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5)班马心怡
漫漫求学路,记忆中的诸多片段如繁星闪烁,而王老师,无疑是那最为耀眼的一颗,以她独有的光辉,照亮我成长的每一寸征途。
犹记得那次月考,当作文分数映入眼帘的瞬间,我的世界仿佛坠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试卷上鲜红刺目的分数,宛如一道狰狞的伤口,狠狠地撕裂了我内心的自信与骄傲。课间时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似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我独自趴在课桌上,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满心都是挫败与不甘。
就在这时,一只温暖而轻柔的手轻轻落在我的肩膀上,我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王老师那如春日暖阳般和煦的笑容。“跟我来一下。”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给我带来了一丝希望。
办公室里,王老师轻轻拉过一把椅子,示意我坐下,随后展开我的作文卷。她的眼神专注而深邃,逐字逐句地研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你看,这篇文章的立意非常新颖,意象运用也很有灵气,”她用红笔在段落旁批注,“但结尾部分的升华稍显仓促,没能将前面的脉络完全收束。议论文讲究起承转合,就像建造一座楼阁,每一层都要稳稳托起上一层的重量。”她修长的手指又轻轻点在另一处:“这里的论据与论点衔接不够紧密,我们可以尝试替换成《史记》中更贴合的事例……”她耐心地讲解着写作思路,声音轻柔却充满力量。
“一次的失误并不能定义你,尤其是对于你这样有灵气、有底蕴的学生来说。”她起身推开窗户,秋日的桂花香沁入室内,“你看楼下那株老桂树,不是每年都能按时开花。但无论风雨如何摧残,它都在积蓄力量。写作如同树木生长,需要时间沉淀,要学会把每一次挫折都当作成长的养分,而不是被它绊倒,一蹶不振。”那一刻,她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心中的阴霾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力量。
王老师不仅在学习上是我的引路人,在生活中更是我亲密无间的良师益友。学校组织《红楼梦》剧本展演活动,我带领的小组负责改编《红楼梦》选段进行舞台剧表演。然而排练过程却困难重重:剧本改编时大家对人物理解分歧巨大,台词韵律总达不到预期效果,团队成员之间常常因为意见不合而争得面红耳赤。
王老师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我们的讨论。她带着我们重读原著,用红笔标注出关键情节,像拆解诗谜般分析人物心理:“林黛玉葬花这段,你们看曹雪芹用‘花谢花飞花满天’的意象,既写春逝,更写命运无常。表演时要把这种‘草木也知愁’的意境传递出来。”她还亲自示范台词节奏,将晦涩的文言台词化作灵动的韵律,让我们在抑扬顿挫中触摸到古典文学的温度。在她的引导下,我们的表演从生硬模仿变得鲜活生动,演出获得一致好评。
王老师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她还拥有着幽默风趣的独特气质。课堂上讲解《劝学》时,面对同学们对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的困惑,她突然举起一把直尺,夸张地模仿木材被弯曲的样子:“同学们看,这根直尺就像未经打磨的我们,经过‘輮’的锤炼,才能突破局限,成为更有用的‘圆木’。荀子这是在告诉我们,学习就像改造木材,要敢于‘折腾’自己!”满堂笑声中,那些佶屈聱牙的文言词汇,仿佛都化作了跃动的精灵,带着千年的智慧钻进我们的记忆。
在王老师的悉心教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学会了用理智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得与失、喜与悲。我深知,无论未来的道路多么崎岖坎坷,只要心中那盏由王老师点亮的理智之光永不熄灭,我就能满怀勇气与信心,坚定地前行,不断成长,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展翅翱翔。
三尺讲台前,您总是能用最灵动的钥匙打开知识的锈锁。当晦涩的文言在黑板上蜿蜒成迷宫,您随手点亮了思维的明灯,成为了宝藏引路人。那些泛黄书页里的典故,经您的讲述便成了跳动的音符,连窗外的梧桐都在沙沙记笔记。
我醒悟,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此,对待生活的态度亦是如此。
撰稿:马心怡
指导老师:王海韵
发布:许贞
责编:归文菁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