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课程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与课程 >>两类课程
神话之N——人类科学史略与万物至理的梦想(汇学科幻作品展播4)
发布时间:2021-02-05 18:16:54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166

“每个时代都有其神话,并称之为更高的真理。”

参与编写《公元时代人类科学史纲》的我才发觉:微乎其微的我竟然和其他微小而坚定的、被称为“人类”的尘埃们将这样一部记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历史重新记载。

公元时代(包括以“B.C.”为缩写的“公元前”时期与以“A.D.”为缩写的“公元后”时期)人类的科学史仅仅是沧海一粟,对宇宙的广泛时空各方向发展并没有什么发展影响,但这一个又一个以前,很久以前,更久以前,甚至遥远到几乎被遗忘的过去片段,足以影响一个又一个拥有多得无法想象的命运共同体。

常言之,所有人类组成了命运共同体,其实地球的命运共同体是由这颗蔚蓝行星上起源的所有物种,所有生命交织的一张密网,不可分割,包括那些逝去的和未来的,星罗棋布。黑暗中的零落荧光,近看就是点点星光,静极了,宛若陈年歌谣所拥有的长夜,千家焰火万家灯。其中有一颗,不是很亮微发红光的恒星,被它所拥有的一种名为人类的智慧生命体称为“日”,别称“太阳”。太阳灼烧自己有限的生命,把明亮的火种散向各方。尽管太阳系只位于银河系一条小旋臂(猎户臂)的末端。太阳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地球是八大行星中的一个,是太阳系众多天体中并不耀眼的一个。在恒星际空间中,就像一粒易碎的眼泪;在本宇宙中,更像一粒尘埃,却要把自己用天生的坚毅和岁月的沧桑将自己涂抹成蓝白相间、晶莹剔透的样子,让身居其中的人无一不为此而叹慨。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人类,在地球大家庭中,姗姗来迟。来时的生意盎然,让他们得以更好的生存条件,也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但他们与其他或强大或弱小的物种,竞争这一方生存的土地,确实艰难。他们其中的一个分支——智人,开启了远行的征程。他们成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他们决定走得更远,看得更多。开启新征程,向前,再向前。既然,在时间面前,人类不能返回最初的模样,但探究的精神还在,他们以它行路天涯。科学是谜,更是奇迹。

许多奇迹组成的过去事件,何尝不是神话?况且,奇迹固然不可思议,但却是真实存在的。正是这些不可思议,造就了我们人类神话般的历史,神话般的事实。过去,现在,未来……我回首看到了波澜,人类的波澜,历史的波澜,科学的波澜,神话的波澜。沧海桑田中,悲欢离合,跌宕起伏。

开启新征程,人类的新方向:科学。

【距今约160亿年~1.3万年】

星火正明:莫问启何端

科学的开端在何处?

160亿年前?时间、空间、物质、能量在原来的未知虚无中,成为了这世界上的第一次已知存在。

接着,这个宇宙在临界的膨胀率中扩张而渐渐冷寂下来。最初的一个奇点随时间的推移而演化为一片无垠的空间。一片由极多而极小的点组成时空,蕴含着大量但又简单的信息。物质的运动产生能量,而能量与动量的存在则导致了信息的产生。随着信息总量的不断增加,宇宙中的物质不断增加,所产生的动量不断增加,我们环境中的基本粒子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于是产生不同的物质以及它们各自复杂的结构。在宇宙诞生的随后10-43秒到1秒,温度大约是由1032K到1010K间,我们的宇宙从最初大爆炸后有太初物质形成的大统一理论时期演化为一个质子、中子、介子充释的时期,此时的夸克禁闭,反夸克消失。质子和中子束缚,又形成了简单的轻元素,诸如氢、氦、锂和氘核;在其之后的3分,温度大约是109K时,物质和辐射耦合;但在大爆炸后的30万年后,因电子与核结合而使物质与辐射耦合。宇宙对于宇宙背景辐射变成透明。此时的宇宙温度约为3300K,刚好让物质趋向多样化的物质团;合适的时机,带来有效的参数。大爆炸随后的10亿年,大约300K,晚春的温度中,物质团形成类星体、恒星和原始星系。恒星燃烧太初氢和氦并形成更重的物质。此时,深空中有星光若隐若现。

