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毕业生张金典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
恍惚间,在大学里熬着夜忙着写课程设计与论文,眼看着毕业在即不知能交出怎样的答卷,和高中时紧张地刷着题筹备着高考的自己,好像也没有什么区别。我想我和高中的学弟学妹一样,也只是在人生的不同节点上,朝着某个方向而努力,作为一个同行者诉说我的感受与体验。
高中的我大概并不是一个勤恳刻苦的“好学生”。上高中一开始我就决定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目标,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艺术专业课的练习也成为了我高中生活的重要部分,这样的我好像很早游离在了和大家一起的轨道之外,以自己的方式与大家共同努力着。我能够“名正言顺”地把时间泡在画室里;在3+3的考试政策和学校的排课条件下,我用自学一门的方式完成了高二的两门考试;而在充斥着紧张感的高三,我大半年都忙于美术考试,直到寒假以后才开始参与高考复习。回想起来我也并不觉得高中的学习有带给我太多的压力,老师们教学方法的精炼带来的是学习的深入与高效,在后期牺牲了很多的复习时间的情况下能得到满意的高考成绩我想也是得益于高一高二打下的扎实基础。我想我最感激的是,对于这样“特立独行”的我,学校和老师从始到终都支持着我的选择、给予了我高度的自由与包容度的同时也关怀着我的发展,让我能够充分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与道路。
当然,即便是有学校与老师提供的优渥条件,我的成长经历也并不是“平稳、轻松、顺利的”。青春就是充满迷惑、挫折与伤害的,原生家庭、社交的问题与安全感的缺失等等大人眼里微不足道的烦恼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的都会动摇我自身的存在。我不是一个可以不问未来地埋头苦干的人,我常常质问做一切努力的意义,我在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上的逻辑自洽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也常常感到消沉与沮丧,但我更庆幸我能够保持清醒,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想达到的目标。
高考的结果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惊喜,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兼顾下我不认为我高考前的准备是充分的,模考当中我的水平发挥也并不稳定,出分之后志愿的填报更是因为艺术类志愿的高风险而经过了极大的纠结。最终录取的结果无疑成为了我的“光环”,可以说在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享受着这份虚荣心,而大学的学习生活也让我感受到,光环之下,大学和之后自主学习与个人发展才是真正重要的。高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人生的起点,学生时代的一切努力和知识的获取,我认为都是为了完善一个健全的人格,让自己有能力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有能力去适应、改变这个并不完善的世界。
浩渺的宇宙中,我们走在没有尽头的探知世界与寻找自我的路上。成年人常常在同比放大的社会感观与适应性中遗忘了青春成长的挫折与痛苦而轻看了孩子们的勇敢,在每一个崭新的时代,每一个生命都在探索一个独一无二的、崭新的世界。从牙牙学语的孩子到懵懂青涩的年纪,我似乎总是迫切地想要摆脱自己的无知与有限,却发现,能够接受自己的渺小与笨拙、并仍始终保有对世界的包容、热忱与爱才是恒久的人生中宝贵的姿态。
撰稿:张金典
指导老师:杨亚平
责编:曹令先
发布:许贞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