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双减”政策,持续推进“双新”改革,我校以《AI赋能:培养自学自育的汇学人》为主题的教学月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教学月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育生态。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我校见习教师勇立潮头,依托学校自适应学习平台,创新运用智能诊断系统、个性化推送工具等AI技术,将传统课堂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智慧学堂”,展现出“以智启智”的教学智慧。他们以人工智能为翼,重构“教-学-评”闭环,既实现了知识传授的精准化,更培育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减负增效”在真实课堂中落地生根,彰显出新生代教师的教育创新力与专业成长力。
初中物理杨康老师设计了制作载重小车的项目化学习任务,并将“压力与压强”的知识复习融入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课堂上,杨老师引导学生利用DeepSeek查找制作小车可选用的材料、车辆轴距与轮距对压力分布的影响等跨学科知识,体会AI技术对学习过程的赋能。在项目实施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测试小车载重性能的方案,体会微小放大的转换思想以及物理模型建构的重要意义。通过载重小车模型项目展示以及测试载重效果交流环节,提高学生交流和评价能力,感悟质疑反思,初步培养创新精神。
高中物理王渝杰老师执教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一课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探索宇宙奥秘的奇妙之旅。王老师以四百年前牛顿的一个思想实验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回顾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等相关概念,巧妙地引出在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所呈现的特点。紧接着,王老师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导航系统,并设置小组活动,再次带领同学们通过智能体了解了其中负责通讯的卫星——同步静止卫星,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研究了改卫星的运动特点,拓展了学生对人造卫星的认识。在探索不同轨道卫星运动规律时,理论推导的结果往往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想象。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老师借助AI智能软件模拟宇宙中的天体运动,直观呈现了不同发射速度下卫星的运动情况。临近课堂尾声,王老师播放近地卫星发射视频资料,并借助AI布置作业,引导学生通过智能体工具协同思考同步静止卫星的发射方式,将课堂所学延伸至课后探索。
本次教学月“新苗奖”课堂展示为见习教师搭建了智慧教育探索的实践场域。通过AI智能备课系统优化教学设计、依托学情分析平台实现精准施教、运用智能终端构建互动课堂,青年教师们将数字素养转化为育人智慧。他们在“人工智能赋能的课堂”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智能学情诊断”中锤炼因材施教能力,在“跨学科项目设计”中深化协同育人理念。这些数字化教学实践,不仅让见习教师掌握了智能教育工具的应用范式,更培育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期待青年教师继续深耕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试验田,在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探索智能评价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争当“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人,以技术创新推动课堂革命,用智能工具赋能生命成长。
撰稿:教师发展中心
摄像:各教研组提供
发布:许贞
责编:龚亮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