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AI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025年4月3日,我校高中物理教研组围绕“AI赋能智慧教学”主题,开展了一次深入且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此次活动聚焦见习教师王渝杰即将进行的校公开课“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旨在通过集体研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探索AI在物理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活动由教研组长蔡科老师主持,她强调了AI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家积极探索、畅所欲言 ,利用AI为学生打造更高效、有趣的物理课堂。
随后,王渝杰老师对早上的试讲内容进行了回顾,讲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他提到,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这堂课中,他尝试引入AI互动模型,通过模拟天体运行轨迹、发射卫星的动态演示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与难以想象的物理运动过程。同时,利用AI辅助的智能问答系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增强课堂互动性。
在讨论环节,组内各位老师各抒己见,围绕AI在试讲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热烈讨论。
高建军老师指出,AI工具的运用确实让课堂更加生动,学生的注意力明显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进一步突出其实用性,避免为了使用AI而使用AI的形式主义。例如,在搜索卫星相关问题时,AI的使用过于机械,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当设计更有趣的环节使学生主动地带着问题去与AI“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所在。
赵丹老师建议,AI赋能的课堂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急于传授知识,而是借助AI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比如利用AI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利用模拟工具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掌握知识。
游老师指出,AI软件的使用在提升课堂互动上效果显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不过在理论推导环节,AI展示虽直观,但因互动环节较多,推导过程一带而过,知识讲解稍显浅薄。因此,要注意把控好互动节奏,确保知识深度与互动效果的平衡。
姚智伟老师对比了人教版和沪教版教材,认为本节课没有必要涉及卫星变轨的深入讲解。姚老师认为,目前这堂课内容本身已经充足,若再深挖卫星变轨,会让课程含量过大,学生难以消化,建议这部分内容简单展示,把更多时间留给核心知识,让学生在当前的重点部分打牢基础。
李万荣老师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意见,认为本节课中涉及到的一些概念是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极易搞混的,一定要在初次学习时就着重讲解,借助AI软件能够直观呈现物理运动过程的优点帮助学生彻底吃透这类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经过深入研讨,老师们达成共识:在物理教学中运用AI技术,要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为出发点,进一步挖掘AI的功能,使其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AI赋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
郑学艳老师在吸取了各位老师的建议后,重新整理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并带领大家一同参与设计,为青年教师重新规划教学方案。
最后,蔡科老师对本节课展现出来的新颖、有趣等特点进行了表扬,同时指出AI的使用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一定要落到实处,并点出具体需要改动的部分,为本节课重新设计了教学活动,教导见习教师如何让学生参与互动,如何让学生愿意互动。
此次教研活动为“AI+物理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清晰方向,也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相信在AI技术的助力下,我校物理教学将不断创新,为学生带来更优质、高效的学习体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迈向新高度。
撰稿:王渝杰
摄影:蔡科
发布:许贞
责编:陶琦、丁艳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