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征程中,我校蒲汇塘路校区预初年级以“责任担当”为核心,构建起“红色铸魂—实践砺能—协同育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通过换戴大红领巾、队风纪展示、AI心理剧等主题活动,将责任意识融入学生的成长血脉。让我们走进这些精彩瞬间,看汇学少年如何在责任教育的浸润中,从“知责”到“履责”,最终实现“担当”的成长蜕变。
一、红色基因铸魂:在薪火相传中厚植责任根基
从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到整齐划一的队风纪展示,红色基因以最生动的形式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在这里,责任不仅是抽象的誓言,更是可触摸、可感知的成长印记——红领巾的尺寸变化丈量着责任的分量,规范的队礼动作诠释着担当的内涵。
(一)红领巾换新仪式:以尺寸丈量责任成长
“人大领巾大,人大责任大”。大红领巾的尺寸变化,是责任半径的延伸——从严于律己到引领集体,从守护荣誉到践行使命,这是少先队组织对成长者的郑重托付。在庄重的换巾仪式中,队员们以双手托举、折叠、佩戴的规范动作,将红领巾的更换升华为责任的交接。每一寸增大的领巾,不仅标志着身体的成长,更象征着责任范畴的拓展。
活动后,预初(10)班赵培旻感慨万千:“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迎来了一次蜕变,一个新的开始,那就是小红领巾换成了大红领巾,我感到无比激动。从今天开始,我要以更加成熟,更加严谨的学习态度,去迎接每一个挑战。这条大红领巾将陪伴我走过初中四年的时光,见证我成长的每一个瞬间。我会珍惜这个时光,努力前行,不负韶华!”
(二)队风纪展示:用规范诠释责任担当
在庄严的队风队纪展示中,少先队员们以整齐的队列、标准的队礼和嘹亮的口号,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每一个规范的动作细节,不仅体现了日常培养的组织纪律性,更彰显了“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少先队作风。通过换巾仪式重温“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誓言,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胸前的红领巾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象征。活动将“成己达人、兴学兴邦”的汇学文化融入红色教育,让责任意识从集体荣誉升华为“把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担当。这种浸润式的教育实践,使少先队员在红色薪火中锤炼品格,将铮铮誓言转化为躬身践行的成长力量。
预初(1)班的马辰晨同学抚摸着胸前崭新的大红领巾,感悟道:“‘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这不仅是响彻云霄的誓言,更是需要躬身践行的青春诺言。从今天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将化作我们追逐的梦想和目标。
二、实践砺能育人:在多元场景中锤炼责任担当
当责任教育走出课堂,便绽放出更鲜活的生命力。从学雷锋的微光行动到AI心理剧的情感共鸣,从班级自治的空间打造到社会实践的沉浸体验,学生们在多元场景中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些实践不仅是能力的锤炼,更是对“责任担当”最生动的诠释。
(一)学雷锋行动
微光汇聚责任星河
3月初的学雷锋活动,不仅美化了校园,更彰显了同学们传承雷锋精神、主动担当的良好风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精神,为校园文明建设添上了温暖而有力的一笔。从音乐教室的器材擦拭到机房设备的打扫维护,从操场落叶的清扫到图书馆书籍的整理,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恰如一颗颗螺丝钉,串联起校园文明的齿轮。
学雷锋活动中,预初(5)班的钱琛琪同学满头大汗但仍然热情高涨:“提起雷锋,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生前做过的好事:帮列车员拖地、打扫候车室,帮年迈的老奶奶抱孩子等等。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雷锋同志一样,能够帮助到别人。”预初(9)班刘沁琰在活动后感慨:“当我们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对待时,雷锋精神的种子就在心里生根发芽了。责任不在远方,就在手边;担当不需豪言,贵在坚持。”
(二) AI心理剧场:科技赋能责任认知
在心理剧《好朋友泄露了我的秘密怎办》的创作与排演中,预初年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深刻体会到责任的分量。从剧本原创到舞台呈现,学生们以DeepSeek为技术助手,在AI辅助下精准刻画了“秘密泄露”引发的信任危机,并通过师生协作的剧情设计,传递了“责任即守护他人信任”的价值观。
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们认识到言行一致的责任意义,更展现了科技与德育的深度融合——AI技术助力剧本打磨、情感分析,使抽象的责任认知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表达,为校园心理教育提供了“技术+人文”的创新范式。
(三)班级自治空间:方寸之间见责任
走进预初年级的教室,每一处细节都闪耀着学生自主实践的光芒。在这里,责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同学们用双手创造的真实成长。
