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小组
在我读高中时期,教学改革也在尝试课业减负,同时也要扩大知识面。当时减负力度很大,连考试也删减了许多。同学们课程学扎实了,负担也减轻了。
为了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学校里适时推出了课后兴趣小组。让有时间、有兴趣的学生参加。记得高二时每周一次的兴趣小组有数学、物理、化学,还有史地等。我虽然最大的兴趣在物理、工程(当时已参加了少年宫的船模组),但对史地方面也有兴趣,于是报名参加了史地组。
史地组由汪冀生先生主持,校长徐寅先生主讲。当年的活动主题是徐家汇的历史变迁。每到活动之日,徐先生总是准时到场,手里拿着准备充分、资料全面的讲稿。当时活动室在新校舍的顶楼,虽然参加的学生仅十人,但徐先生仍旧细致地对徐家汇的史、地做了介绍。
大家都知道徐寅先生来自交大,理工应是第一强项。但在史地组的讲课中显示了他的广博学识。在他侃侃而谈的讲课中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徐家汇的点滴,上下数百年巨细都有。可见他早已收集了大量资料,也做了认真准备。
徐家汇的历史与天主教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徐光启、徐家汇天主教堂、徐家汇藏书楼、孤儿院、育婴堂、气象台等,他们的前世今生我都通过小组的活动得到了充分了解。徐家汇的学校——徐汇中学、市四中学,特别是我们徐汇中学的历史、发展和相关人物的活动更是作为重点使我记忆深刻。事件、地点、任务的交融让我对徐家汇的认识更加丰满、鲜活,几十年后的今天仍记忆犹新。直到今天,谈起徐家汇我常会情不自禁地向人介绍起徐家汇的掌故,做起了史地导游。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减负和扩大知识面的一些做法确实对我们的全面发展起了很好作用。知识面看似与未来发展的方向相关不大,但对一个人学识的培养还是很有用的。文理可以而且应该兼容,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尽可能全面的知识结构,一生将受益。
图书馆
读书是我的嗜好,即使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时期,我仍会在劳作之余读上几页。读书能让人免于精神上的沉沦。
在徐汇中学里有一个地方我记忆特别深刻,那就是图书馆。
图书馆在新校舍(今崇思楼)二楼,北向开窗,室内不太亮,符合藏书的要求。图书馆应该是建楼时设计好的,内部格局与两方老式书房相似。书架从地板到天花板排满,为方便取放书,在离地一人高的地方建起了走廊。前不久,我在电视上看到介绍徐家汇藏书楼时,解说员说那种藏书书架的结构形式在上海是独一无二的,其实还是有二,那就是徐汇中学的图书馆,只是深藏一隅少人关注罢了。而今长久不见,不知此处还是图书馆或是藏书室否?
图书馆的藏书很丰富。可以不夸张地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理统包。刚进学校时我只看到里面书架上是满满的。虽不知范围有多大多深,但还是很兴奋地不间断地去借阅。
后来有一个阶段我去图书馆服务整理图书,走到里面一看,几乎不相信是个中学图书馆,里面所藏的书超越了普通中学图书馆所藏书的范围。特别是上层的藏书(当时不开放借阅)俨然是个有价值的资料室。书架上有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许多报刊杂志和书籍,如著名的《东方杂志》《申报》,还有许多20~40年代的书刊。里面的时事,在今天是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还有许多年头不小的外文报刊、精装书,这些都是有用的资料。当然我只能浏览书背,最多也只是随手翻上几页。时至今日我还为没能看上几本书而深感遗憾。不知图书馆经历沧桑之后,这些资源还安然否?
但愿二楼图书馆还能保持或恢复原样,以作为历史的记忆长久留存。一些有用的历史资料能作为文物永久得以保管好。
但愿徐汇中学的图书馆能在保持历史的同时随着时代的进展及时补充对师生们有用的书刊、电子出版物。让后来者能汲取大量新鲜知识,也能查到历史沉淀下来的资料,让新旧出版物有效地为徐汇师生所用。
撰稿:1966届 李峻峥
发布:许贞
责编:王燕虹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