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之窗 >>校友动态
2017届毕业生:秦玉鑫(汇学优秀校友2016届—2020届展播1)
发布时间:2021-03-09 23:05:03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464

人生是一场博弈,如果不清楚想要什么,那么你将永远得不到它。

大家好,我是徐汇中学2017届毕业生秦玉鑫。目前就读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专业。非常荣幸能收到展播投稿的邀请,为敬爱的母校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作为一个汇学人,衷心希望这次的分享能为大家的学习生涯带来新的动力,找到更明确地目标。

微信图片_20210310090122.jpg 

在社团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

在徐汇中学的成长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310090125.jpg 

人生中好像总有某个瞬间,人们愿称之为“顿悟”,会突然觉得脑子开窍,昨日恍若前世,类似一种一切归零的存在,从而以过去来反省,借鉴,并由此契机下定决心,仿佛脱壳一般活成了另一个人。同样地,人生中好像还有那么几个瞬间,也会因为一些契机突然觉得脑子开窍了,而且比第一种情况还要剧烈,热血澎湃到恨不得立刻宣布重新做人,仿佛没人比我更懂这个世界,然而没过几天就偃旗息鼓,毫无变化。这种瞬间,人们愿称之为“挣扎”。“假睡真醒”,与“真睡假醒”,人的两个状态,莫过于此。其实“顿悟”和“挣扎”都并不是一个瞬间,两者往往都伴随长期的挫败感和自我反省,唯一的区别在于这种挫败感的来源。如果要我说的更明白,前者的挫败感来源于内心,后者的来源于外界。

初三的暑假,中考出分的那天,很清楚的记得当时还在内地旅游,拿着宾馆的Wi-Fi查出成绩的那一刻,看到父亲平静无语的面容的那一刻,很糟。我想哭,但是却一点哭不出来。因为我知道,我没有努力过,也找不出理由去哭。即使挣扎过,也只是为老师和同学们的脸色而挣扎。但是那天晚上,和父亲的一夜长谈,彻底改变了我。那是我父亲给我的人生上的为数不多的几节课,漫长的对话,我只记住了一句:“不要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着。“我想起了原先那个被遗忘的自己。我不是没有努力过,而是我没有认可自己的努力,那些努力,在被外界否定的过程中也被我自己否定了,于是我真的就再也没有努力过。麻木的内心在那一瞬间释放,那种耻辱感,羞愧感,让我第一次强烈地察觉到了我的内心,原来我是这么地不甘,原来我才是真正的小丑。

高中三年,是我对“顿悟“的实践。我不断地询问自己,你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真的是为了成绩?并不是的,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去消除自身这个概念,消除自身的偏见与固执,去真正和万物融为一体,成为客观的一部分,始于洞察和知晓一切规律,终于成为规律并改变规律,这才是学习的意义。很多人都会质疑教育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譬如数学,为何而存在。数学,就是规律,从几何,数论,到概率,没有一种东西,真切地存在于世间。数字,这一再简单不过地抽象概念,我们甚至不能在自然界中寻出一物为其佐证。然而它就是存在的,数学是人类的一部分,学习数学,就是在研究人类本身。人类,也是规律的一部分,这便是消除了自身的概念。如果否认学习的最终目标而去强迫自己以成绩为目标而学习,我愿称之为”虚假的学习“,因为成绩,也是规律的一部分,忽视规律而止步于其表象,如同盲人摸象难以自立。不仅这样,什么叫做学懂了,能够用规律的角度去解释世界,毫无偏见地客观地去描述事物的运作,才能叫懂。不懂装懂,迫于外界的压力而被迫承认自己是懂的,就会因偏见和固执,而成为笑柄。真正的学习,越学越自信,因为世间万物都是你的靠山,客观公正;虚假的学习,便是与世界所有事物成为公敌,与一切背道而驰。靠着这种对于学习的理解,我保持了几乎三年的年级第一。

很多人将学习比作投资,只肯将时间与精力投入与高回报的领域,却忽视了木桶接板的全面性,因而有了偏科,甚至专科。这里我想告诉你,世界的发展趋势如同一颗树,由根而发,至梢而终,而这之间枝节错综复杂,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人也一样。所以你要明白,人生处处有抉择,人无法避免抉择,也无法改变既定的选择,但是最终总会尘埃落定,收敛于一个结果。因此,在学习的时候,不要迷茫,高中阶段的学习,还尚且处于树干中,离分歧尚且遥远,现在能做的就是学全,学广,去把所有可能的概率都触发一遍,才能无憾于这个世界。学全学广,是在变相的增加你选择的自由。无论是大学选读的专业,还是进入社会从事的职业,都是一个道理。

