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学堂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发展 >>生本学堂
构建“汇学学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9 14:28:00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846

1.核心概念的界定,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项目拟聚焦徐汇中学的课堂教学问题,立足徐汇中学的发展需求和文化传统,力图探索具有徐汇中学特色的“汇学学堂”。“汇学学堂”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贯穿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质疑和合作探究,由知识习得层面的“荟学”、能力培养层面的“会学”和智慧养成养成的“慧学”共同构成。“汇学学堂”通过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将学习应用于实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把知识融入生命。

“汇学学堂”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教学原则包括需遵循预学再教、能学缓教、观学思教、自学少教、以学评教;教学内容需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的原则进行重构;教学策略体现为“五个启动”,即记忆启动、动机启动、情绪启动、思维启动和推理启动;教学评价有六个维度:思考探究、情感投入、课堂参与、教学与学法的关系、教学的思维成果、教学的高效性。“汇学学堂”力图到达这样一种教学境界,即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如此教;每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老师都可以如此教;每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如此自主地学习。

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内容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聚焦徐汇中学的课堂教学问题,立足徐汇中学的发展需求和文化传统,探索具有徐汇中学特色的“汇学学堂”。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

     “汇学学堂”的理论内涵界定与现实困境分析。我们初步对“汇学学堂”进行了界定,即“汇学学堂”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贯穿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质疑和合作探究,由知识习得层面的“荟学”、能力培养层面的“会学”和智慧养成养成的“慧学”共同构成,通过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将学习应用于实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把知识融入生命。本课题拟以徐汇中学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和分析教学在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和智慧养成等层面存在的现实困境。

     “汇学学堂”的教学原则研究。我们初步对“汇学学堂”的教学原则进行了思考,即“汇学学堂”的教学原则是预学再教、能学缓教、观学思教、自学少教、以学评教。我们的主要研究集中在“汇学学堂”的教学原则如何指导“汇学学堂”的教学实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来修正“汇学学堂”的教学原则?

     “汇学学堂”的教学内容研究。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各学科如何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对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并形成具有徐汇中学七年一贯制特色的教学读本。

     “汇学学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我们拟研究“汇学学堂”需要哪些教学策略来支撑教学实践?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生的“五个启动”,即记忆启动、动机启动、情绪启动、思维启动和推理启动?

     “汇学学堂”的教学评价研究。本研究拟从学生的思考探究、情感投入、课堂参与、教学与学法的关系、教学是否有思维成果、教学是否高效来开展对“汇学学堂”的评价研究。

 

2)基本研究思路

“汇学学堂”变革的关键要义在于把学习策略训练与问题解决策略(包括学习策略自测、策略运用、导读与导疑、原型启发、思维拓展等)等能力培养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里,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积极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设计者、实施者,教师成为引领者、激励者与分享者,让学生敢于、乐于自主学习,最终掌控课堂的学习进度。

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     第一阶段:梳理问题与概念界定。借助区、市级专家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带领徐汇中学教师开展“汇学学堂”的现状问题研究,系统分析课堂教学实践在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智慧养成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厘清“汇学学堂”的概念内涵,最后形成一份关于徐汇中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报告。

     第二阶段:专业培训与实践指导。为使教师充分领会这一要义,真正服务于学生,学校专门聘请区、市级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主要包括:“汇学学堂”的教学原则;如何统整并开发教材;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如何落实;如何设计适切的教学目标;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如何优化讲练策略;如何促进教与学和谐;如何在课堂上善于动态生成;如何坚持教学思辨等。

     第三阶段:重构教学内容。各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别在备课组、教研组范围内进行研讨,按照学科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包括一系列的学科产品:预学本、学案、作业集、微课程集、课例集等。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个性化教研组建设。

     第四阶段:探索教学策略。各教研组在组长带领下,分学段选择典型课例,深入研究在“课前”、“课中”、“课后”环节如何推动学生的记忆启动、动机启动、情绪启动、思维启动和推理启动,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总结“汇学学堂”的教学策略。主要方法是开展校内的公开研讨和“汇学学堂”展示课,如别具特色的科学实验课,在科学实验演示等科学训练中辅之以音乐,舒缓的音乐缓和紧张度;振奋的音乐提高其思维的活跃性等等。

