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双减”政策,持续推进“双新”改革,我校以《AI赋能:培养自学自育的汇学人》为主题的教学月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教学月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育生态。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我校见习教师勇立潮头,依托学校自适应学习平台,创新运用智能诊断系统、个性化推送工具等AI技术,将传统课堂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智慧学堂”,展现出“以智启智”的教学智慧。他们以人工智能为翼,重构“教-学-评”闭环,既实现了知识传授的精准化,更培育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减负增效”在真实课堂中落地生根,彰显出新生代教师的教育创新力与专业成长力。
高中语文组王海韵老师的《变形记》课堂,以封面设计活动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课前,学生运用 AI 软件或手绘设计封面,课上展示分享,回顾故事情节与甲虫象征义。接着讨论卡夫卡不画甲虫的原因,分析格里高尔内心和他人态度,探究变形的其他表现,理解小说创作意图。最后,总结课堂内容,从社会批判和哲学思考角度理解 “变形”,并布置修改封面设计作业。整个课堂通过设计、讨论、修改,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挖掘小说背后的深层含义,提升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知。
高中语文组简林薇老师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精准针对学生“割裂分析三要素”“主题理解概念化”的学情痛点,以学生预习生成的主问题“华连卡的作用”为线索,创新融合AI技术深化文本细读。学生通过AI生成插画互评活动,聚焦“漫画、自行车、争执”三大事件,从“文本还原度”“思考深度”“画面隐喻”三维度打分,剖析插画内容、色彩、构图与课文的异同,进而分析次要人物如何推动情节转折、反衬主要人物守旧心理,理解“婚姻线”绝非闲笔——华连卡的鲜活恰似一柄刺向专制枷锁的利刃,别里科夫的毁灭更凸显“套子”吞噬人性的恐怖。通过技术赋能与生本探究,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象征、对比手法”“选材逻辑”等考点,实现从“割裂分析”到“批判建构”的思维进阶。
本次教学月“新苗奖”课堂展示为见习教师搭建了智慧教育探索的实践场域。通过AI智能备课系统优化教学设计、依托学情分析平台实现精准施教、运用智能终端构建互动课堂,青年教师们将数字素养转化为育人智慧。他们在“人工智能赋能的课堂”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智能学情诊断”中锤炼因材施教能力,在“跨学科项目设计”中深化协同育人理念。这些数字化教学实践,不仅让见习教师掌握了智能教育工具的应用范式,更培育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期待青年教师继续深耕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试验田,在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探索智能评价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争当“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人,以技术创新推动课堂革命,用智能工具赋能生命成长。
撰稿:教师发展中心
摄像:各教研组提供
发布:许贞
责编:龚亮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