主题黑板报成为了学生自主策划的德育阵地。从构思到制作,每一期黑板报都由学生团队独立完成。开学初的“灵蛇启岁新起点,学梦逐光向未来”板报组,同学们自发收集航天资料,将传统生肖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清明时节的“英魂长存山河里,少年当继凌云志”专题,学生们主动采访老战士后代,用真实故事传递爱国情怀;“劳动铸辉煌”板报更是同学们用镜头记录校园劳动者身影,用文字表达感恩之情的诚意之作。这些板报背后,是同学们自主分工、协作完成的责任实践。
班级植物角为学生创造了自主管理的生命课堂。“植物养护轮值表”上清晰地记录着每位同学的责任时段。预初(5)班的同学们自发组建“植物研究小组”,不仅定期测量记录生长数据,还创新设计“植物健康档案”,用科学方法优化养护方案。那盛循同学在观察日记中写道:“照顾这些生命让我明白,责任就是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期末的“最佳植物管家”评选,更是同学们用行动书写的责任答卷。
学生参与制定的自主公约成为班级日常行为准则。教室墙上的“班级公约”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制定,从课间纪律到物品摆放,每一条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值日班长制度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今日我当家”的活动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同学们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这样的教室环境,处处彰显着“我的班级我负责”的主人翁意识。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这里,责任教育不是被动接受的说教,而是同学们在自主实践中收获的真实成长。每一块黑板报、每一株植物、每一条公约,都在见证着责任意识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的过程。
(四)社会大课堂:沉浸式感悟责任真谛
在上海千古情景区的沉浸式体验中,预初年级学生通过《大地震》与《上海千古情》两部情景剧的震撼演出,将抽象的责任教育转化为具象的情感共鸣与行动启示。当《大地震》重现灾难中的生命救援时,学生们从演员舍己为人的行动中,体会到责任是“危难中的担当”;而《上海千古情》跨越千年的城市叙事,则让他们理解责任更是“文明传承的使命”。
学校通过这种艺术化、场景化的德育形式,将责任教育融入历史共情、现实关怀与未来展望三个维度。演出结束后,学生们自发讨论、撰写感悟,将舞台上的感动转化为对日常责任的思考——无论是小组合作中的诚信守诺,还是红领巾换巾仪式中的成长宣誓,多元实践途径让责任意识真正内化为青春成长的底色。
三、协同育人生态:构建责任教育的同心圆
责任教育的沃土,需要家校社的共同浇灌。家长课堂带来国防教育的震撼,六一嘉年华展现家校共育的温情,这些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让责任意识在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教育闭环。当教育的同心圆不断延展,责任的种子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一)家长课堂:国防教育点燃责任火种
本学期的家长进课堂活动中,家长以生动形象的讲解,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人民海军从“白马庙诞生”到“三航母时代”的辉煌历程。通过潜艇部队的“深海守护”、航母舰队的“远洋担当”等鲜活案例,将“保家卫国”的使命转化为孩子们可感知的责任教育。
这堂特别的国防教育课,既是家校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更展现了责任教育的多元维度:学校通过日常德育培养基础责任意识,而家长则用专业视角拓展责任认知边界。当同学们了解到“81192请返航”背后的故事,当看到海军官兵为研发装备付出的艰辛,他们真切体会到——责任不仅是班级值日的小事,更是关乎国家安危的担当。
家校携手播下的责任种子,终将在孩子们心中长成守护家国的参天大树。
(二)童趣六一——家校共育的责任实践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生动展现了家校协同育人与学生自主成长的深度融合。从会场布置到节目策划,处处体现着“学生主导、家长助力、学校托底”的共育模式:学生们自主设计趣味游戏、编排文艺节目,班干部带领团队解决道具故障等突发问题,在实践中锤炼责任担当;家长志愿者不仅参与会场布置、拍摄记录,更通过贴心礼物传递关爱,让责任教育浸润温情;学校则搭建生态圈,在幕后提供安全保障与专业指导,形成“放手不撒手”的育人智慧。
这场以“乐”为名的庆典,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主持稿自主撰写、节目顺序自主编排、突发状况自主应对,孩子们用创造力证明:责任不是被动承担,而是主动创造的成长力量。正如家长事务中心与学生事务中心的联动所示,当家庭、学校与学生的力量相互激发,责任教育便从理念落地为“共融共建”的生命实践。
从红领巾的庄严承诺到心理剧的情感共鸣,从教室墙上的“责任树”到千古情舞台的历史回响,西校预初年级构建的“红色铸魂——实践砺能——协同育人”三维责任教育体系,正在让“担当”二字融入学生的精神血脉。当这些少年如校史长廊记载的先贤那样,将个人责任的涓涓细流汇入时代发展的浩荡江海,我们坚信:今日在责任沃土中扎根的幼苗,终将成为明日撑起民族脊梁的栋梁之材。
撰稿:徐丁
摄影:预初年级组全体班主任
发布:许贞
责编:顾卫君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