星火燎原。正明的光悬在比墨更浓的黑色海洋中,尽管它们无法完全照亮自己那一方小小的时空,但群星闪耀之时,夜仿佛有了呼吸,也有了心跳。是时候生命出现了。

150亿年?太阳系围绕着恒星凝结形成星云。原子连接形成复杂分子和简单生命物质。在大约275K的环境下,微寒,出现了这种神奇的、有逻辑、呈链状的结构物质。在太阳被点燃前,让黑夜来孕育曙光。

50亿年?地球刚由大量气体与少量轻金属元素组成的松散物质团变为一个液态的灼热球体,一切处于熔化状态,熔岩遍布。发生了什么?就在几秒前,太阳由原恒星转变为主序星,开始了它的第一次核聚变。于是有了光,有了热,有了星系,也有了我们的地球。地球从那时起,至今还在冷却。它,变得愈发坚实。38亿年前,当简单的含碳物质聚合起来,形成DNA,再演化成最初的碳基有机生物。600万年前,在地球美丽的大地上,有一种生物,成为人类和黑猩猩最后的祖先。20万年前,现今人类属于的人种——智人,在东非演化。我们最初的这些祖先,为生存而勇闯天涯。第一次,因为他们的身躯弱小而失败。第二次,他们因有效而复杂的语言交流方式而成功。

7万年前?人类的认知革命,产生了更加复杂的语言。这种语言,不仅只为了告诉同伴远离危险,更可以讲述以前,那片危机四伏的丛林,因为火和石器的存在,才变成现如今美好的原野。1.5万年前,智人的四处迁移导致澳大利亚巨型动物的绝种。冰河时期魁梧的尼安德烈人,存活了200万年的直立人,在岛屿上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的摩梭人和弗洛雷斯人,还有丹尼索瓦人、鲁遵夫人、匠人等不同人种都因此灭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智人在10万年前的崛起,使人类从食物链的中段一跃成为顶端。但这场过于仓促的本质变化,人类自己也猝不及防。人类并没有战胜时间,他们只是为自己夺得了可供耕耘的土地,而智人的演化,只不过较为成功。改变时间,才能改变世界。

那么,人类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BC.9000~AD.1500】

构造核心:崇高的太阳神与自然哲学

幸存的人类得以安居。他们的聚集形成了看得见的村落、部落、国家、联盟……以及看不见的观点、信仰、文化、科学……

1.4万年前,也就是公元前8000年,最后一个冰河时代早已结束,小麦大量生长。大地上已有了永久村落,人们同时以采集狩猎为生。他们发现地上的麦子总是会在固定的田间生长,而且味道甘美。正如他们的小社会一样,只有定居于较为恒定的环境下,才能形成精神层面上那些使他们拥有优越地位的观点、信仰、文化,甚至简单的科学。在这样一个逐渐定居的背景下,农业革命悄然已至。

种子发芽,破土而出,探望外界更广阔的天地;远行已久,千年万年,此时停步,以眺望未来。人类就在他们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未来:阳光普照,万物生长,挑水耕田,何不安居?

于是农业革命开始了。在下一个神话般的年代到来前,世界人口中90%都是农民。从事农业的人最能代表那个时代,朴实、勤奋、辛苦、平静。但有一类人,诸如君主、战士、思想家、学者,他们已经在大脑中构造各自独立、有秩序、与现实有一定联系的想象,并努力证明世界就是如此或他们的想象是合理的。其中最活跃的莫过于科学家。

