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不需要别人的夸耀。锥子置于囊中必会露出锋芒,黄金置于黑暗中也会熠熠生辉;如果是石头,无论它怎么放置也不会有锋芒,不论放在哪里都不会发出光芒。
历史
从历史上看,我的好学校的好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是西学东渐第一校,有着最早的西式课程以及西式教学。而我们的马相伯校长,秉承着兼容并包的精神,正如日后的北大精神一般,将徐汇中学拉出了教会学校的泥潭,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名副其实的第一所现代化学校。当然,历史就是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如要评判,还看今朝。
文化
说起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汇学”文化,很明显,汇学文化源于徐汇中学的校名。而我们可敬可爱的曾宪一校长借助他语文老师的专业特长,发挥中文汉字的博大精深,把汇学拓展为荟学,会学,慧学,汇学。徐汇中学的师生将汇学文化铭记于心,付诸于唇齿,寄托在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上,可谓校园文化昌盛。当然,近年来徐汇校园里最为口口相传的词为“工程素养”,学校或聘请专家,或直接将任务交给学校的任课教师,进行对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或是到实验室里做几场实验,或是去开一开模拟的高铁于飞机,工程素养便能根植于学生心中,真是惠泽后世。
环境
至于徐汇中学的环境,可以说,它敢称第二,至少在徐汇区,没人敢称第一。徐汇中学矗立于虹桥路68号,徐家汇的核心地带。门口就是车水马龙的虹桥路,却闹而不喧,有闹中取静之意味。校园以爱国老人马相伯先生的半胸像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扩散。马相伯先生的面前,是初中部所在的尚学楼,由于平时不常去,对于其内部我并不了解,只觉得它的外表较为现代,可能与初中生的朝气蓬勃有关。先生的左手边为汇学喷泉,是学校接待外宾时的门面招牌,平时难得一见。再过去便是汇学长廊,经过170年校庆时的整修过后,汇学长廊展示了徐汇中学170年的风风雨雨,成为了新的门面招牌。先生的右前方,是我们的操场,是学生挥洒汗水的场所,也是高三学生平日消遣娱乐的景致,而在右手边,则是我学习了三年的地方——重德楼。正如其名,相较于尚学楼,重德楼的外观更为古朴稳重,这里是高中学生成就梦想的地方,也是高中学生经受磨难的地方。最后,在马相伯先生的背后,是学校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门面招牌,崇思楼。巴洛克式建筑的外立面,罗马式的立柱与穹顶,以及中式的门楣在此交相辉映,彰显出了徐汇中学中西交汇的特质。崇思楼因为经过整修,外面已焕然一新,但内部却仍保持古朴传统,正如徐汇中学一般,现代的外表,传统的内心。
饮食
我的好学校的饮食,可谓是考虑到了学生特殊的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可谓是校园餐食的典范。由于学生用餐时间紧张,学校特意将食物做成易于吞咽和便于消化的样子,同时,学校还精简餐量,使得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摄入最丰富的营养。此外,学校考虑学生的身体健康,特意对食材做了预处理,使食材被部分分解后再供学生摄入,大大增加了进餐的效率。还有,鉴于学生处于发育阶段,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学校特意在食品中加入大量的优质蛋白,使得营养均衡,利于学生成长。
夸了这么多,仍觉得意犹未尽。我即将毕业,能在如此优秀的学校中学习生活三年,是我三生有幸。
撰稿:高三(3)班 张骥骋
发布:许贞
责编:曹令先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