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发展 >>教学动态
漫谈写作审题立意 展望高考写作趋势——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做关于高三议论文写作指导讲座
发布时间:2019-11-25 12:14:51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965

2020年10月23日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应邀至徐汇中学崇思楼小礼堂为2020届高三学生做了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指导。讲座中王老师以专家视角评析作文题,从历届高考作文题入手,结合议论文出题类别和当今作文出题趋势,细致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材料型议论文写作及其相关审题与写作技巧。同时,王老师还为我们罗列了提升作文需达到的要求,并细致分析这些做法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使对于高考写作曾一头雾水的我们有了新的视角,受益匪浅。

讲座中,王老师先呈现2014至2019年秋考以及近三年春考的作文题,将其分为:关系型(14、15、18秋考题)、现象型(16、17年秋考题)、比喻类比型(17、19年秋考题)以及隐含关系型(16年秋考题、18年春考题)。除了这些常见类型外,王老师将刚考完的19年秋考题归为“由此及彼”型。

王老师对16年秋考题做了具体分析,对隐含关系型的作文题目做了具体阐释。王老师说,像“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类作文,最好从三个层面罗列出其中思考的隐含关系:个人方面,要求思考评价他人与反省自身、评价他人与个体成长的关系;社会道德层面,要求思考发表评论与坚守底线、评价他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提议揣摩,要求我们思考公开与隐私、开放与自律的关系。这实际上是提醒我们尝试将各种思考构成若干组关系,从而使作文内容思考全面、不再单一。

王老师随之解释了令我们困惑的新题型——“由此及彼”型。19年材料为“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所谓由此及彼,首先要明晰材料中的介词界定的内容与代词指代的内容。本题重在揭示人们对“中国味”由“了解其地位”到“认识加深”到“主动探寻”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我们认识事物有所启示——对外界有所关照,从而审视自我、接受自我,进而舍己之短鉴人之长。这实际上是一种从个体经验到整体关照再回归一般规律的认知过程。王老师的分析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通过辨析题目指向,加深写作的立意深度。

在分析完作文的审题立意之后,王老师为我们罗列了5条备考建议——

1.选择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进行审题立意的练习;

2.对已成的定论和判断添加条件,作思辨训练;

3.对常考的题型能够熟练把握;

4.从已学文言文中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综合训练;

5.对以往的高考高分作文有所研究与学习。

对于第一点,王老师先列举了2009年高考作文题材料“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王老师指出,学生应寻找多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对隐含价值有所判断,分析第三句的隐含价值,得出文章论题应围绕“继承与创造、融合与创新”进行深层立意。

又如18年春考题(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王老师建议我们在思维枯竭时,可以以问促写,通过已学课文,从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分析课内人物,从而激发思维,解决素材积累不足的问题。作文题目重在思考“个人行为”与“原则”之间的关系,翻看课本之后,不难发现,我们既可以从科学家方面(《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思考寻找理由与接近真理的关系;也可以从思想家方面(苏格拉底)思考自我肯定与现实担当的关系;还可以从先驱事例方面(《宽容》序言)思考坚持自我与文明进程的关系……作为补充,王老师还提醒我们,对于比喻类材料应多方面思考其象征意义,不应禁锢于自己的写作立意和思考层面。

针对第二点建议,王老师认为学生们应该敢于对所谓的“定论”“共识”有所质疑。应对诸如“坚持就是胜利”、“天生我材必有用”、“知识就是力量”等话语有所思辨,质问其正确性与适用性,从而让自己的观点更为严谨、严密。

从讲座中,我们获取的不仅是作文的审题技巧,更是探求材料作文隐含立意的浓厚兴趣。同学们不禁感叹此前对材料的分析是多么的浅层、表象。这次讲座让高三学子习得了方法,拓宽了见识,让我们面对作文,不再只是抗拒畏惧,而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将耐心分析题目,灵活运用已学内容,将平时对写作立意思考的点、线、面交织成网,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写作技巧中,以最为充分的准备去接受每一次思维的挑战。

(撰稿:高三5班 许时恺  摄像:温海光  责编:龚亮)

微信图片_20191125100941.jpg 


  • 微信图片_20191125100941.jpg
    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