古希腊有一批杰出学者,他们对世界间万物的原理都有各自独特的思考。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哲学家,曾对周围外在环境的内在原理做出一系列的猜想,包括从物体运动规律到机械架构方法等领域的内容。他认为物体运动的原因是力,且用力的大小还决定其速度。欧几里德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数学家,他善于归纳总结与用统一的思维去设想。他所创造的欧氏平面几何虽然是一个很不完备的理论,但其已被证实在绝对平坦空间内是一个很完美的理论。即使是科技高度发展的如今,在某些低精度的简单近似运算中,基础理论思想还是源自他的理论。他系统的几何学只有几条公理,却由此推导出几十条可证定律,可见其体现的线性特征与简单一致。另一位数学家相比而言,在更多的理论中形成了先驱,他就是毕达哥拉斯。至今流转他发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定律,即勾股定理,以及在数论方面中对无理数的发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当时的古中国也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比如墨子,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所处的战国时代属于乱世之秋,但此时他发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的一面。墨家核心思想中,就包括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的部分。墨子以其弟子在光学、力学、机械学、简单代数与几何、宇宙认知论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奠基的贡献。他也是一位卓越的手工业精英,因此他能亲手创造出大部分自己想到的东西。如此战乱纷争之时,他还没构造出一片和平的净土耕耘科学,着实不易。

这是的科学,是一首缓缓流淌的歌谣。它有一个伟大的名字: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家们是在星体运行模型上起了争执,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运物体系和哥白尼的日心运动体系。前者反映人类对自然选择地位的优越感;后者则反映了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地球的一切事物,包括科学,都是一个小小的例外,其实地球与其它星球并存。

宗教也逐渐与科学分离。于是人们意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它是万物的原理,一切的基础,而宗教则演化为精神世界拥有最高艺术形式的信仰。物理学的兴起,纯理论数学的繁荣、世界原理模型日益增加……人类在努力构造出他们的世界,也确实狂热于此。但他们发现,世界似乎没有那么简洁明了,而是难以理解的怪圈。

人类终于承认了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并坚定地向更加科学的方向走去。因而形成了旧称“科学革命”的科学公理革命,这一步至关重要,就像当初鼓起勇气,第一次走出洞穴去迎接太阳。

AD.1500~AD.2000】

望知彼苍:逻辑学科不合逻辑的发展

庞大的历史体系中,人类过去的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了科学之塔搭建时用来锄地开垦的斧,起到了铲平杂土的作用。现在是为筑塔选材的时期。

“现代科学奠基第一人”,2000年前的人们总是这样称呼伽利略。他先是不顾当时社会上那些禁锢科学思想当权者的反对,公开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然后,他更是为人类找到了一个理解世界原理的切入点:实践。

而将一个物体运动现象定义为引力的牛顿,他定义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即其绝对时空观。他还因为在计算时遇到了无穷数的运算,因此引入了导数以及微积分这两个理论。正因为这两个概念的逻辑最初还不够严密,则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灾难。数学因自身逻辑陷入分析的困境。

笛卡儿创造了笛卡儿坐标系。坐标几何的形成成功将代数与几何进行等量转换。但此时的坐标几何,无法解释无理数、负数、复数等的属性归类在几何空间中的微妙存在。固执的人们用自己的逻辑审视问题,但都未曾检查过自己的逻辑,他们终究还是发现数学的天堂之路受阻了。

科学这一门逻辑学科,从此开始了它不合逻辑的发展。无理数微积分、非欧几何、集合论悖论……公元1900年的数学家们还在暗自庆幸得以在众多的数学理性的灾难中找到躲避、掩饰和修正的机会。他们以为数学的繁荣会持续下去,但此时的数学,暴露了其不相容的本质,甚至实数系统公理的相容性也被怀疑。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表明,如果一个形成理论T足以容纳数论并且无矛盾,则T必是不完备的。提出这个定理的数学家还提出,使用任何数学方法都不可能借助于安全的逻辑原理来证明相容性,即相容性不可证。这两个毁灭性的结论先是给内涵公理化一个致命的打击,又激化了形式主义和逻辑主义的矛盾。

物理学在科学公理革命后,就逐渐分为理论物理、实验物理以及物理工程等,其中的理论物理部分与数学有着愈发紧密的联系。从初由天文学、光学、力学主导的体系中,电学、热力学在这个时期也活跃在人们的眼前。电学由最初的电压、电流、电荷到后来的光电效应、电子轨道,热力学也由物体比热发展至热力学四大定律。

