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问渔:1860年左右入学 著名学者 复旦学院院长
1852年,正值近代中国面临西方帝国主义炮火轰开国门之时,徐汇公学迎来了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南汇少年,他就是为近代西学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天主教学者、神学家、哲学家和著名报人——李问渔。
1840年,原名浩然的李问渔出生于江苏川沙西李家(今属上海),后改名扶,字问渔,号大木斋主。特别的是,这位后来被誉为“浦东第一报人”的少年还拥有一个圣名——劳楞佐(Laurentius)。他在《理窟》自序中有言“自先主奉教以来,业已八世”,可见其成长于晚晴中国少有的天主教世家。自小深受天主教文化的耳濡目染,加之晚清作为通商口岸的上海西学大盛,使少年李问渔毅然放弃传统科举选择就读独具西学特色的徐家汇圣依纳爵公学。
徐汇公学的学习经历,为李问渔系统接触西学打开了启蒙之门,教学内容尤以西方的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为重。在校进修期间,高材生李问渔不仅学业成绩优异,更是积极协助导师晁德莅校对《真教自政》一书,积累自身翻译著述的实战经验。1862年,作为徐汇公学第一批学生的李问渔与马相伯等进入上海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初学院深造逻辑学﹑物理学﹑天文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西学课程。徐汇公学和耶稣会修院的学习使李问渔掌握了英语、法语和拉丁语三门西方语言,以及系统的西方科学、神学、哲学知识,不仅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西学基础,还培养了他致力传播西学的能力。在之后的传教与办报生涯中,李问渔能够将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以“信﹑达﹑雅”的国文翻译标准表述西学知识,也得益于当时徐汇公学“教育民主”﹑“中学西学并重”的教学理念。
从学校毕业后,李问渔经历了6年的外出传教生活。在六、七、八三个月的盛夏瘟疫流行时期,他探访病人传达福音,兢业造福甚至感染霍乱。即便如此,李问渔始终不忘通过研读中外古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他曾对人言:“我现在所以能主笔政,做写作者,因我在皖省传教时精究古书而得也。”
1879年,李问渔重归徐家汇,倾尽所学创办了《益闻录》,这是中国天主教历史上最早发行的报刊,也是上海继《上海新报》和《申报》之后最早创办的第三家报纸。当时的上海,报纸寥寥如晨星,益闻一出自然不胫而走。据《徐汇区志》载,《益闻录》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有谕旨、地舆、天文、算数等,间附以道学、时事以及新闻、传记、文启、诗词等”。连同后来的《格致益闻汇报》,李问渔主编的报刊始终提供了较为密集的自然科学知识信息量,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并用图文并茂、实验解析和“答问栏目”等多样形式,直观简洁的向国人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它的创办不仅功于教会,还有助于启发民知,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西学的平台,推动了中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传播与发展。
除《益闻录》外,李问渔还创办了另一份纯宗教杂志《圣心报》,以一人之身兼管两馆报务,目不停批阅,手不停批写,著作等身,不知劳瘁。在管理报务的过程中,陆续将历年发表的论说汇集成书,命名为《理窟》和《续理窟》。同时积极投身近代教育事业,曾被聘为上海震旦学院哲学教授,并一度出任该院校长。
李问渔一生著作等身,他的著作与译著总共达60多种,其中译著达39种,可谓“无年无书”。他通过著译与出版报刊等手段,致力于西学传播长达33年之久,对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开启民智,以及促进社会风俗的改良都有重大积极的贡献。他希望通过传播西学有益于“世道人心”,渐进地达到救国的目的。胡端论及李问渔时的一句话,是李氏西学传播价值取向的最好诊释,即“为求人类真福而文学”。
撰稿:郝好
发布:许贞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