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学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汇学新闻
深度AI赋能智慧学堂——教学月“新苗奖”课堂教学比赛系列活动六
发布时间:2025-04-17 15:11:03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8

为深入实施“双减”政策,持续推进“双新”改革,我校以《AI赋能:培养自学自育的汇学人》为主题的教学月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教学月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育生态。

体育组高谦老师执教的《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一课聚焦篮球基础技能与实战应用结合,注重培养初中八年级学生的运动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如何在防守压力下稳定完成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实现突破?”教师以“分解练习—情境模拟—实战应用”教学策略为主线,通过多阶段任务驱动学习:1. 准备阶段,动态热身与技能激活:通过“运球接力赛”游戏热身,强调低重心控球,激活学生运球基础能力。问题导入:提问“变向突破的关键动作是什么?”引发学生观察与思考。2. 基本阶段,原地“V”字运球:强化手触球部位(外侧推球)与身体姿态(降重心、转体探肩)。无防守变向模拟:利用标志桶设置障碍,练习变向换手后的蹬跨步与加速衔接。对比纠错:教师示范常见错误(如重心过高、换手不连贯),学生分组互评并修正动作。1v1弱防守对抗:学生两人一组,防守者单手干扰,进攻者尝试在限定区域内完成变向突破,强调“转体探肩—蹬跨突然”的连贯性。4v4半场对抗赛:规定进攻方必须使用至少一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破得分,强化技能在实战中的主动运用。最后加入体能练习,结合持球深蹲跳、俯卧撑击掌等练习,提升下肢爆发力与核心稳定性。本课以“游戏激活兴趣—分解突破难点—情境强化应用”为逻辑链条,通过分组对抗、动态练习等多样化任务,确保学生在技能规范性、战术意识及团队协作中均获得深度实践。同时,将现实案例与实战情境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篮球兴趣,培养其抗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运动自信心。

微信图片_20250418150713.png 

微信图片_20250418150727.png 

体育组凌凯迪老师执教的《行进间低手上篮》一课立足篮球运动技能发展规律,着力提升学生动作衔接能力与实战应用意识。教师以"动作分解-完整演练-实战运用"三阶教学法为主线,通过多维运动情境构建学习支架:在准备阶段,学生通过复习变向运球激活下肢协调性,技能学习环节,采用"三步分解训练法"——跨步接球、腾空展腹、拨腕送球分层练习,同时结合上篮比赛小游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借助教师示范与同伴互评强化动作轨迹规范性,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本课以分层递进任务单、动作质量评价量表为载体,结合小组循环练习与个性化辅导,确保每位学生在动作定型、节奏把控等方面获得提升,课堂技能达标率突破75%,运动密度达58%,实现“技术精练”的教学闭环。

微信图片_20250418150730.png 

微信图片_20250418150733.png 

体育组郝洋老师开课主题为“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心肺耐力”。本次课程旨在通过科学训练提升学生的心肺耐力,同时培养她们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体育精神。课堂上,老师通过校园自编集体舞和开合跳等准备活动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并重点讲解了“极点”现象及其克服方法。学生们在“莱格尔跑”练习中积极挑战自我,运用呼吸技巧克服“极点”,体验“第二次呼吸”。课程还融入了心率测试和AI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身运动状态。最后,通过拉伸放松和呼吸调整,学生们有效缓解了运动疲劳。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心肺耐力,还增强了她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体现了徐汇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实效。

微信图片_20250418150735.png 

微信图片_20250418150737.png 

体育组盛襄广执教了《足球二过一传接球配合》。作为本单元第三课次的教学实践,课程通过"学-练-赛"一体化设计,着力提升学生在真实比赛场景中的战术应用能力。本次教学以"传球路线预判"与"无球跑动意识"为核心,聚焦二过一战术的传接时机把控。区别于传统技能训练,课程特别融入体育品德培育,通过分组对抗、角色轮换等环节,引导学生建立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的竞赛精神。课后延伸环节鼓励学生自主组队切磋,将课堂技能转化为常态化锻炼方式。课程尾声展开团队体能挑战赛,平板支撑、俯卧撑等力量训练以小组积分形式开展。本次课程器材配置充分体现安全性考量,科学布局,确保高强度对抗中的运动安全,展现出显著的教学成效。随着校园足球联赛的临近,同学们纷纷表示期待在实战中检验学习成果。

微信图片_20250418150740.jpg 

本次教学月“新苗奖”课堂展示为见习教师搭建了智慧教育探索的实践场域。这些数字化教学实践,不仅让见习教师掌握了智能教育工具的应用范式,更培育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期待青年教师继续深耕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试验田,在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探索智能评价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争当“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人,以技术创新推动课堂革命,用智能工具赋能生命成长。

撰稿:教师发展中心

摄像:各教研组提供

发布:许贞 

责编:龚亮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