备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建议对相关设备进行全面检查。
三、八年级体能课程创新
八年级体能单元设计由唐灵芬老师作为组长进行分享,重点介绍发展灵敏性和反应能力的课时内容。通过分析学情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进而提出解决如何提升乒乓球赛场上的快速应变能力的教学策略。高谦老师作为模拟上课教师进行模拟上课,课程内容为发展灵敏性与反应能力为主的学练方法及运用(5-5)。课程开始通过视频导入,运用小碎步接触标志盘游戏进行热身运动,最后通过光电球游戏将灵敏与乒乓球运动结合。课后黄俊彦老师对于青年教师教姿教态、基本的课堂常规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同时要将乒乓球练习内容紧密结合灵敏与反应能力的训练中,扩展课堂练习内容。
四、九年级AI融合课程
九年级的体能单元设计由张娅琦老师做主要分享,由王京老师进行模拟上课,主题为九年级健康体能:心肺耐力与肌肉耐力(6-2)。王京老师通过展示学生利用AI制定训练计划的方式,向学生普及AI作用。在模拟上课中,充分发挥AI功能设计练习内容,教会学生利用脉搏了解自身心率情况。通过心率情况了解学生练习状况。孙华老师对王京老师的模拟上课内容进行了肯定的评价,指出AI心率监测数据与训练强度实时联动的设计,有效实现了“以数定教”;建议在运动负荷阈值算法上进一步结合学生体测数据库,使个性化推荐更精准。
五、总结
夏喆倩组长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分类,讲解课程体系的递进关系,各年级教师在设计理念和思路方面方向正确,模拟教学内容可以落地实施,在器材方面需要申购的器材可积极筹备,青年教师的重点也要放在模拟上课方面,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提前打基础。
本次活动强调运用AI技术对体能训练科学化、个性化教学的组合作用,特别是九年级团队示范的AI心率监测与智能训练系统,更凸显数字化转型中体育教师从技能传授者向科技协作者的角色转变,为培育具备科学运动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提供创新范式。
撰稿:盛襄广 夏喆倩
摄影:盛襄广 凌凯迪
发布:许贞
责编:陶琦 丁艳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