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之窗 >>校友动态
2018届毕业生:殷弘凡(汇学优秀校友2016届—2020届展播5)
发布时间:2021-03-15 16:09:52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364

大家好,我是徐汇中学2018届毕业生殷弘凡,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微信图片_20210315160803.jpg 

在徐汇的成长故事——全球创新研究大赛-校长奖

 

在高二的时候,有幸跟同班好友一起参加了ChinaThinksBig全球创新研究挑战赛。前期需要大量搜索文献选题,再根据选定的题目开展调查研究,中期还需要不断地调研和改进以及各平台的众筹,后期有大报告的撰写和去北京大学的答辩。比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时正面临地理和生物等级考,高考带来压力是非常大的。但幸运的是,在学校、班主任和父母给予的支持下,通过团队紧密合作,最后荣获了“杰出影响力贡献奖”。通过这个项目的磨练,激发了我自己对于科研的激情和和兴趣。也正是这个项目的成功,培养了我大学阶段承担科创项目的自信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也凭借这个比赛,我们荣获了2017年徐汇中学“校长奖”。最大的感受就是,你慢慢成长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等级考“C”到“A”,我只花了一个月。高二生物区模拟考的时候,我拿到的成绩等第是C。这个成绩给了我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因为我一直自认为生物学得不错,考试也常常是班级前几名。二模的打击没有让我放低标准,我的目标就是考“A”。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不断地请教同学和老师,也不断反思问题在哪里,最后发现自己对于生物的理解“广而不深”,最关键的是缺乏对细节知识点的掌握。因此,我根据整理二模题目来理清楚知识点,最后把自己以前忽略的细节处一个一个补上,最后也顺利地在等级考中取得一个“A”。

 

我的大学生活

 

大学的生活自由而丰富,有非常多的学生组织及其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大学期间,我尽可能积极参与。大一就开始参与导师的心肺复苏课题研究,进行文献翻译、数据分析、连线国外专家交流和`答辩等。并作为大学生导师开展心肺复苏培训,累计培训近30场,学员近1000名,最难忘的是对进博会场馆工作人员和进博会志愿者的心肺复苏培训。已经荣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知行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专项赛十大示范项目,“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获得三等奖,被《青年报》报道,并收到共青团中央青年表扬信。目前还有两项科创在做,并积极撰写论文和争取发表。

微信图片_20210315160808.jpg 

微信图片_20210315160810.jpg 

老学姐的“小点拨”——培养自己“核心通用能力”

 

核心通用能力,是指思维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健康的心理状态等等。这个看似与学习和高考无关,但走进大学后,会发现这些能力才是决定你是否能够“走得更高更远”的基础。因为哪怕你拥有相当全面的学科知识水平(专业能力),你没有相匹配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其展现,那你所辛辛苦苦学习的知识点可能“无用”了。

那如何培养核心通用能力呢?其实非常简单。以语言表达能力为例,上课的时候多举手发言,下课的时候可以多跟老师和同学沟通,如果你专业知识掌握得很好,你可以给一些稍微弱的同学讲解知识点,每一次的讲解既可以帮你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也能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去争取每一次机会,慢慢就能培养起核心通用能力。

 

建立“自信心”

 

失败乃成功之母,需要通过不断地试错犯错而长大。很多时候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大胆表达自己是因为害怕自己说错,觉得很丢人。我给我自己争取到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大创的开题答辩,第一次演讲对我来说是结局是可以想象到的,甚至导师直接质疑我“为啥你们组让你去演讲啊”,当时确实难受。但我自己没有放弃,相反激发了我的斗志,坚信我自己可以做好,通过不断练习,慢慢掌握好节奏和语速,最后由我主讲顺利通过开题,并取得评审老师的好评。

通过我举的这个例子,可见不要被别人的评判而放弃,要有自己自信,更要自己努力。

那如何建立自信心呢?从积攒自己和别人对自己的表扬开始吧。比如我在跟大家讨论课题的时候,我发现我总能有比较创新的想法,被老师表扬,我就会把“创新能力强”记录下来。慢慢地,一点一点自信积累得多了,自信心就增强了,也能去理解自己擅长的领域了。

也许自信,是达到“一览众山小”境界的必由之路!

撰稿:殷弘凡

指导教师:马云豪

发布:许贞 

责编:曹令先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