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落实“双减”、推进“双新”,本次教学月以“培养自学自育的汇学人”为主题,聚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了“数字化转型优质课”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基于自适应学习平台以及智能终端的自学自育,探索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下,更丰富的课堂体验内容和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初中地理组刘明奇老师,选择初一《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专题教学进行展示。刘老师借助点阵笔赋能地理课堂教学,重点在于活动设置“绘制我国地形剖面图”,借助点阵笔的实时投影功能、思维重现功能,使地理绘图活动精准化,节省大量投影时间,实时反馈学生绘制过程,帮助后续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结论,设置了问题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初中道法组王儒俊老师,以社会热点话题,黑神话·悟空导入,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阐述本年级学生使用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山西刀削面案例的剖析,归纳网络使用中常见的社会问题,辩证地看待新媒体在加强公权力监督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谣言等虚假信息,增强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媒介素养;通过小组讨论辨析互联网时代网民的行为,强化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尊法守法的自觉性;通过利用网络平台为山西省政府发展建言献策,借助网络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等提升主动体验参与公共事务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初中化学组张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讲授法、实验法和讨论法。讲授法能够清晰地讲解空气组成的相关知识和实验原理,为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实验法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演示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等现象,增强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讨论法组织学生与AI进行讨论,探究实验现象和结果。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拓宽了思维视野。
初中物理组唐心懿老师,设计了制作隔音房模型的项目化学习任务,并将本节新课“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融入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课堂上,唐老师引导学生利用豆包查找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常见的隔音材料等跨学科知识,体会AI技术对学习过程的赋能。在项目实施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组对隔音房模型进行改进,体会控制变量法的思想以及物理模型建构的重要意义。通过隔音房模型项目展示以及测试隔音效果交流环节,提高学生交流和评价能力,感悟质疑反思,初步培养创新精神。
此次“数字化转型优质课”课堂教学展示,旨在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互动式教学平台等,提升教学效果。借助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满足不同需求,提升学习动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开启充满活力的数字化学习之旅。
撰稿:朱元苑、各教研组
摄影:各教研组
发布:许贞
责编:龚亮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