最后,再让我描述一下我的高中生活吧。如今毕业已经三年多了,回想起来,给我的感觉就是,平静且充实。我会想起汇学每一位教导我的老师,我觉得,能遇到他们,是我的运气,能成为他们的学生,是我的光荣。我会想起每一位同学,无论班级,我会感谢他们,求知路上,与你们邂逅,是缘分,也或许是命运。三年里,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比赛,在我眼里就如游戏一般,是新奇而又独特的,开眼界,长见识,明白总有人比你强,懂得谦卑,虚心学习。寒暑假中精读过的书,看过的番,听过的音乐,让我觉得我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儒家赞扬“中庸之道“,这是处世的绝学。最后,高二的寒假,我决定学习托福出国留学,当时除了一些人知道这件事,其实很多同学都不知道。作为高中的收尾,我和大家一样参加了高考,体验到了考场之中的种种紧张刺激。毕业典礼上的依依惜别,让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叹三年也不过是白驹过隙。感谢徐汇中学,这是一个见证了我蜕变的地方,这种恩情,终生难忘。

进入大学的感悟

微信图片_20210310090129.jpg 

在社团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

首先说结论,好的大学会无限开拓你的视野,让你明白世界之大,人之于社会的责任之重;而不好的大学会让你不懈地往好的大学的方向而努力。首先进入大学,你要学会观察,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会很直接的告诉你游戏规则的改变。出国之后,直观的变化就是,从一个“妈宝“,变成了独立男子。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很概括,但不是最贴切。在大学里,不要怕犯错,因为这里,犯错的代价很小,(这里的错,更多指学习工作方面的;法律上的,只要大家都是成年人,一样进监狱。)很多人大学里不犯错,走入社会后犯了错,譬如人际关系的处理,倘若在大学不多加训练,吸取教训,到了社会,就只能成为被动的存在。所以大学实际上不是一个小社会,而是一个社会模拟器,通过模拟仿真,更直观的告诉你符合社会道德伦理的价值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经过试错,清晰了当。

微信图片_20210310090135.jpg 

(创建学校社团上报纸和新闻)

微信图片_20210310090140.jpg 

(南洋理工大学本科生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七位杰出学者之一)

微信图片_20210310090144.png 

(利用单片机自主研发设计并生产的红外无线电双频道通讯互动游戏设备)

微信图片_20210310090147.png 

(在联发科技新加坡分部数字电路设计院实习)

我在大学里,创立过社团,上过报纸电视新闻,获得过校长颁奖,举办过几百人的活动,设计和生产过自己的产品,去过联发科技实习。这些机会哪里来的?自己争取来的。怎么争取?你首先得有能力,但不仅仅在于能力,你要能让别人信服你的能力。这种信任感,来源于方方面面,品行,性格,学识。可以说,在大学里,评估一个人的能力的标准更加的立体而又细节,比起高中的“成绩“,大学里高分低能的人不占少数。要想高能,就得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同时,时间是宝贵的,所以面对生活中很多冗余繁长的事,有两种选择,要么是没意义的干脆别做;要么形成习惯,快速搞定,过小脑不过大脑,把时间留给思考。会学习的人,不会重复做一件事情,因为学习的本质是规律,知道1+1,就不会不懂2+2,所以聪明人都会总结规律,别把自己活成了复读机。每个学期我都会给自己创造一个新的人设,体验不同人设带来的生活变化,通过这些信息总结规律,明白自己的长短处,最后形成自己的原则和人格。

 

学习方法的建议

1)自行搜索费曼学习法;

2)虽然说复读机不好,但是对于一些人而言,重复学习的方法也有奇效;

3)学会利用碎片时间;

4)高中时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都是最强悍的,要会利用。

 

建议学习工具:

思维导图mindjetmindmap manager 用到现在,非常实用;OneNote,这个自不用说,几乎是学生必备;其余的笔记工具,不过宁缺毋滥;Kindle,多读书,尤其是在这个网络时代,更应该有耐心。

 

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If you are still not learning, you are already dying. – Ryan Holiday

这句话来源于《Ego is the Enemy》这本书,言下之意为,当你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将要面临的就只有衰亡。所以我常常用这句话自警,世界的变化速度之快,超乎人的想象,事物的规律也在瞬息万变,最近几年所发生之事无一例外不在警醒人们,不去学习,那么偏见和固执最终会走向衰亡。成功来源于模仿与学习,一点也没错,每个成功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别人的影子。

 

Love is Wise, Hatred is Foolish.– Bertrand Russell

 

罗素在上世纪末给予人类的最终教诲。智者博爱,愚者憎恨。人类彼此为同胞,就更应该珍爱生命,互帮互助,团结一致。遇到烦心事,多默念几次,自然气消,也能更加积极地面对周围的事物。生而为人,都不容易,留世间多一份爱,少一份憎恨,那么世界会美好许多。

最后,在寄语结束之前,我想和大家说明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来自于一个问题:“To be, or to do?“,是去成为,还是去作为,这是人生最难的抉择。选择成为,你会获得所谓的名利,然而却也被名利绑住手脚,人生如同夜幕烟火,一瞬而逝;选择作为,你不一定会成为那个最有名的,但是,你的贡献会永远留在世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仅仅是从事教育,各行各业的规律皆是如此。同时要明白,要想让别人认可你,首先你要认可自己。相信自己做得到,你才能够做的好。

撰稿:秦玉鑫

指导老师:唐小峰

责编:曹令先

发布:许贞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