     第五阶段:教学评价研究。“汇学学堂”的有效检验最终归于教学评价,而评价是否有效在于其科学化。那么,对于测评系统的研发必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工程,既要求指标内容本身的科学化,也要求其编制过程的科学化,还要求其施测操作的科学化。具体步骤如下:深入分析“汇学学堂”中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和智慧养成的具体可操作指标,并建立设计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价系统;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完善、修订测评系统,建立适合不同要求的测评工具;正式测评。初步对“汇学学堂”进行前期评价,为“汇学学堂”的实施进行前期保证;以之前的教学测评为参照建立教学追溯评估系统,从而对前述的测评系统以及评价体系进行再验证;最后,完善所构建的评价系统,有针对性地完善“汇学学堂”。

 

3.研究的重点难点

本项目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

1)教学内容研究。研究重点是各学科如何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对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并形成具有徐汇中学九年一贯制特色的教学读本。

2)教学策略研究。重点是研究“汇学学堂”需要哪些教学策略来支撑教学实践?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生的“五个启动”,即记忆启动、动机启动、情绪启动、思维启动和推理启动?

3)教学评价研究。重点是如何从“三大视角”(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和智慧养成)和“六大维度”(学生的思考探究、情感投入、课堂参与、教学与学法的关系、教学是否有思维成果、教学是否高效)对“汇学学堂”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本项目的研究难点主要是“汇学学堂”的教学评价研究。因为教学评价是测评和监控“汇学学堂”有效性的重要工具,因此,保障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4.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是在系统分析徐汇中学课堂教学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立足徐汇中学的发展需求和文化传统,探索具有徐汇中学特色的“汇学学堂”。

对本项目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关键词对接课程、先修课程、大中衔接、选择性、共建、大中合作

20166月教育部正式提出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规定了三个方面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即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其中,文化基础重在强调学生习得人文与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发展重在强调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社会参与重在强调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照教育部对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目标的明确要求,“有知识、缺能力、没素养”这一长期困扰中学中学教学最突出最致命的问题便成为教学实践中必须开解的关键。为了破解中学教学有知识、缺能力、没素养的困境,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立足学校“汇学”教育的历史传统,力图建构“荟学”(知识习得)、“会学”(能力培养)和“慧学”(智慧养成)三位一体的“汇学学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为此,教育部于20166月正式提出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规定了三个方面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即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其中,文化基础重在强调学生习得人文与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发展重在强调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社会参与重在强调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照教育部明确提出的学生应具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我校百余年来“中西并茂、文章科学俱全、三育(德智体)并重”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我们拟组织一线教师、管理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科学、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课程与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深入分析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立足学校“汇学”教育的历史传统,力图建构融“荟学”(知识习得)、“会学”(能力培养)和“慧学”(智慧养成)于一体的“汇学学堂”。

围绕教育部提出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精神,我们初步认为,我校“汇学学堂”的具体结构与教学目标将由知识习得层面的“荟学”(科学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并重,即文化基础)、能力培养层面的“会学”(学会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自主发展)、智慧养成层面的“慧学”(积极应对社会发展,即社会参与)共同构成。

(1)荟学

“汇学学堂”首先起步于在知识习得层面上荟萃中西文化之长,强调科学知识与人文艺术知识并重,为更深层次的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使学生成为“荟学”者,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素养的培养任务。

纵览世界教育思想发展历程,早在中世纪,西方人文主义教育观就曾指出:教育的作用首先在于增长教育对象的知识。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从多方面阐述了他的“泛智论”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更是将增长教育对象的知识作为教育的发端,将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视为学习的基础,倡导“博学之”是教育的肇始。丰富多元的知识储备是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更具有提升人精神世界的内在价值。因此,我们将“荟学”的核心教育目标确定为丰富学生多元的知识储备(科学知识与人文艺术知识并重)。

 (2)“会学”

 “汇学学堂”应落脚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旨在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素养的培养任务。我们拟在融合中西方课堂有效性的教学改革基础上,辅以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活动,形成重视学习策略与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新模式,开展提高思维技能的教学实践,促使学生学习各种不同的学习策略和研究性学习技能,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策略与技能。通过将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问题解决策略运用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会学”者,让学生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灵活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方法、评估调控学习进程,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具有处理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慧学”

