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一生中有多少个七年?又有多少个七年能够在同一个地方度过?一直以来,我都感到非常幸运,因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灿烂的七年青春,是在徐汇这片带给我成长和快乐的热土上度过的,校园中的每个角落都曾留下过我为了梦想而拼搏的身影,见证了我在这片最适合我的、最熟悉的土壤上开花结果。
初中四年,懂得了为何而学
2011年,年少懵懂的我满怀着好奇与无限憧憬第一次踏入了美丽的徐汇校园,开启了我的初中生活,这四年中,我从不同的角度懂得了为何而学。
我的初中书法课由郑阶平老师执教,郑老师年幼时曾因高压电击伤而被迫截肢,两手只剩上臂,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学业,还成为了著名的伤残人运动员和书法家。每当郑老师步入课堂,总是带着热情洋溢的笑容,先是与我们分享和讨论一会儿全球时事,再讲授文字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后来我进入高中后开展了《关于上海市高中生对繁体字认识的若干问题的研究》,其最初灵感便是来源于此。除了书法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以外,郑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和行动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仿佛是一双无形之手,每当我困苦彷徨时,引领我坚持向前。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在现实亦或书本里遇到许多人物,并看到他们是如何在逆境中实现“突围”的,而这些成了我宝贵的精神养料,能够教会我当有朝一日自己同处人生的风浪中时,该如何掌舵、如何辨明方向,这便是学习的意义。
初中时期的班主任杨玉琼老师在一次考后总结时,给全班朗读了作家龙应台写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这段话对当时的我启发颇深,如果陷入了“为了完成任务而学”或者“为了他人的要求而学”的思维桎梏里,对于道路真正的终点毫无概念,则不可能有一往无前、坚持不懈的勇气和动力。我们的人生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而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应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当下的主要任务上,将原本沉迷于玩乐的时间利用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上,学会忍耐、学会放弃、学会付出,这不仅仅是学习的意义,更是人生的一种修炼。
励霄虹老师的音乐课是我每周最期待的课程之一,她在给我们欣赏经典作品后,总是鼓励我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从乐曲中感受到了什么,并不强调“标准答案”,她还传递出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音乐无高低贵贱之分,建议我们多欣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临近期末时,励老师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有意愿的同学可以向全班介绍自己最喜爱的音乐作品,我上台弹奏了钢琴曲《绣金匾》,并分享了我对于作品的理解,收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乐器的练习过程是相当枯燥的,我从小学习钢琴时,甚是不解为何而学,但那次分享以后,我才充分体会到原来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对作品产生自己独到的感悟,赋予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与作品融为一体并展示给众人、分享自己的理解,一个成功的表达者、分享者必先经历刻苦学习,才能厚积薄发、言之有物。
除此之外,校学生会的工作给了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和锻炼能力的机会,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令我乐在其中,老师们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让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因此,当我填报中考志愿时,未曾有过一丝一毫的犹豫,第一志愿便是我的母校徐汇中学,我的父母也十分支持。我始终坚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颗幼苗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最适合它生长的土壤。
高中三年,懂得了学什么与如何学
2015年,我以一名高一新生的身份,重回美丽的徐汇校园,进入了高一(1)班,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我由衷地以自己“老徐汇”的身份为荣。
