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
“治疗即预防”应深入认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终结艾滋病,我们先要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认识HIV感染的危险因素。
世界艾滋病日的历史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8年正式确立,将每年的12月1日设立为世界艾滋病日,旨在动员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及社会各界,于该日举办各类活动,广泛宣传并深入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性符号——红丝带,不仅是一抹鲜艳的视觉标识,更是深邃寓意的象征,它代表着全球公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深切关怀与坚定支持,彰显了人类社会的温情与团结。
认识与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够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让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甚至会导致死亡,这是当前最棘手的医学难题之一。
艾滋病历史背景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艾滋病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同性恋和异性恋性行为。血液传播则可能通过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或输入、移植被HIV污染的血液、血制品、器官等方式实现。此外,艾滋病病毒也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如通过胎盘、产道或哺乳传给胎儿或婴儿。
艾滋病高危人群
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男同性性行为者、静脉注射毒品者、与HIV/AIDS患者有性接触者、多性伴人群、性传播感染(STI)群体等。这些人群由于行为方式或生活环境等因素,更容易接触到艾滋病病毒,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艾滋病的关键在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进行正规的血液管理以及为需要的人群提供抗病毒治疗等。此外,对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也是防止疾病扩散的重要手段。
在治疗方面,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地抑制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使患者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并维持免疫功能。多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被广泛应用,同时也需要进行一般性治疗,及恢复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疗以及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虽然目前普遍认为艾滋病不可治愈,但早期发现且进行规范治疗,艾滋病患者寿命可接近正常人群。
抗击艾滋病,需要你我他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