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先生的铜像矗立在校园,炯炯的双目欣慰地注视着前方。
前方是什么?
郁郁葱葱,众木成林。初秋时,最可爱的无疑是新生的方阵。一个个欢快的身影在阳光中跳跃,一段段校歌旋律在红砖中回荡,一页页文字自指尖翻腾……170届学子,170篇故事,170载成长。
1920年,山雨欲来,塔顶笔直地指向空茫的苍天。少年们的歌声与变幻的风云相和——“会取文明气象,神化我同胞。”似乌云压顶他们心底对命运无常的悲愤顿时化作了一股激荡之气,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校园的主人,命运的主人,中国的主人。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自1850年积淀的力量由此一触而发。风雨兼程,他们自问一个似乎永无答案的问题——“任重道远,何以仰答升平?”
红墙上刻下了170年的历史,砖瓦诠释着两个世纪的底蕴。行走在汇学长廊之中,置身于汇学的往事之中,感受一代又一代传承的汇学精神。长廊自有始终,但我们传承之路的源头无从追溯,这种精神自是我们的本心,传承则是我们的本质,更无终结之时,只要时间尚存,我们仍在,汇学精神就不会枯竭,我们将在传承中找到力量。
1940年,峰回路转。火红的朝霞散至各方,轻盈的露珠坠向大地。一位年老的教师叩响空无一人的教室。想当年在乱世之秋,他敢于抨击现实,抛弃大众所依赖的古旧思想。但如今在大众眼中,他只是传授古旧思想的老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些只知厚古薄今的人无法体会十年如一日的艰辛,更无法领悟深厚底蕴中的智慧,“我辈任重道远,何以建国新民?”面对孩子的提问,他正色道:“修身之国平天下,惟有成己以达人。”满堂济济群英,自然有人听懂了。他以孩子们的校园为家,尤其因为眼前的他们——“更能闻鸡起舞,年少尽英雄。”
院士广场上有八位院士校友的塑像,底座上分别刻着他们的姓名、毕业时间和身份,这像极了他们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世事纷呈中什么人都有,正如这八位院士,他们各自行路天涯。他们也有相同之处,他们曾为汇学学子,他们以厚德载物遵从良知,在求真的征程中永不言弃。叶不可忘根,他们闪烁着智慧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广场中央:这就是母校,他们风华正茂时的心灵寄托,似水流年中的美丽过往,再次远航时的照明灯火。那年,他们就是在这里立下了与真理生死与共的誓言,如今,母校依然动人。
1990年,万象更新。千禧年的到来让学子们对新千年充满期待,他们想在新时代中用他们的满腔热忱、凌云之志与无尽的希望,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们环顾不大的校园,继往开来的局面让每个人都明白:创新的世界有无穷的奇妙,创新的未来有无尽的可能,而学校就是他们的一方天地。“任重道远,犹忆徐公马翁。”在这个竞争时代,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他们牢记使命,他们自强不息。他们将不会悲伤,在隐藏着的背后,他们找到的是创新的力量。这一切将不会失败——“今日少年,他时建设英雄。”
放开眼界,我们的校园中一派宁静之景。我们的未来是否也拥有此般美好?徐以成己,汇则达人;徐以兴学,汇则兴邦。当时间悄然流淌,我们将失去很多。但作为汇学学子,我们幸运而自豪,因为我们的求学生涯,有汇学精神相伴励志,我们可以自由倘佯在她那170年的美丽故事中成长。
每次经过马相伯先生的铜像,我不禁肃然起敬。这位前辈的面前是徐汇中学,他的桃李满天下。
撰稿:南校初一(14)班 刘思院
发布:许贞
责编:曹令先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