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下午,我校2024学年第二学期校本课程启动会在总校勤体馆召开。会议由科研与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正高级、特级教师史莉莉主持,本学期开设校本课程教师、相关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共同参加。
会议以“AI赋能 融创课程”为主题,史主任提出在贯彻国家“双新”课程和“双减”背景的要求中,按照学校十四五规划,激发师生研究活力,建设科创特色研究型学校,努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打造“融合创新型”一专多能复合型特色教师群队伍。通过“AI”赋能提升科艺体卫人文融合课程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人人做学问、人人有课题、人人会创新、人人是管理者,提升学生“融创”能动性,促进师生主动和谐发展,营造做学问的“荟学——会学——慧学——汇学”。
两类课程教研组长苏裕老师介绍了本学期三个校区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和上课要求,包括上课规范、专项教室管理等。此外,初中各班级开设限定特色课程、自选活动以及精品社团课。教师制作慕课,拍摄微视频、完善自适应平台上校本课程资源等,并强调指导学生在自适应平台上完成探究性学习报告(初中)或课题研究(高中)。
启动会上,沈健老师以其任教的校本课《金属刻蚀画的制作与防护》为生动实例,分享了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深刻的心得体会。沈老师指出,初二是化学启蒙与改革的关键节点,应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他以该课程为依托成功立项区级课题,通过高阶思维培养学生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沈老师摒弃直接给出实验方案的传统做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索,在不断试错与改进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异。面对实验中出现的诸如画作瑕疵、实验条件超出课本范围等各种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交流,不断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将科学思维中的控制变量意识运用得淋漓尽致,还成功突破了课本知识的局限,学会关注底稿存放时间、溶液倾倒方式等更多实际因素,实现了从知识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跨越。
同时,沈老师采用多元评价,通过收集实证材料见证学生成长,实现教、学、评、研一体化。此外,沈老师还提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程,从学生创意启发、教师客观评价等角度推动课程迭代升级,探索更多实践活动路径,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助力校本课程迈向新高度 。
杨安然老师以她任教的《中国民族吹管乐》为例,向大家介绍了“融创”在艺术课程中的教学实践。课程不管是以“玩”为主的兴趣激发,还是自选乐器、自适应学习的因材施教,都是努力将音乐对于情绪的舒缓作用融入到演奏课堂之中,让学生形成好奇心和成就感相互交替的良性循环。课程还介绍了将智能体运用到了音乐的辅助编创中,运用音乐制作软件,鼓励学生完成自编、自创、自导、自演的舞台表演,也收获了累累硕果。课程中,零起点的同学们自适应学习和研究,不仅跨学科制作了可以演奏的3D打印乐器,还从校本课程的课堂展示一步步登上了校级舞台、区级舞台、市级舞台、长三角民族展演的舞台。今年1月春节前夕,我校应国家大剧院邀请,参加了“美育圆梦”第25届魅力校园春节大联欢,和“魅力校园25周年时代盛典”活动,零起点班的小朋友们带着民族吹管乐联奏曲《鱼水情》,让来自上海的民乐之声回响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之上。
史主任总结:AI赋能的“融创”课程群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应用,更是教育范式的革新。以学生为中心,在“技术赋能”与“教育温度”间寻求平衡,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保持批判性思维,让AI真正成为“点亮创造力”的火种。
撰稿:杨安然 沈健
摄影:陆舟斌
发布:许贞
责编:史莉莉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