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0日,我校地理教研组开展了主题为“微视频制作研讨”的校内公开教研活动。为了圆满完成微视频拍摄录制任务,组内老师前期进行了多次讨论,初步确定了微视频的制作流程。在自主探索和尝试之后,老师们已对微视频制作有了初浅经验,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分别就微视频的主题选择、脚本撰写、组织拍摄等方面开展研讨。
首先由曹骏骅和唐含梅老师介绍初、高中学段的微视频主题。初中学段选择 “地图的比例尺”作为微视频制作的主题。曹老师介绍道,“比例尺”这一知识点是初中地理“地图”篇章的教学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比例尺时,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比例尺书写不规范、比例尺的形式转化不正确、比例尺的大小混淆等。因此,针对以上三个学生常犯的问题制作微视频,能够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认知偏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及规范的表达形式。
高中学段则是围绕“热力环流”这一地理原理开展微视频制作,唐老师介绍道,“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它在行星风系专题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既是大气篇章的教学重点,亦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按照难易程度分别制作三个层次的微视频,分别探讨了热力环流原理,海陆风和山谷风。在热力环流原理微视频中,学生理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逻辑线索,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思维能力。而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微视频则是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探讨分析,对真实情境的地理思考,巩固己习得的地理原理,培养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实践力。三个微视频在知识,思维及能力层面上有一定的梯度。
亲历了微视频的录制过程,组内老师们也有一些感悟和反思。刘明奇和汪萌老师观察到在录制过程中会时不时出现一些小问题,比如学生过于紧张忘记台词、表演痕迹过重、录制设备操作失误、摄像机收音效果不好等,从而拉长录制时间,所以在录制前需要更加充分的准备,比如安排学生提前演练,提前准备好三脚架、摄像机等设备。
朱颖妍和朱婉莹老师认为地理组的微视频都展现出“小”、“实”、“新”、“效”的特点,但是可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一是虽然每个视频中都融入了情景,但是三个层次的视频中情景展现的不连续。如若能够创建连续的情景则更加有利于学生不断深化知识体系及拓展应用。二是视频中都展现了生生或师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如果能在视频的最后再加上知识点总结或是引申的思考,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后续深入研究与思考。
顾锦华老师提到,要想在短短数分钟里把“比例尺”、“热力环流”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讲清楚,让观众一目了然,那么每个镜头必须事先设计,对镜头的设计,利用的就是视频脚本。地理组的每位老师经过讨论,形成了统一的微视频脚本模板,模板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包含了镜头、台词、时长等内容,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前安排好每个人每一步要做的事情,使拍摄有了明确的方向,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为后期的剪辑提供了依据。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组内教师进一步认识到微视频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精心设计的微视频脚本,重现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易犯的错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今后,地理教研组将再接再厉,集群力、汇群智,不断完善微视频制作的方法和策略。
撰稿:朱婉莹
摄影:顾锦华
发布:许贞
责编:龚亮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