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之窗 >>校庆
难忘恩师徐寅校长(我的徐汇情)(徐汇中学170 华诞校友忆文展播29)
发布时间:2020-09-24 15:22:47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778

    岁月如流,我如今已度过75年人生,40年在上海,35年在悉尼。有时午夜梦回,把人生的经历细细重温,难忘在我困境中,恩师徐寅校长施以援手的义举。今年校庆170周年,惜未能恭逢其盛,我谨怀着谦卑之心讲述这段尘封往事,略表游子的感恩和绵长的《徐汇情》。

    算起来,我和徐汇中学有十年的缘分。三年求学,七年任教的双重缘源。1963年我高中毕业,之后阔别母校15年,1978年重返徐汇中学任教英文七年,于1985年背井离乡,移居澳大利亚。

    1963年我高考落选辍学,因幼年曾罹患小儿麻痹症,落下腿疾,我的就学和就业机会很缈茫。乃捱至1965年,徐汇区永嘉街道办事处安排我进了仪表生产组,学艺模具钳工。此后长达十多年。里弄生产组本是1958年在上海诞生的新型劳动生产组织,属于最低级的集体所有制形式,原本是市政府为了给赋闲的家庭妇女赚取一些家庭补贴而成立,日结的菲薄零钱,年轻人不足赖以生存自立。而当时社会上已陷于混乱无序的时期。家国前程两茫茫的时候,我暗自寻思,做人总不能自暴自弃而虚掷青春。于是在白天雕凿模具之余,晚上私下里自学起了英文,十年多节累下来,已感觉能自如地掌握和使用英文语言。

    1976年之后,国家百废待兴,开始复工复课,1978年上海市委发现中小学师资严重缺乏,高校没有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十多年折腾下来,原有的中学老师退的退,于是市政府宣布向社会上招考收罗各学科的代课教师。我心想,这是我十多年所学,一朝能报效国家的一个机会。当年招考代课教师是由区教育局和街道办事处联手操办的,教育局负责考试事宜,而街道负责输送申请人的表格。永嘉街道办事处有些偏见,坚决不让我填写考试申请表格,我无奈向区教育局申诉,最终获得了英文口笔试机会,很顺利就通过了。虽然我已经通过考试,可是街道负责人力资源调配的沈姓干部就是卡住我不放。我向他探询原因,他断然回答:“考出考不出在你,分配不分配在我,我说你没有资格教书,你就没有资格”。

    眼看街道里考上的人都分配走了,唯我形单落寞。于心不甘,我想起了徐汇中学,怀着惴惴不安,却又必定一试的心情踏上了回母校的求助之路。阔别15年,母校历经风雨,旧情舊景依然吗?默默吟诵着唐后主李煜的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想到自己沦落到要开口求人的宭境,内心有些黯然神伤。更不知这十多年下来,物是人非,故人尚安好否?徐寅校长在我的记忆中依然印象深刻,不过他安能记得千万学生中如一粒浮尘的我?

    我骑车过了校园台格路径,一眼就认出了正站在红楼(现崇思楼)侧门凉棚台阶上的徐寅校长,他依然高高挺拔的个子,清瘦的脸庞,一身蓝布中山装,典型的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素朴,不修边幅的形象,十多年不见,岁月在他的五官上蚀刻下了更生动的印痕。我趋前行礼,叫了一声徐校长。说明了前来求职的意向。他稍稍愣了一下,把我引到一边,详细询问了情况,仔细倾听了我的回答。我叙述了我的困境,他沉思了一下,皱了下眉头对我说:“我知道了,你回去吧,他们不放你,我来要你。”

    几天后,我正在钳工桌前摆弄着模具,有个青年徒工跑来对我说:“ 师傅,你这次真可能要走了,刚才我在街道办事处,看到徐汇中学派人来了,点名要你去教书,街道的沈干部仍坚持不放,可是徐汇中学来的老师就是坐着不走,后来沈干部只能把你的文件袋交给他了,我亲眼看到的。” 两天后,我接到通知去徐汇中学报到,登上了讲台,当了一名代课教师,是年我32岁。後来我听说,是徐寅校长委托组织处的杨锦理老师到永嘉街道办事处来交涉,方始能让我离开。

    徐校长的知遇之恩仍在延续。那一年我曾参加了其他的社会上的公开招聘,都得到了聘用答复。在母校教课一个月后,上海外贸局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寄来了录用聘书。徐校长得知后,恩师的大度和仁爱又充分表露无遗。他主动找我谈话,说明他要放我去外贸公司任职的意向,他设身处地,语重心长地说,代课教师只是民办编制,且是临时工性质,将来能否转正尚不明确,而外贸公司是全民所有制的正式编制。无论对个人或家庭,一个稳定的国家编制职位该是相当重要。恩师情真意切,言辞令人动容。在各方催促之下,我无奈离开徐汇中学去上海圆明园路的进出口公司报到了,公司领导列明了许多优厚条件和待遇,那是我以前不敢奢望的。可是在进出口公司上班的那些日子,我每天觉得若有所失,闲暇时都在思索,想我十多年来在生产组,若非徐校长知遇之恩,我怎能迎来人生的转机?而我来到徐汇中学才月余,大恩未报,更未有为母校立下尺寸之功,却弃之而去,岂不成了个见利忘义之徒?越想越汗颜,于是我提笔向双方领导上书,提出调返徐汇中学任教的愿望,很顺利就达成回归母校的心愿。翌年我通过了市里代课教师的转正考试,成了正式的徐汇中学教员。往后七年的徐汇生涯是我40年在国内生活最充实和愉快的岁月。

    1985年去国,1994年我从澳洲回国探亲,曾专程去徐校长在南京西路(梅陇镇弄内)的寓所拜望他,答谢当年恩公不弃纳用的知遇之恩,师生重逢,相谈甚欢,恍若在梦中。

    如今徐校长已仙逝多年,但是徐寅先生的歉歉君子之風,他的士人侠义风骨,他的道德情操,礼贤下士的风范,将使我终生铭记,他的高风亮节和对徐汇中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在母校的汇学校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我更祈愿“重义轻利”的传统能在母校继往开来,在徐汇学人中代代发扬光大。

    愿徐寅校长在天之灵安息。

微信图片_20200924152104.jpg 

1963届 张志强

 

 

撰稿:1963届 张志强

发布:许贞 

责编:王燕虹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