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尧:1872年入学 徐汇公学首任校友会会长 近代著名企业家
朱志尧(1863-1955),字宠德,号开甲,天主教徒,圣名尼格老。祖籍青浦,生于上海南市董家渡。中国近代工商业资本家,中国十大买办之一。他是从买办转变为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人物。1887年出任轮船招商局买办,1898年任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买办,由此积累了大笔资金和航运经验。20世纪初年,在“实业救国”的旗帜下,朱志尧投资创办了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和其他一系列民族工业,成为近代中国轮船和机器制造业的先驱,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的企业受到严重损失。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向国民党政府申请收回原产业,但未成功,其事业遭受重大打击。解放后,朱志尧把全部精力用于天主教活动。1955年,他深感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将所属企业申请合营,交给国家经营。
经商世家
朱家祖居青浦潭西的丝网棣,以捕鱼为生。到十九世纪初,朱家又迁到松江淀山湖西畔的诸巷。朱家到诸巷后勤恳治家,由渔而商,自湖而海,到了朱志尧的父亲朱朴斋时,已成为当地豪富。五十年代初,朱家已拥有近十艘四桅的大沙船进行经营和贩运,成为“诸巷帮”沙船业的巨孹。朱志尧出生于这样的沙船世家,从小就和沙船打交道,经常到自家造船场看木工造船。他尤其对铁工活感兴趣,看铁工制铁锚、船钉,常常留连忘返,注目不倦。父亲朱朴斋也经常对他讲“木匠一工,不及铁匠一烘”的道理。因此,朱志尧对铁工尤所心折。他平时还喜欢拆拆弄弄的,如拿到钟表就喜欢拆开了看个究竟,然后再想办法装配起来,乐此不疲。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有利条件,从小在他的思想上就喜欢上了“船——造船”。
科举秀才
朱志尧早年就读于徐汇公学,当时,朱志尧的二舅马相伯在徐汇公学教书并于1872年起任校长。朱志尧入学后,在马相伯的影响下,发愤读书,在学习内容上不仅熟读了四书五经,而且还比较扎实地掌握了声、光、电、化等一些近代科技知识。这种知识结构使朱志尧的脑海成了中西思想文化碰撞的战场,一方面,他学习了不少的近代科技知识,为以后的“吃洋行饭,从事机器轮船制造,开办近代工矿企业等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他又苦读经书,习作八股文,也做着传统的科场夺魁、扬名显祖的梦想。朱志尧曾先后应科举试八次,均名落孙山,到1893年第九次应试才考中了附生(即生员,俗称秀才)。朱志尧反复考了多次,当时董家渡人笑他是“秀才娘娘”,形容他中得晚。但不管怎么说,朱志尧在青年时代就有一股恒劲,干起事来锲而不舍,这和以后朱志尧孜孜以求致力于民族工矿企业的热情和干劲不无关系。
沙船耆民
朱志尧在1887年25岁之前,在自己的沙船上做过一段时期的“耆民”,这是他一生中最早的经商实践。耆民,又叫耆老,为船中主事者,专管货物,类似经理,船中无论何人都得服从耆民的命令,朱志尧一度担任了自家的船总管。在朱志尧的带领下,船上百号人各有专司,规矩整肃,并养成了人人以船为家、以船为命的好风气。据称,船上人员对于本船货财利益,无一不爱护备至。无论装货运货,从来不落于人后。朱志尧对船夫们也相当好,薪水之外,年终可分红利。如无大过,也不贸然辞退,劳资相处,相安无事。这种相依相存、互利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调动全体船夫的积极性,有利于船只的安全。
美欧之行
1882年,朱家沙船在山东洋面两次遇到台风袭击,损失巨大。加上当时英、美、日等各国轮船侵入我国,夺取航行权益,轮船招商局等国内轮船公司的轮船,也分线航行,载货搭客,稳妥快速。海上运输竞争日益激烈,沙船业不堪与之竞争,营业逐年趋于清淡。朱志尧从父亲从事沙船业最后失败的结局中,感到沙船业已走到尽头,和外国轮船相比,沙船明显落后且缺乏竟争性。朱志尧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兴办现代造船业。从这时起,朱志尧就萌发了建造现代轮船的思想。朱家从传统造船业到现代造船业的转变,显示了朱志尧的创新精神。