首先是对基本粒子与微观结构上进一步的认知,让人们对生而微小的奇观惊叹不已。无论是细胞们的忙碌工作,晶体结构的复杂多变,还是原子阵列的自由呈现,无一不令人大开眼界。在宏观尺度上,科学家也找到了一番新世界:光谱红移。彗星掠过,天体自旋……惊心动魄。

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工业革命都是在AD.1900年前后50年进行的。这场世纪之战的硝烟四散,崇高的太阳并不为了带给人间光明,而是决定用强光给毁灭者们一个明确的警告。科学研究仿佛也被政治的权势蒙上了国界的浓雾。有的学者为了消除这层隔阂,就自以为是地向战场上仅存的半片美好投下灼热的火种,于是到处都是死神的背影,讽刺的是,他们结束了冷兵器时代,也推动了工业时代向原子时代的发展。但那些真正的科学家们,他们开始“手无寸铁”,却竭力为真理而斗争,呼吁人们从黑暗中走出,共同拨开蒙住双眼的暗影。工业革命则是因蒸汽机等科技的出现导致大批从事农业与手工业的人走入了短暂的工业时代。他们加入工业的行业则严重影响了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则变为了政治军事与阶级制度的一大漏洞。一个难尽的意识,一个混乱的时代。

科学界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也陷入了各执一词的对立状态,而且科学家们都发觉世界并没有他们所想的简洁明确。爱因斯坦被誉为继牛顿、麦克斯韦后“揭示真理者”,他是一位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早期的理论统一质量与能量,提出“光量子”。他的广泛相对论与同年代的量子力学成为后世物理的两大基础。作为一个呈现时空中的一切的理论,与其说是揭示真理,不如看作一种创造神话的语言:黑洞、光速为极限、时空坐标统一、引力波……都只是这一部神话的冰山一角,尽管它本身具有不完备性,无法作为最后的真理。但它——统一了时间与空间。新目标就此明确,物理大统一。

科学是一种信念。其实拨开迷雾很简单,科学本身就拥有剑戟的锐利,完全可以用来挑散浮云。科学家们想看到别样的时空,也想正确解析自己的世界。这一切都要以失去安全的、过去一般的未来作为条件,他们仅犹豫短短几秒钟。

AD.2000~AD.2150】

辰宿列张:客观万物的主观互联

前一个时代的最后一位伟大物理学家霍金,身患不治的严重残疾,但凭借对追寻真理的坚定惊动世界。他曾警告过新科学的发展,就像之前的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一样,洞察真理同时看到山雨欲来、卷云舒雾之象:我们无法在克服自身问题前寻得有效的真理。AD.2015年,物理学家汉森公布了其最新实验结论,彻底粉碎了爱因斯坦的量子隐变量理论,判决性的支持了量子的超距作用: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我们只能选择期待或恐惧无法制止的未来。

AD.2000进入了信息时代。早在战火平息的1960年间,有人就预言,新时代的人们能够无线通信以及移民至火星。航天发展确实迅速,但并没能克服地球外层空间对生存的不利条件。但意料之外的是,无线通信方面由最初简单的语言通信飞跃到互联网的普遍运用,仅仅用了大约50年。在大数据处理方面,本用来提高工业效率的机器程序发展成了能够自主思考的人工智能。

世界在变,人心亦变。人的智慧可以被模仿,生命特征则可以被完全复制。医疗水平变得更加系统化。生化工程也取得了万人瞩目的成果。大体来说,生化工程可以分为三类:生物工程、仿生工程、无机生命工程。第二种令许多人受益,人们可以用这些与有机生命有相同生命有相同特征的科学产物来克服自身的缺陷,比如视听障碍等,多用于医疗;第一种对当时的人伦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它借助科学手段来干预自然选择。当时就有用基因还原以重现灭绝物种的计划,其实这是徒劳的。环境已发展至今,还原后的物种和人类一样都无法改变时间,也无法改变现状,而其导致的生态混乱可能会加速灾难的到来;但人们对第三种并没有多少认识,尚未意识到其危险所在。前期在互联网方面的成功,让人们对万物互联的模式有了新的展望。AD.2031年,第一个人脑思维与AI计算层次化的交互系统微型物联网诞生,但由于其本质对使用范围的局限性,这个项目一直处于实验状态,没有被普及。

