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发展 >>对外交流
高端引领 务实研讨——陕西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来校访学报道
发布时间:2023-11-13 23:34:26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81

2023年11月8日,陕西省教育厅、陕西师范学院组织的高中语文骨干教师浸润式培训项目一行90多位教师到我校参观访学。

我校正高级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曾宪一为高中语文教师作了“启动认知 因材自学—基于语文统编教材的新教学范式研究”的主题报告。

微信图片_20231114093047.jpg 

微信图片_20231114093126.jpg 

曾校长在报告中提出:我校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学校有三大校园文化工程:校史书,文化墙、汇学博物馆。学校注重科教兴邦,重视科技艺术,重视外语,重视跨学科,编纂了符合学生学情的校本学材。学校致力于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在实验中学、在图书馆中学、在职业体验场馆学、在研学活动学;办特色课程:学校上线了300多门特色课程供学生选课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有所的,以期实现创办科创特色的研究型学校的目标。

本着“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育人目标,曾校长提倡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相信孩子能够自主学习。曾校长解读了认知启动式语文教学范式的理念;解读了元认知、元学习能力;提出了以学为本的元学习观,元学习是启动元认知了解并调控学习经验的过程。

曾校长详细阐述了以学为本的五个原则:先学后教、为学而教、能学缓教、观学思教、以学定教。精彩专业的报告让来校访学的高中语文骨干教师们眼界大开,赞叹不已,陕西省的骨干教师们纷纷用手机拍摄,并用热烈的掌声向曾校长致敬。

文化发展中心郑斌副主任向骨干教师们介绍了学校文化发展工作的举措、实效等,并带领老师们参观了汇学广场、院士广场、重德楼、汇学四重门、汇学博物馆、汇学长廊、科创实验室、马相伯广场……并进行了耐心细致的介绍讲解,汇学深厚的文化根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来访的骨干教师们叹为观止,骨干教师们纷纷打卡留念。

微信图片_20231114093129.jpg 

微信图片_20231114093131.jpg 

微信图片_20231114093134.jpg 

微信图片_20231114093137.jpg 

下午,高中语文组两位骨干教师展示了两节精彩的语文课:孙宇老师开设了《石钟山记》 ;温海光老师开设了《选必下诗歌单元梳理课》。两节语文课从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到“以生为本”的教学形式,从教师的专业素养到学生课堂表现到都得到了陕西省语文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孙宇老师执教的是《石钟山记》的第二课时,整节课从学生的质疑入手,进而引发思考:一篇论证并不充分的文章,为何能够成为千古名篇?整堂课基于学生的问题、聚焦学生在阅读中的障碍展开,有的放矢,课堂上关注学生习得的学法读法,结合相同问题的几篇文章,比同求异,逐渐构建起对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经验。课堂层次从质疑、到情趣、到理趣、到知人论世,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教学过程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师生互动自然,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风貌。

微信图片_20231114093140.jpg 

微信图片_20231114093143.jpg 

温海光老师立足于大单元视角,紧扣新课标中“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的目标要求,首先设置学习情境: 假如你是教材主编,需重新编排篇目,你将如何编排组合?依据是什么?请阐述理由。由于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兴味盎然 ,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单元篇目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微写作。新教材把写作训练融入到单元的学习任务中,微写作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温老师采取了系列写作的形式,一步步给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在此过程中,教师亲自呈现“下水文”,设计“评价量表”,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创新,重实效,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的新课标教学策略。

微信图片_20231114093147.jpg 

微信图片_20231114093150.png 

两节课课型不同,风采各异,充分体现了徐汇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魅力。最可贵的是,两节课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动、合作探究的“生本学堂”的学习形式,落实能力培养目标,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评课环节,来自陕西的骨干教师特别提到这两节课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两个味道:徐汇味、语文味。两节课都体现了徐汇的育人特色:“徐汇徐汇,慢慢都会”,注重学生实际,让每位学生都一步步成长;两节课“语文味”浓厚,教育与特色携手,诗意与气质同行。孙老师教材挖掘有深度,温老师妙语连珠,清词丽句信手拈来,两位老师都用自己丰厚的文学积淀和扎实的教学功底,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评课中骨干教师们多次用掌声表达赞叹之情。

最后听课老师与两位上课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从这节课的设计到整个新教材的处理,从单篇到大单元教学设计,包括平时集体备课的情况,整本书《乡土中国》课时安排,《红楼梦》如何导学等,与两位上课教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交流……听课的骨干教师们特别好学,加微信,要课件,深入沟通……“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无止境,务实研讨,两地教师的交流互鉴,必将在语文教学的沃土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撰稿:郑斌、温海光

摄影:陆舟斌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