1886年,李鸿章便派马相伯赴美接洽借款,朱志尧作为生活助手跟随二舅马相伯出行,此次美欧之行,对朱志尧的一生发生了重大影响。朱志尧亲眼目睹了西方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情况,大饱眼福。在回国的船上,朱志尧因性好机械,常想到轮船机器室参观,马相伯加以阻止。朱志尧说:“我去轮船机器室看一看有何关系?”马相伯说:“你不懂。”朱志尧说:“我小时候经常拆钟表玩耍,对于一般机器构造略有所知。”马相伯道:“钟表的构造与轮船机器不同,况且轮船机器房容易着火,危险得很!”朱志尧见马相伯带回好多机械类的书籍,便要马相伯给他阅读。马相伯说:“你年纪快到三十了,就不要学这些东西了!”朱志尧反问道:“为什么舅舅年将五十却反想学这些机械之书呢?”马相伯答道:“北京一学校创办迄今已经三年,其中从日本聘来两个教授,由于对他们缺乏了解,不知道这两个人原来是卖蔬菜的和做皮匠的,结果薪水拿了不少,但是跟他们学的学生却一无所长,诚属一窍不通。我预计中国机械工业,在我国将有重大发展,因此特买此书以备将来衡度那些自以为懂机械者。”美欧之行,使朱志尧对西方的近代机器工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志尧强烈地意识到中国航运业要复兴,必须弃旧业而兴新业,只有生产新式机器,才能振兴民族航运业。
十年“坐舱”
1888年,朱志尧经马相伯介绍去当时由马建忠主持局务的轮船招商局谋职。马建忠安排朱志尧在一条来往上海、宁波间的“江天”号轮船上任副“坐舱”,坐舱即相当于外商轮船上的买办,轮船客货运输都由坐舱“督理”。由于当“坐舱”要为船长作翻译和联系业务,所以就要求“坐舱”熟悉外语。因为当时和航运业紧密相联的海关大都由英国人把持,英语尤为重要。对朱志尧来说,法语还可对付,英语就不行了。有一次,江天轮在海关装货时,朱志尧正在记帐。这时,走过来一个英籍海关检查员,头戴礼帽,脚穿皮鞋,一手执文明棍,一手夹公事包,见到朱志尧就问:“Finish?”(完了吗)朱志尧瞠目结舌,没听懂什么意思,情急之中,答不上来。英籍海关检查员怒斥道:“you are foolish.Get away!”(你这个蠢货,滚开!)朱志尧大汗一身,呆若木鸡,这时才感到当“坐舱”并不容易。回去后把事情经过向三舅马建忠述说一遍,问答:“惹怒了洋人,这该如何是好?”马建忠说:“事诚简单,该先问洋人行礼,并多备威士忌、雪茄烟、荷兰水加以招待,则彼自当乐意。”朱志尧觉得这样做有点屈节,但是迫干生计兼为前途起见,也只好无可奈何地照此办了。从此以后,朱志尧发愤学习英语,利用空闲时间请正在圣芳济英文专校读书的堂弟教习,还把常用的几个单词写在小纸片上,贴在墙上背读。他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在业务上能够应付裕如地和英人打交道了。
朱志尧对轮船机器的兴趣始终不减。一开始,朱志尧所在的江天轮使用的动力机是蒸汽引攀,船舷两旁,各有高大的激水翼子,当时称为“明轮”。朱志尧想:江天轮不怕风浪,行驶快捷,且坚固安全,这比四桅沙船先进得多了。他回想起父亲“木匠一工,不如铁匠一烘”的教诲,回想起在国外的所见所闻,一种弄通机械机器之理的决心油然而生。对于轮机构造,他总是想穷其究竟,遇有不懂之处,即求之书本,一有空,就到机器间去看去拜师傅研究。对于轮船机器的知识,就是在这个时期打下了基础,丰富起来。在招商局做“坐舱”期间,朱志尧经常跟班细心观察研究,对轮船机器的学问颇得要领。朱志尧在这方面所具有的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经营管理经验,为他以后从事企业活动提供了便利。
器惟求新
朱志尧出身于航海世家,造船、振兴中国民族航运业是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孜孜以求的目标。1904年,朱志尧怀着“立国家富强之基”的目的,独集资本筹划创办了“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厂名即办厂的宗旨,取“器惟求新”之义。朱志尧不盲目祟拜外国,而是“以实心,行实事”,结合中国实际,制造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在造船方面,匠心独运,不泥古不化,成为近代造船业的先驱。在机器制造业方面,步武仿造,角异斗新,成为近代机器业的巨孹。朱志尧一向对制造机器轮船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仅是投资者,而且也是设计者和制造者。在机轮制造中遇到疑难时,他总是几天几夜住在厂中,和工人技师一起钻研,直到把问题解决。朱志尧曾为客户制造川江浅水轮船,造出来的第一艘和第二艘都不理想。朱志尧有点心急,恰巧此时有一艘法国鱼雷艇来厂修理。朱志尧就大请其客,提出要参观鱼雷艇,经通融,法国鱼雷艇上人员同意他去参观,并把艇上全部图纸提供给他研究。朱志尧很快找到了自己造船失败的原因。于是,在造第三艘川江浅水轮时就成功了。中国人自己造川江轮船,在中国的造船史上是一个创举,也是朱志尧一生的得意之作。20世纪初期的上海,除江南制造局外,民营轮船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要数朱志尧的求新厂。求新厂无论在资金数量上,产品种类、质量上,工厂规模以及所产轮船吨位等方面,在当时的中国乃至远东均属一流。朱志尧作为一个企业家,在轮船制造上不囿于成见,以自己的实干精神为国内民族航运业蓬勃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撰稿:杨红宇
发布:许贞
责编:王燕虹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