AD.2035年,引力波探测卫星在“天琴计划”中如期完工。AD.2050年,拥有坚实航天力量的几个政权国家联合决定合作开展一个项目:前期致力研发可自循环资源的行星际飞船,后期研究地球外层空间站的功能性改进以及同时对地球、火星、月球实行环境改造。计划于70年后完成前期工作,但后期工作,研究人员自己也没有把握。由于这一项目较为顺利的进行,未来可能的星际移民问题由社会以及技术层面转向了政治军事。AD.2100年由于光电远距作用技术上的突破,许多在军事技术战略上的设想开始实施,这让和平已久的局面变得有些紧张,但也只是心理上的紧张而已。

物理学家们从光学入手,研究关于波粒对偶的想象。他们发展了前人“物质波”的设想,建立起一种理想模型,即一切物质的基本结构为粒子,传播形式为波。这不难想象,但这一理论至今才给出一个形式公式的原因在于它像圈量子等理论一样,阐明了时空的不连续性,意味着时空有一个不可分最小尺度,那么数论基础的“线投无限可分”于分母无穷大且分子无限趋于0的分母的合理性就受到极大的质疑。但当时的四种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引力——前三种在GUT理论中可以相互转化,但引力无法与它们统一,且广义相对论指出,引力是时空中物质相互作用的几何效应,而时空在过去的人的眼中是万物的载体,而其它三种力不与时空本身发生作用,则这四种力是无法调和的,但当时研究表明,时空完全可以视为物质的一种形态,引力即物质相互作用的一种情况。这样也使引力波等价与引力子,但由此推导出时空是离散的——

无法想象世界的未来,难以理解其中的原理。这,就是科学?

AD.2150~AD.2700】

长空又玄:分裂意识与统一危机

人口超越上限,环境保护告急,航天秩序混乱,禁止生物工程……这一切是否就是AD.2150年最好的开端了?谁也没有料到。

部分航天工程转民用,尽管对其安全性与行动去向、动机进行严格的追踪,但其不高的航天资源水准与数量的增加还是导致了对地球大气表层的污染。地球内部生态环境在物种存活上避免了不少动物的灭绝,但在气候条件方面没有多少有效工作。于是地球生态环境在内外双重影响下急剧恶化,只有中部大气层较为干净,但那里肯定无法以供定居。

环境的恶化使地球不再那么宜居,但世界人口却还在客观地增加,再加上政治矛盾激化,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史称“2300之战”。这场战争由最初的光电武器杀害人民到后来的主流心理战的巨大转变是因为科学理性的力量。有多处不同迹象表明,当时人们在哲学与社会行为学有不少极端观点,且从事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的人越来越少。

战争的结束原因尚有争议,大多数人认为是由于较为重要的一个参战方取消了原先的作战计划,决定转向管理国家内部,且因为资源有限与严重消耗。世界又渐渐平静。

战争中一些用于军事的设备与基地改为资源环境(外层空间)改善系统。Harpers(AD.2403-AD.2521)是一位少见的跨领域科学家,他利用高能资源与光电技术在微观结构领域提出了著名的“微观尺度特征三大定律”,也十分重视人工合成元素带来的问题:人们大规模利用高能元素作用驱动,导致轻元素大量排放。而科学家们则对重金属的衰变与同位素有着很多的研究需要,且当时科技已能大规模聚变纯度大于95%的铀235等放射性元素了。这个时代,不缺氢氦,也不缺镭铀,但中位元素出现了一个断层,这为资源能量的转换增加了不少困难。

令人庆幸的是,数论方面有了好的发展,数学家们对数域的重新审视表明他们认为——

我们唯一的错误也许就在于当每一次分裂过后,没有意识到统一自然是数学的目标,但只有统一了理论形态,才能实现自然的统一。

AD.2700~AD.4500】

短剑天齐:自然科学的孤立发展

长空又玄几人醒?夜深不见九天星。又是何方星辰?映在了人类的大海。

最终的政权都会在会议上做出同一个选择:让他们的公民在200年内全部进入长期休眠,在70K的超低温环境下保存人体。由于之前的战乱和人们生育意愿度的极大降低,即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可以达到150岁,但现在全球也只有有约30亿人。他们将要进入低温保存直到环境宜居后被唤醒的儿女们大约有20亿人,这数量对生化技术没有太大的负担。公民们大部分也都同意配合这项计划。

