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的理解,培养学生感恩善良责任大气的育人核心品质,2024年3-4月,蒲汇塘校区初一年级部分师生分批次前往气象博物馆参观学习。
气象博物馆位于位于蒲西路166号,始建于1872年,是亚洲乃至世界最早进行气象数据记录的气象台。蒲汇塘校区初一年级2班,6班,9班的同学们,有幸作为团体观众,分批走进这座百年古建,一探神奇的气象奥秘。
准备阶段
本次参观活动,由家委会成员初一6班袁芊裕妈妈牵头联系,年级组长刘老师联系沟通落实细节。出发前,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气象博物馆的材料,并绘制小报,做好“预习”工作。年级组的“视频摄影小分队”制作了蒲汇塘校区--气象博物馆的路线视频,班主任们在行前作了各种安全教育。在出发前,同学们已经对气象博物馆心驰神往。
参观活动
3月28日、4月3日、4月11日,初一年级三批次前往气象博物馆参观,在导览员的引领下,分两条线路有序参观了气象博物馆。每大镇馆之宝都进行了详细点的介绍。通过讲解员的细心讲解,同学们对这所百年气象站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作为汇学学子对徐家汇源的组成部分有了更深的了解。
参观日,尽管天空还有一些阴雨,但学生们的心充满阳光,沿着略显喧嚣的漕溪北路,走过徐家汇书院,曲径通幽处,便是我们参观的目的地。走进气象博物馆的大门,在热情的讲解员哥哥姐姐的带领下,首先看到了大草坪上收集气象数据的三大法宝——风向仪标志着风从哪里来,雨量计诉说了降水有多大,温度箱言明了温度有多高。
再看气象台旧址的墙面,层层斑驳见证着这座建筑百年风雨。步入大厅,地面上的航海罗盘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站在圆心处的回音点,喊一句此时的心愿,能听到这建筑给学生们独一无二的回声。
穿过走廊,了解了气象台的历史,也看到了百年来上海年均气温的变化。在航海厅,学生知道了气象与航海的密切联系,也学到了风球和旗语的独特密码。
这幅画,是1879年2月,工作人员在徐家汇气象观察台看到的天气情况,用画来描述——晴空万里,农民在田里劳作。这里的建筑、文物、都见证了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的漫长历程。
解说老师说,在新中国成立、上海解放时,中央规定,原来观象台里的外国工作人员撤退时,必须把所有设备和资料留下。而且上海气象局一直没有搬过家,所以,资料不容易丢失。得以使上海气象博物馆能够较完整地保存了140年前的气象设备和资料。这幅像艺术画的台风眼模拟图是由第一任馆长能恩斯先生绘制的。
流连于一个个展厅,学生们看到了百年来各种精密的气象仪器,忠实记录着气候的数据,也为趋吉避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听着一段段气象往事,看着一件件独特的历史文物,学生走近科学也了解历史,有惊叹,有感慨,更有一种能有幸见证变迁的自豪感。
来到互动厅,立于绿幕前,化身小小播报员,体验气象节目制作的场景。最后在博物馆门口合影,完成了气象博物馆参观之旅。
气象博物馆门前,各班合影留念,留下春日美好记忆。
成果展示
学生们说:感谢这次机会,让我们眼前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绚丽丰富的气象世界;感恩这趟旅程,也在我们心中悄然埋下一粒科学的种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以“气象博物馆参观”为主题制作宣传、汇报小报。通过介绍参观过程、所思所想所感等内容,进一步培养感恩意识。
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7QaZn3EEDHHF7Kdf9cKN8A
撰稿:初一(9)班学生
摄影:初一2、6、9班主任
发布:许贞
责编:丁艳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