高中的课堂更加强调思辨性,学生不仅要吸收知识,更要能有所产出。在何明老师的语文课上,同学们常常会围绕一道作文题或是社会现象开展辩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溯因推果、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在后期,我们更是打通了学科间的壁垒,不仅仅是“从语文出发论语文”,还邀请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老师加入我们的讨论,请教他们对于论题的看法,在写作时借助多学科理论分析问题,从更加广阔多元的视域审视问题。若非这样的师长、这样的课堂以及这样富有哲思的论题,我也许不会在高中阶段有此契机接触到博弈论、反乌托邦三部曲、乌合之众的心理,并思考何谓不凡与平凡、何谓法与情的纠缠、何谓真正的自由、何谓一个人内在的圆融、何谓传统与规则……高中三年,写了许许多多的议论文,但对于很多论题的思考并不是止于答题纸上那印有“800”这一数字的空格,相反,那恰是一个开始,有很多论题的答案,是需要我们穷极一生去不断追寻和探索的。
高中阶段的学习更加让我明白了“课堂不只等于教室”,母校不仅提供了窗明几净的教室,更是想方设法地在校内校外、各个领域为徐汇学子们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鼓励我们既读圣贤书也闻窗外事,帮助我们成为有科学素养、人文涵养、艺术修养、文化教养的高情商徐汇学子。
我曾有幸在我校姚虹老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泠一博士的陪同下,赴上海复旦医学院对杨雄里院士进行了采访,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作为一名高中生,能有机会与一名“科学大咖”、中科院院士如此近距离地交流。杨院士的一番话令我受益匪浅:“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天才,我不是天才,你也不是天才,但后天的勤奋可以弥补不足,只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持久、连续、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 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并不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并因此而沮丧过,也羡慕那些智商超高的天才,但杨院士的鼓励和肯定给了我更多的自信,也给我指明了方向,既然不是天赋异禀的人,那就一定要做最努力勤奋的人。临别之际,杨院士为全体徐汇学子提笔写下“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句金玉良言也成为了勉励我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和恒心去终身学习的动力。
毕业后的同学聚会上,大家总是回忆起实践活动中的美好点滴,每一个人都在这些“校外课堂”中受益匪浅。
还记得东方绿舟军训的入营仪式上,我们的宣誓声是那样的铿锵有力;在两人三足的游戏里,我们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在匍匐前进的训练中,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力求做到最标准的姿势;在射击考核中,我们屏息凝神,成绩优异……还有许许多多极富挑战性的团队活动中,我们都展现出了徐汇学子团结、勇敢、自信的风貌。在男生10公里、女生8公里的夜间拉练时,天空中星河璀璨,淀山湖旁亮起了我们手中的灯光,我们一路高歌,在黑暗中坚定前行,气势磅礴地喊出:“徐汇徐汇,人才荟萃,徐汇出人才,成才在徐汇”。拉练全程中,徐汇学子无一人掉队、无一人中途放弃,全部坚持走到了终点,还有我们敬爱的老师们,全程也都跟着我们的队伍步行到最后一刻,与我们同甘共苦,时刻关注着每一位同学的身体状况,举着手电筒为我们照亮脚下的道路,身体力行地教会我们“坚持”的含义。
还记得南京社会考察时,每个小组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在全面考虑到时间、目的地、交通路线、花费以及研究性课题等因素后,齐心协力制定了一份合理的的行程表,顺利参观完了众多景点,也体验了特色美食与地铁等公共交通,更加深入地感受了这座城市的气息。绍兴社会考察时,我们集体前往了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在纪念碑广场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祭扫仪式,凭吊为革命而英勇牺牲的烈士英魂;我们立志向鲁迅先生学习,热爱祖国,甘愿做野草、做孺子牛服务于他人,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在刻有《兰亭集序》的石碑前,举行了朗诵大赛,6个班级各显神通、形式多样,有别出心裁的动作和队形,还有陶笛、二胡或是小提琴的伴奏,青山绿水,曲径通幽,垂柳依依,细雨绵绵,书声琅琅,乐声悠扬,这次第,怎一个“雅”字了得!茶声烟里,又是一个江南的春天,那些出现在地理课本中的水乡特色,那些出现在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传神人物,那些文人墨客曾酒酣挥毫之处,我们终在口读后脚踏实地,亲见亲历,收获了更多知识,每一位同学都变得更加自立自强,每一个集体都更加互助团结,我们都在旅途的终点,遇见了更加成熟、优秀的自己。