热力学第二定律实在是一个极度古老的理论,有不少人参与完善其数学形式后发现:其中关于熵增的解释在新的数学形式中仍然成立,只是又提出了熵值减少的极端逻辑证明。完善后的热力学定律由4条简化为3条,其中2条还在相反条件下拥有相同的数学形式。而化学则分裂于生化、微观物理以及物质资源工程学三个领域,继续在不同的地方发挥其重要作用。

AD.2900年,科学形态革命开始。这一场革命一直持续到了AD.4800年,它自身见证了近代科学的坎坷旅程。

科学形态革命前期,大约是AD.2900〜AD.3450年。这一时期由于自然科学又有整体统一的趋势,因此科学之间的重合也愈发显著。但由于科学本质的再次改变,其形态在意识中的呈现完全进入了另一个层次。人工智能与精准统计学的发展,也带来了另一种思维模式;其所属的无机生命工程是三大生化工程中得以幸存的一个。生物工程由于与社会心理的无法调和以及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而被禁止;仿生工程由于其工作处理方式等方面的难以辨析,而且科技发展至今已经不需要仿生工程这一分支了,因此被舍弃,其科研成果被纳入强相关体系当中。无机生命工程能够发展至今,只要是因为后期量子计算机与人脑神经元的思维融合方式革新,使人们可以从中得出更好的处理信息方式。正因为其改变思维方式的效果,让人类社会在意识形态尤其是科学形态上感觉到了又一次危机。

AD.3100年,普遍地球人类公民中第一批休眠实验成功,理论上人体可以在保温元素半衰前完好保存,一次至少可以保存500年,但应用中却遇到不少问题,使科学家们决定每150年为休眠设备更换一次保冷资源。而科研人员以及各类科学家们将继续为科学贡献自己。地球环境不容乐观,但已经从大气开始改善。而火星也是因为大气层循环系统尚未完成而无法定居。因此科学家们大部分居住在外层空间战中。无数心血努力与改进方案使得空间站十分简洁明了而系统强大。每一个空间站可定居大约150人。而另外一些科学家则在地球、月球、火星分布的基地中轮流进行研究考察。

AD.3400年,人类社会开始休眠。

昔有长绳系白日,今闻短剑兼天齐。长绳和短剑,一个是过去的科学,一个是现代的科学。科学发展的误入歧途让人类多少次陷入危机,灾难四起,如今被迫停止社会文明的发展;科学发展的不合逻辑,让人类多少次陷入危机,在劫难逃,如今还是要承认努力钻研只能让自己感到无知与渺小;但也是因为科学的生生不息,让人类在危机中再寻希望。我们当然可以骄傲地呼喊:“我们是追逐科学真理的族群!”

AD.3400〜AD.4550,科学形态革命的第二阶段。当人类世界只剩下自然科学时,科学家们先是制造了一片沉默。科学,自然得以继续发展,但社会中只剩下科学时,就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显然像是梦一般,置身其中的人都没有反应过来。一名伟大的追寻真理者,SCCet7作为物理研究组的一员,作为人类发展者的一员,作为神话中众多尘埃的一员,在新时代科学家们的迷茫中,开始了他的简明演说:

“我们将与人类科学一起走向宇宙的未来,一起探索未知的领域。

历史上有一次科学革命,实在大约AD.1500年开始的,我认为它应被称为科学公理革命。而如今,我们也应该开启新科学革命,就称之为科学形态革命。

科学基础的发展应注意两点:首先是不完备性,它对科研目标与理论关联至关重要。然后是不确定性,它对逻辑证明与条件分析至关重要。

我们的使命是探究科学真理,实现科学大统一。我们应团队合作,以理砺行,开发思想,坚定方向。开启新征程,科学新目标:万物至理。

掷地有声。人类的心声,时代的呼吁,科学的共鸣,坚定的声音。

从此人类科学发展开启了新征程,得以螺旋式上升。虽然休眠的世界看不到。

本以为是千年万载,甚至永远无法苏醒人类社会,但今天的地球又回到了蔚蓝。

AD.4500~AD.4999】

天堂狂想:多元定向发展设析

小型行星际联动系统在地球基地上正式启动。

AD.4500年,第一批休眠人类苏醒,但并不是很成功,尤其对较少自然与尖端科学概念外显的环境的不适应,当然也有向往这美丽新世界的。后面几批苏醒者在各领域学者帮助下成功适应新社会形态。社会科学在此时的发展有了突破,与自然科学尝试融合。

