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发展 >>教学动态
知彼知己 决胜“历史”——记徐汇中学初二年级中考历史专家讲座
发布时间:2021-06-21 13:15:53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786

2021617日下午,总校、南校初二年级全体学生聆听学习了静安区教育学院初中历史教研员徐洁的讲座《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初二历史复习策略探究》。整场讲座分为“知彼”和“知己”两部分,紧扣考纲、贴合学情、例题丰富、思维广阔、专业细致。

微信图片_20210621131420.jpg 

“知彼”篇,徐洁老师依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评价标准,从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价值观三个方面衔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结合历年模拟卷的典型题例,通过专业、具体的系列考点问题,指导学生掌握信息提取、史料辨析、主题凝练等解题技巧,提升阐释类综合题的答题技能。

“知己”篇,徐洁老师首先列举了新颖的情境题型,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思辨性极强的问题链设疑激趣,向我校学生示范演绎了如何提炼、概述“主题”。其次依托典型材料,梳理了论述题总论点的凝练思路,即基于时空观念,择取材料中的共同点,提炼出涵盖所有材料的精准论点。同时强调,论述语言须史论结合以彰显历史认识,在答题过程中须注重提升语言表述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逻辑性。最后系统总结了材料论述题的解题路径,即读题审题分析题意、挖掘材料提取信息、基于时空框架凝练论点、围绕论点组织论述、运用总分总形式完成有逻辑的历史论述。

微信图片_20210621131423.jpg 

在讲座的最后环节,徐洁老师给出了冲刺阶段应考复习的核心策略:考前一周熟悉教材,做好标注;在考试过程中仔细审题,把握关键;答题过程中落笔谨慎,确保准确;中考全程沉着冷静,积极应对。

整场讲座提挈要领,切实有效,干货满满,极富思维张力,有助于初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应考答题技能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徐洁老师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如上课一般,走下讲台走进学生,频繁与学生交流互动,令汇学师生获益良多的同时感佩万分。相信通过这场独树一帜的专家讲座,2022届汇学考生定能在延续我校首届历史中考区公办学校第二名的基础上,乘风破浪,决胜中考,再创佳绩。

附初二学生学习感言

初二8班  郭东昊:

历史冲刺中考的讲座中,老师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主题展开,主要讲述了“知彼”、“知己”两方面。

“知彼”篇中,老师紧扣考纲,对题目层层刨析。将看似简单的题目用时空顺序联系起来。老师讲到,时间不一定是具体年份,空间也不一定必须有地图,一件青铜器,一幅画中都能蕴藏着时空观念。这大大刷新了我对时空观念的认识。

接着,老师讲到,史料的价值和类型不能仅根据时间、史料类型判断。一个《三宝太监西洋记》的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西洋记》虽是明代小说,但没有具体说明是明朝两百多年中的哪一年,不能算原始史料。老师进一步问:“如果说明作者就是郑和年间的人,且多次和郑和一同出航,请问《西洋记》是原始史料吗?”许多同学答:“《西洋记》是文艺作品,不是原始史料。”老师说:“是不是原始史料与它是不是文艺作品没有关系,《西洋记》算原始史料。”这让我意识到,原始史料和“可信的史料”是不同的,可信度仅是史料分类的一种而已。

“知己”篇中,老师重点讲述了论述题的观点提炼。在看似千篇一律的近代史论述题中,老师分不同角度提炼了观点,穿插着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老师强调,论述观点不光要精炼,还要注重概括的完整性。这一高度浓缩、富有逻辑的论点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意识到,论述题的论点没有万能公式,需要随着材料的不同灵活应变。

初二8班  徐思雅:

今天我们年级有幸聆听了历史中考冲刺的专家讲座。作为即将面对中考的学生,这场讲座无疑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老师的讲座分为三个部分,“知彼”、“知己”和“策略”,从不同方面讲述了历史中考的一些思路和答题技巧,拓宽了思维与视野。

“知彼”中,老师先是讲了一些关于考纲和课标等内容,使我们对考试范围和重点考点有了明确的认知。而后又提了一些在答题纸上答题需要注意的事项,放出了几张典型的不规范的试卷,如超出答题范围等。接着老师重点讲述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以一道道例题逐步剖析其中的道理。从中我了解到,时间不总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年份,空间也不是非要以地图的形式呈现,一座建筑的遗址、一幅留存的画卷,其中都隐含着时空观念。而史料的可信度等也是需要经过思考和推敲的。如老师举的《三宝太监西洋记》的例子,题中只说明了它是明代的小说、并没有说明和郑和下西洋处于统一时期,因此不能证明这件历史事件。又问若它是郑和船队的成员所著,算不算原始史料。开始我下意识认为它不能算,但是经老师点醒,猛然意识到虽然它是文学艺术作品,但仍是原始史料。可见史料的可信度不止与是否由当时代留存有关,还和类型有一定的联系。

“知己”中,老师讲了有关主题、观点等的提炼和概括以及历史解释。举了一道通过两张图表概括主题的例子,令我认识到图名、角标等的重要性。老师又告诉我们,在提炼论述题观点时,可以通过概括材料寻找其中相似之处,从而将每则材料完整地融入观点之中。此外,老师还提醒我们进行论述时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及家国情怀等。

“策略”中,老师讲了认真审题、关注材料关键信息、以总分总形式写论述题等答题技巧,十分地实用且有效。我又想到老师说语文题的重要信息往往在题目的后半段,而作答历史题则需要注重题目的前半截。

此次的讲座使我们获益良多,为我们的历史中考冲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都能如老师所祝愿的那样,取得理想的成绩。

撰稿、摄影:郝好

发布:许贞 

责编:丁艳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