  “汇学学堂”最终着眼于培养具有智慧品质的学生,塑造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理性和感性相互结合的人格和谐者,即“慧学”者。对此,马克思曾经精辟地指出:“理性和感性的不同功能保证了人的全面性,并且是人类具有文明创造力的两种形式,是人类主体性创造性的两种存在形式。”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也曾指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和谐人格者是能够自我实现的人,具有理性思考的人,能与现实亲密接触和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因而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能够达到高度统一。在人类的教育活动中,科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艺术教育则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人格的总体成长为出发点。为此,我们将通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感性(人文艺术教育)介入并融合于理性(科学教育),使学生的人格品质得到涵养滋润,成为具有责任担当的实践创新者,从而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素养的培养任务。

由此,本项目拟聚焦徐汇中学的课堂教学问题,立足徐汇中学的发展需求和文化传统,力图探索具有徐汇中学特色的“汇学学堂”。“汇学学堂”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贯穿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质疑和合作探究,由知识习得层面的“荟学”、能力培养层面的“会学”和智慧养成养成的“慧学”共同构成。“汇学学堂”通过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将学习应用于实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把知识融入生命。

“汇学学堂”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教学原则包括需遵循预学再教、能学缓教、观学思教、自学少教、以学评教;教学内容需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的原则进行重构;教学策略体现为“五个启动”,即记忆启动、动机启动、情绪启动、思维启动和推理启动;教学评价有六个维度:思考探究、情感投入、课堂参与、教学与学法的关系、教学的思维成果、教学的高效性。“汇学学堂”力图到达这样一种教学境界,即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如此教;每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老师都可以如此教;每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如此自主地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6-03-01, 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6-03-01 取自http:// www.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604/201010/110458.html

[3] 张仲明,李红.(2009).学习能力的成分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5),147153.

[4] 陈志东. (2013).有效的知识储备 高效的运用能力.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31),264.

[5] 吴忠檀.(2005).中西结合教育模式研究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6] 王凤才.(2002).以课外科技活动实现科学过程技能目标的途径探索(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7] 桑青松. (2002).构建策略型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 22(9):57-61.

[8] 陈勃,申继亮.(2000).指向问题解决的教育思路.教育理论与实践,(5), 5153.

[9] 张苹. (2013).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北京城市学院学报,(4),9096.

[10] 何东亮. (2009).和谐人格与和谐社会.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5(4) :6-9.

[11] 黄玉霞. (2009).和谐教育与和谐人格构建.浙江树人大学学报,(5),112115.

[12] 黄海涛. (2006).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过程研究——兼论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联合方式的教学.当代教育科学,(18),4144.

[13]曾宪一. (2014).和学生一起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学堂.基础教育课程,(4),4345.

[14]叶秀丹,肖霞. (2006). 构建科学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19(3):22-23.

[15] 张秋硕,蒋美玲.(2015).教育评价改革进程中的科学化问题反思. 中国教育学刊 , (3),40-43.

[16] 刘尧.(2001). 论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 教育研究,(06):22-26.

[17]吴惟粤,李俊. (2016).“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课程教学研究, (08): 9-16.

[18]刘启迪. (2016). 把握好核心素养体系的“核心”.教育测量与评价, (08):01

[19]王国红. (2016).刍议基础音乐教育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黄河之声, (10):01

[20]孔凡哲. (2016).从结果评价走向核心素养评价究竟难在何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05):01.

[21]余文森. (2016).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01):11-13

[22]李帆. (2015).核心素养,一枚改变教育内涵的“楔子”.人民教育,(24):18-20.

[23]褚宏启. (2016).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01): 1-3.

[24]石鸥. (2016).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01): 9-11.

[25]刘国飞,张莹,冯虹. (2016).核心素养研究述评.教育导刊, (03): 5-9.

[26]张华. (2016).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01): 7-9.

[27]钟启泉. (2016).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 全球教育展望, 45(01): 3-25.

[28]肖驰, 赵玉翠,柯政. (2016).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政策—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 全球教育展望, 45(01):113-120.

[29]王鑫. (2016).聚焦核心素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宁波市北仑中学“五能五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教育研究, (02):151-155.

[30]钱丽欣. (2015). 课程整合:回应未来社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期待. 人民教育, (24):33-35.

[31]张华. (2016).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全球教育展望, 45(04):10-24.

[32]盛思月, 何善亮. (2016).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教育参考, (02):12-20.

[33]李广,程丽丽,计宇. (2016).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调查研究: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以吉林省C市五年级小学生为调查对象.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219-223.

[34]辛涛. (2016).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01):6-7.

[35]彭小念. (2016). 学生核心素养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 基础教育研究, (03):10-12.

[36]余国良. (2016). 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意义与方式. 教育理论与实践, 36(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