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新”和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我校信息组在线上开展了《AIGC赋能下的中学信息科技学科“学评融合”实践研究》公开教研活动,同时将此活动申报为区级课题。该课题基于原先教学评一致性的课题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教学目标应由课程标准分解获得,并在教学设计中削弱教的设计比重,突出学生活动和评价的融合。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助力,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学生活动,以达成双新教学要求。
在大单元、大概念的教学模式下,胡老师探讨了如何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归并重构。通过上学期耕耘奖的案例,展示了AIGC技术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应用。这节复习课涉及循环语句、列表、数据可视化等知识点,以及随机数等新知识,是跨单元融合的综合复习课。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代码与老师给的代码对比,学生通过分析、验证、讨论,从体验到应用,再到独立编写,实现了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然而,胡老师也指出了当前AIGC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弊端。他强调,大部分学生仅仅是意识上体验了AIGC技术,没有从思维和能力上进一步提升。因此,本课题旨在尝试解决这一问题,通过AIGC赋能设计学生活动,教师通过课堂中的过程性评价观察等反思活动设计,来进一步优化学生活动设计。为了强化素养导向,胡老师提出了利用AIGC技术有效设计学生活动和评价的方法,从而提升教研组教师运用AIGC设计、规划、改善教学的能力。
作为局中青年骨干教师,王肖莲老师表示在人工智能助力教学的大背景下,中学信息科技学科的学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融合要求教师通过技术工具,构建一个能够准确反映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学评融合的核心在于实现学习和评价目标的一致性,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多元学习评价和有效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李俊老师认为AIGC技术能为学习过程提供个性化支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生成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在评价环节,AIGC能快速准确地分析学生的作品、程序代码等,给出详细且多角度的评价,比如对编程作业从逻辑正确性、算法效率等方面评估。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反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以评促学。
王幸娟老师作为年轻教师,她说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教育领域迎来了新机遇。这一技术不仅为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更凸显了信息科技学科中学评融合的重要性。通过生成式AI的应用,教育者能够设计出更加个性化、互动性强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通过这一课题研究,我们可以看到AIGC技术在中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的潜力和价值,以及它如何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更有效的教学和学习体验。
撰稿:胡闵爱
发布:许贞
责编:龚亮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