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第一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科学和技术都在飞速更迭。“双减”背景下,如何真正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如何构建科学教育新格局,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亲身体验科学教育?
今年年初,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双双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两区的科学教育探索始终走在前列,近年来产生了许多区域实践成果。
6月1日晚,浦东新区教育工作党委委员、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强,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徐汇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周刚做客2024第二十一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教育大直播,分享他们对科学教育的思考,畅谈区域科学教育构想。
直播间还邀请上海市建平中学教师冯碧薇、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张宁、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向世清、徐汇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桑嫣、上海市徐汇中学校长曾宪一、上海市徐汇中学高一吴方雨同学共同参与,透过教师、校长、专家和学生的视野,带观众走进他们眼中的科学教育。
01
构建科学教育新格局,两区这样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区域层面有哪些构想?现场,浦东新区教育工作党委委员、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强和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徐汇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周刚分享了他们对科学教育的思考。
陈强介绍,浦东新区着力构建“全员、全科、全域”的科学教育新格局。全员,即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全科,即整合学科内容,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全域,即拓展校外社会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的科学体验。让每个人参与科学过程,每个学科发挥科学教育作用,科学教育成为全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不断推动科学教育在全社会的发展。
周刚提出,新时期科学教育有新的内涵。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领悟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其次,要重视校园主阵地,确保国家课程中科学学科的落实、推进与评价。徐汇将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普惠每位学生,形成区域特色,吸引更多热爱科技的青少年加入科学教育与科创队伍,共同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02
校内外联动,科学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浦东新区承载着上海市基础教育1/4的体量,有中小幼学校653所,学生55万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和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如何让科学教育惠及每一个学生,是浦东教育近年来着力重点之一。
陈强介绍,2019年浦东新区首创“浦东新区中小学科创教育评估指数”,用于综合评价学校科学教育工作,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指标分为基础性、个性化两类,建立了8项一级指标。从普众参与、活动丰富、实践探究等维度进行探索实施科学教育的浦东模式。科创教育指数迄今实施四轮,共计上千校次参与。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向世清参与“评估指数”的制定与评估。据介绍,专家团队会结合指数反映出的学校科学教育发展的薄弱和短板,对教师和校长开展精准指导。“从最初区域内科技特色学校只有几所,到如今全面开花,参加科创竞赛的学校数量和获奖作品屡创新高。”在他看来,“科创教育指数”引领浦东中小学科学教育,对学校顶层设计、师资培养、实践探究和课程转型等方面的内涵促进,阶段成效显著。
在评估和指导中不断更新科学教育理念,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建平中学就是其中一所表现亮眼的学校。冯碧薇介绍,建平中学持续13年探索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科创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在建平中学,每一位学生高中三年须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学生赴南京进行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考察,带着研究思维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必修课程中,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提升创新思维。学校有一支由26名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科技辅导员团队,负责学生科创活动指导、组织科技类活动和竞赛。
“科学教育不只是学校内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科学教育也不一定就要高大上,其实就发生在学生身边。”陈强介绍,浦东新区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核心基地,整合区内社会资源,探索青少年多维科学教育模式。未来还将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和中小学对接,布局更多的实践基地。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三楼,童趣满满的昆虫探索馆令学生们流连忘返。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张宁介绍,每逢寒暑假、双休日,师生走进大自然开展野外蝴蝶、蛾类科考。穿行在山水之间,孩子在亲近真实大自然过程中,激发起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昆虫科普,张宁老师组织成立浦东新区生态教育学校联盟,指导上海市实验东校、沪新中学、合庆中学、傅雷中学等学校创建蝶蛾科普场馆,校园里走出一批“小虫谜”和专业的科普老师。
03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点燃学生好奇心
徐汇中学吴方雨同学参与了学校的火星探索的科创课程,通过编程模拟太空环境,并观察小车在模拟环境中的运行轨迹。这次全新的体验让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科技世界,增加了对未来科技的好奇心和向往。
像这样让学生接触前沿科学、开展探究学习的科创课程,在徐汇的校园里并不是个例。周刚介绍,近年来,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徐汇积极探索STEM教育、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教学等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推动本区科学教育走深走实。
坚守课堂主阵地,在过去的20年里,徐汇区学校积极探索与国家课程的融合之路,打造特色科学课程。徐汇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桑嫣介绍,徐汇区位育中学通过构建芯片教育课程培养高科技人才。学校认识到芯片教育的根基在于学科课程,将国家课程中的物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与芯片教育课程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同时通过打通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界限,实现了有目的、有任务的驱动性学习与实践创新性体验的融合。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会到科学创新的重要性,立志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并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和研究。
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教师队伍是关键。上海市徐汇中学校长曾宪一介绍,徐汇中学创办研究型学校。如今,学校打造34门科创课程,建了23个高端的科创实验室,涉及12个工程领域,有200多位老师参与到课程跨学科教学中来。
在徐汇中学,语文老师驾驶飞机模拟舱,英文老师搞水下机器人,体育老师教无人机,老师和学生一起搞研究,学校里走出一批具有跨学科综合创新素养思维能力的“复合型教师”。在曾宪一看来,复合型老师要具备三个主要的能力:一是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研”是金石为开,“究”是追根问底,教师教会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远比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有价值;二是提高动手实验实践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创新思维能力。
周刚表示,学科教师和学校负责科技科学工作的教师不能简单“贴标签”,两支教师队伍都要在科学教育的统整下再做统一的科学教育方面的师资培训。教学方式方面,徐汇将不断促进教学方式变革,积极探索STEM课程的“徐汇样本”,通过跨学科项目和社会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科学学习资源和场景。
文字 | 谢然
视频剪辑 | 周晓明、孟超
视频文案 | 谢然
摄影 | 陈德祥
发布:许贞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