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探索数字教育新模式,人工智能赋能化学教学,提升教学质量,2024年11月14日下午,我校初中化学教研组召开了以“数字赋能 AI助力化学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说课展示
首先,由张斌老师对其课程《空气的组成》进行介绍。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张斌老师充分考虑到初二年级与初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差异,以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利用AI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为重点,开展了本节课程的教学。张老师在教研活动中给教师们展示了其创设的豆包智能体,介绍其运行的方式和方法。随后张斌老师对自己的课程进行了反思,要去探寻更好的AI运用方式和方法,不断提升课堂质效。
随后,江轶航老师对其设计与展示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与使用》进行了介绍。他简要介绍了在设计课程过程中的思路、课时安排、重难点突破等。在江轶航老师的课程中,AI发挥出了不同的作用,包括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处理、程序转化等。以AI为辅助,不断提升学生跨学科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深化对化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点评指导
初中化学教研组所邀请的化学学科专家在听完两位老师的说课之后,给予课程设计较高的评价。随后,他针对两节课提出了改进建议。他指出,要在课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空气的组成》一课中,可以引入化学相关的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的数据变化,帮助学生更直观认识变化过程和一些解决方法与手段。
随后专家以跨学科实践活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与使用》以及《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为例,展示如何制定相对应的课程目标。他指出,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应该聚焦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这个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教材位置,深入分析它的作用,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教师提出的“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方式、手段和指标?”这一问题,专家以《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项目的评价量表》为例,指导教研组教师制定一份有效的、符合标准的评价量表,分析其中的评价范畴、评价方法以及手段,为之后更好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契合“双新”背景下命题导向,教研组的老师向专家提出了不少问题。专家将问题归纳总结,为我们讲解了情境素材的挖掘方法和命题方法以及命题过程中的结构、逻辑和要求,老师们纷纷表示收益良多。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不仅见证了数字化技术为化学教学带来的可能性,更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创新对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在不断的交流和实践中,我校初中化学教研组必将持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课堂互动和教学效率,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撰稿:江轶航
摄影:薛良、张斌
发布:许贞
责编:龚亮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