还记得学农活动为我们充满书卷气的高中生活添上了一缕田间旷野的清香。第一天进入寝室整理内务时,上下铺、左右铺的同学都会互相帮助,一人拉着被套的两角,一人将被子塞入;挖红薯时,运气好的同学能挖到一大袋,也有同学只挖到了两三个,回到寝室后,红薯多的同学会把自己的红薯拿出来分享给少的同学;我们接受的是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强调服从精神与时间观念,生活环境也与平时不同,同学们都在努力做到“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而是让自己去适应环境”;晨间下地时,道路狭长又泥泞多洼,然而队列始终在整齐有序地行进;男同学们会主动等候在车外帮女同学搬运行李,并把车厢内较平稳的座位留给女同学;同寝室的同学会为生病的同学打来一瓶瓶的热水;通勤班的同学为我们运换水桶、打扫卫生、分发饭菜,将后勤工作完成得井井有条,许多同学也不忘在接过他们递来餐具时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你们辛苦了!” 我们在这段“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日子中,学会了合作与分享、学会了适应与坚持、学会了责任与担当、学会了奉献与感恩。在走出了这座“自然大教室”后,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无论是在田间地头翻地、锄草,还是在校内学习、生活,我们都需要具备以上这些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我们才能在面对一切问题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做真正的“成大事者”。
高二暑假,我参加了校优秀学生干部贵州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前往贵州正安县木盆寺村,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并在当地小学开展支教,这段经历让我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反思。在第一届两岸徐汇中学师生艺术联展上,我的一副画作有幸被选入展出,这幅画是我在徐汇开办的零起点油画课上学习的成果,一直以来,我对于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进行专业培训,而徐汇开设的这一课程则帮助我圆了这一绘画梦。学校还开设了零起点中阮课,对于从小学习西洋乐器的我而言,这一课程大大拉近了我与民族传统乐器的距离,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国乐的魅力。
在母校提供的这些课堂中,我们尝试去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通过了解社会,也许你会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通过了解社会,也许你会发现许多温暖的善意与磊落的正义,以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通过了解社会,也许你会发现许多问题,不妨去独立思考一下,可能将来你就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人。
高中三年教会了我,作为学生的本职是学习,但学习并不代表着仅仅学会做题,学生学生,也应“学会生活”,并且学习并不是在我们离开校园时就画上了句号,学习知识和学习为人应是持续一生的历程,我们要在这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成为寻求真理的人,成为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成为有头脑和灵魂的人。
芳华七载,汇爱此生
我们这一届毕业生可谓是备受瞩目的,被称为“首批00后”,也被贴上过许多的标签,但我们不会被这些标签所影响和限制,我们有属于自己的气质、思考、情怀与理想。在这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文化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是时代进步的受益者,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弊病,快速的发展与更迭令人产生被淘汰的危机感,但我们无需过于焦虑,在徐汇的学习经历让我们懂得了为何而学、学什么与如何学,培养了我们对于集体、对于社会、对于时代、对于民族和国家的责任与担当,只要我们在未来保持并继续发展这些宝贵的能力与品质,徐汇学子必能把握机遇、脱颖而出,不断拓宽人生的格局。
母校赠予我们的如此之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对于母校最好的回赠呢?我想,那就是每一位徐汇学子都怀着感恩之心从此出发,用我们的善意去温暖他人,用我们的思想和实践去改善社会。这是我对于徐汇核心育人理念“感恩、善良、责任、大气”的感悟,是我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徐汇学子们为母校170周年华诞献上的最好的礼物。
寒来暑往,日月如流,暮去朝来,弹指一挥间,只留往事待追忆。在初中毕业典礼和高中毕业典礼上,我都有幸作为年级学生代表发表毕业感言,两次提笔撰稿时都觉言语不足以道尽与母校的故事,不足以道尽对于母校和恩师们的感恩怀念之情,此次撰文亦如是。千言万语化为这句最真挚的祝福:
芳华七载,汇爱此生。
愿母校蒸蒸日上、永续辉煌!
愿每一位汇学人永远年轻!
撰稿:2018届 王欣然
发布:许贞
责编:王燕虹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