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下午,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颁奖典礼在静安区上海报业集团举行,我校严子涵、黄一絮、刘忻玥、何心怡、董颖五位同学参加颁奖典礼。严子涵同学的社论《扎根青训才是中国足球的唯一出路》荣获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妙笔奖”(入围30强),黄一絮、刘忻玥、何心怡、董颖荣获“百佳青少年评论员”称号。
新民周刊于2022年11月启动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旨在鼓励年轻人关注时事热点,直抒胸臆,挥斥方遒。大赛特邀陈思和、金宇澄、王战、俞立中、张涛甫五位重量级学术专家组成评审团。我校5位同学从1035篇参赛文章、在来自上海市30多所学校的参赛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百佳少年评论员中的一份子。我校也荣获“优秀组织奖”。
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朱国顺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长江韬奋奖”,他也是上海新闻奖名专栏“新民一周”作者。朱国顺老师在颁奖仪式上说:“对于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社论能帮助世界观的形成与表达。在这次社论大赛中,一大批富有思考、理论清晰、逻辑严密、文字生动的好作品奔涌而来,让我们无不感受到曙光初露的温热。社论代表着媒体的立场、观点、主张,代表着媒体的认知、价值观与方法论,是媒体付与社会的旗帜和灵魂。以社论的视界,在理想的高地上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这是青少年社论大赛的意义所在。”
正如朱国顺老师所言,思想是引领前行的明灯,社会是展现才能的舞台。在青涩与微茫的朝霞中,我们要建立起正确的社会认知、成熟起先进的世界观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民周刊社长、主编刘琳老师在颁奖典礼上发言:“非常之世需要非常之见地。”我们中学生也要学会独立思考,把握真相,敢于、善于用文字,犀利表达想法立场,为弱者发声。
年轻,不可轻。年轻的声音,应该被更多人听见。
附:参加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颁奖典礼感想
我很荣幸获得“百家青少年评论员”的称号,并参加了新民周刊主办的第一届上海中学生社论大赛颁奖典礼。在会上,十分有幸见到了几位大咖级别的人物,听到许多同龄人发表获奖感言,在佩服他们平时的阅读量、以及对于社会事件有犀利的观点、独到的认识的同时,更加认识到自己在阅读量上的不足,以及对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的肤浅,真是眼界大开,获益匪浅。通过教授们的分享与讲解,让我了解到语文学习的实质与目的,激励我将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纠结于一城一池之得失,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经常思考社会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像老师们祝愿的那样,做一个志在四方的新时代好青年。
——高二1班 黄一絮
这次新民周刊主办的青少年社论大赛“年轻不可轻”使我收获良多。首先,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国内外的最新消息,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关注到了现今热点的社会问题和群体,我很荣幸自己的文章能被专家评委选中,使我获得了参加颁奖典礼的门票。在此次颁奖典礼上,我见到了来着全市各个学校的同学和几位有着鼎鼎大名的专家评委,几位专家在颁奖典礼上的发言无一不提到当今时代青年的广博见识。的确,我也对于同龄人知识面之广感到意外,有人关心社会上高龄建筑工人的保障问题,有人写理智爱国和勿忘国耻不冲突,还有人注意到了失护人群。而这些是我不曾了解的社会现象。通过交流学习,我认识到自己的视野还应该更广阔。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理应关注社会现象,并为解决社会问题出自己的一份力。
——高二2班 严子涵
我很荣幸在此次大赛中获得“百家青少年评论员”的称号并参加此次颁奖典礼。颁奖仪式上,评委代表俞立中、陈思和和张涛甫等教授表达了他们对参选作品的高度认可,特别对当代青少年所具有的宽阔视野和人文关怀表示赞赏。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陈思和教授勉励参赛同学说,把写社论的“习惯”坚持下去。“想要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要成为国家的接班人,我们的心要放大,视野要放大,要关注看起来与自己无关的事。”非常之世需要非常之见地,作为年轻人,我们更应坚信“年轻不可轻”,关注时事热点,直抒胸臆,更靠近刘琳主编所说的“独立思考,把握真相,善用文字,犀利表达”。
——高二4班 刘忻玥
4月28日,我有幸作为“百佳青少年评论员”参与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颁奖典礼,在现场聆听了几位同学、老师及专家的演讲后,我深切地感受到本次大赛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肩负起时代的责任,而承担责任的前提是具备广阔的视野和人文情怀——面对不同社会现象,我们需要看到洞察其本质;面对与自己无关的群体,应给予人文主义关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二5班 何心怡
在参加了新民周刊主办的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之后,我对社论和作为高中生的自己有了有了更多认识和反思。就像朱国顺老师说的那样,我们高中生宛如六七点钟的曙光,就像朝霞升起在地球与宇宙的交界线上,带着青涩、带着稚嫩、带着微茫,我们虽没有轰轰烈烈、如日中天的灿烂,但有喷薄而出的力量、日渐辉煌的未来。这是一个探究理想、追寻人生的时刻,每一个奋进的奔涌都有价值,每一次追寻的探索都不会被辜负。而正是奋进与探索的过程,会昭示出明天的希望。学习是为了使自己有文化懂谈吐有修养,使自己有能力开口,有能力替弱势群体开口。因而我们更需要在六七点钟的曙光中,塑造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勇于拿起笔关注社会时事,敢于表达态度表达立场,为弱者发声。
——高二6班 董颖
撰稿:高二6班 董颖
摄影:陆尤梅 王哲
发布:许贞
责编:龚亮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