决定论与随机论之争早在科学公理革命前就开始了。在科学形态革命中相关研究则表明,混沌系统不仅在本质上是伪随机的,在数学上是不可知的,就连概率论在其极端情况下也无能为力。但现已证明,过去的不可预知决定论与概率随机论在逻辑论断方面完全一致,这说到底也就是一个经验层面的思想形态问题。

AD.4500〜AD.4999是科学形态革命的第三阶段。社会的多元科学意识推进了基础科学的层次化。也正如SCCet7所说,人们在AD.4800年进行了科学不完备性公理化运动;在AD.4850年进行了科学不确定公理化运动。由于科学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当权者在AD.4999年颁布了《和平论战公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重建纲略》,并决定将来年定位“创元元年”,即FE.1年。他们都坚信,只要愿意,科学将会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堂。

人类再次加速步入新意识形态。

FE.1~未知的未来】

无限纵深:孰言终何方

“危若朝露,密繁星落城。一片正明,何来暗影?理之边,通向何方?无知无畏。”古老的诗词作品中,有这么一段科学的意向描写。尽管写下这句文字的诗人大概是AD.2000〜AD.2100年间的科学家?科学爱好者?无人知晓。但诗中还有一句“孤戟亦断,众箭难折”。这种科学精神自从人类走向科学时就渗透到这一个有爱的族群中,我相信它亘古不变。

早期的宇宙“有限无边界”猜想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我们的宇宙就可以理想化为一个绝对圆球体或者其它正曲率的球面,科学亦如此。时空固然有限,但其求真之路正如一个球体,循环往复,何方始终?

科学去向何方?

科学必然向前,自始至终。

开启新征程,人类的新方向:科学。

那片命运织就的网,还在长夜中延伸交错,交错延伸。其中,每个点划过的那条世界线,是多么孤寂,发着荧光。但它们连成一片网。这样一面网,独自悬在无边,暗无天日却处处点着荧光的时空中,聚之即散,散而又聚,延伸交错,生生不息……

其中有一条世界线,是太阳的,应该发出偏红的光芒。属于它的行星系中,有一个发源于那颗蔚蓝行星的智慧生命体——人类。他们的科学史,是一部神话。我回首看到了波澜,人类的波澜,历史的波澜,科学的波澜,神话的波澜。沧海桑田中,悲欢离合,跌宕起伏。

还记得吗?我们的使命是探究科学真理,实现科学大统一。

还记得吗?我们将同科学一起走向未来,探索未知。

还记得吗?开启新征程前不要忘记带上你的坚定。

火灼烈烈兮,水汤汤。误入愁肠兮,又何妨?科学作为真理学科,有它的自相似性。我记得只有改变时间才能改变命运,为什么人类还是改变了命运?

恒星际空间必定还是比墨还深厚的黑,死寂一片,刚才我却在这里看到了繁星闪烁,漫若浮光,我还分明听到了过去的绝唱。现在,在地球上看日落,赤轮西驰之时,为什么我看到的是沧海桑田?

未来……

“每个时代都有其神话,并称之为更高的真理。”

 

【专家点评】

本文以每个时代都有其神话为引子,来讨论人类科学的理论意义,直接的背景是源于正在参与编写《公元时代人类科学史纲》。作者以古往今来的世界眼光,深入追问和重新探索人类的新方向:科学。这篇文章立意巧妙,推陈出新。文章由点到面,立意深广。全文语言流畅自然,是一篇佳作。

撰稿:初一(14)班  刘思院

发布:许贞 

责编:史莉莉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