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3月28日下午,2025汇学艺术周周演——新中式服装设计专场,在总校崇思楼礼堂,由六年级学生自主设计上演。
本次展演活动的主题是:"AI赋能艺术 新中式服装设计"。汇学学子们以"新中式"为设计核心,将盘扣、中国画、汉民族纹样等传统元素与AI生成技术相结合,借助AI设计平台(“豆包”、“Deepseek”、“Kimi”、“MidJourney”等),突破传统创作边界,让机器算法辅助完成纹样重构与色彩搭配,最终呈现出兼具古典韵味与未来感的服装作品。通过展演9组融合东方美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中式服装设计作品,展现出汇学学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以及对智能时代的创新表达。
活动现场,我校两位小主持人衣袂飘飘,莲步轻移,率先开场。
预初(3)班 陈知亦(左)、路雨桐(右)
“上铃鼓”古典服饰舞,传统舞蹈的柔美配上西域的动感节奏,宋词吟唱与现代舞步碰撞,既有古典的诗意,又有生活的烟火气,让人仿佛看见辛弃疾笔下的佳节盛景。
预初(3)班 龚家瑶(左)、潘奕含(右)
“云中谁寄锦书来”,学生们将古代女性服饰的历史演变娓娓道来;他们借助AI工具,把中国魏晋时期服饰特点揉进了自己的想象与设计中,生成了现代与传统元素融合贯穿的两套新中式服装作品。其中歌曲《汉服》的演绎,满是古韵,致敬了我国三千多年的汉服文化,虽沉淀已久,但历久弥新。汇学学子们唱得大气磅礴,台下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
初一(9)班 孔育晰、初一(7)班 杜旻睿、初一(10)班 李家萱、初一(11)班 杨洵雅
接着是“御柳飞花”作品,一段“寒食”春景视频将现场观众们带到了春天的世界,台上学生讲解簪花幞头等古代配饰特点、唐代男子女子服饰特征。最后学生借助“豆包”AI软件美化了自己的服装作品,科技技术不仅能够辅助艺术创作,又能为学生们带来了无穷的启发与可能性。
预初(4)班 周童心
精彩的作品展示间歇,来到了“有奖问答”环节。两位主持人你一言我一语,层层深入,从基础的服装三要素开始,到面料、款式、颜色、配饰、派别;从汉服的基本称呼,到描述服饰的古诗词,问得开心,答得有味。随后的现场AI设计竞赛,更是创意十足。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扫码,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用AI软件设计出了一套套形式新颖、风格多样的创意校园服饰作品。经过现场观众们的激烈投票,最后推选出了三位“AI设计小达人”。我校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郑斌老师为其颁发奖状,并向获奖的同学们表示祝贺与鼓励。
预初(2)班 张嘉欣(左二)、预初(9)班 王荃(左三)、预初(10)班 李辰(左四)
精彩的互动环节过后,服装展演继续进行。如果用一个物件来回忆童年,你的脑海首先会浮现什么?我们的校园设计师来告诉你,她的童年是“汇学星星糖”。她笔下的设计稿,无论是复古宫廷风的女装、星星糖果色系配饰,还是青春学院风的男装,加上与AI的碰撞,既古典优雅,又贴合现代时尚,充分展示了汇学学子们的风采与个性。
预初(2)班 王思茹
“蔚蓝之梦”服装作品,缘起于对青春的描绘和对梦想的追求,校园设计师在春夏礼服上,配上晴朗天空的颜色,仔细雕琢服装的细节,构思巧妙、设计合理,穿上它在校园中绝对能成为焦点。
预初(3)班 杨洋
“水漾炎袍”作品,神秘的敦煌纹样设计和个性款式的剪裁,同时又借鉴了黄河流域出土陶器中的涡旋纹、春秋战国时期的云纹、近日热门的哪吒和敖光的衣饰纹样,简约而不简单,明媚而不张扬,让人记忆深刻。
预初(6)班 刘梦晗(左)、曹扬希(右)
“瑞鹤临风”作品,是从宋徽宗赵佶之名画《瑞鹤图》中汲取的灵感,叠加了现代设计元素,借鉴了明清时期较为流行的女性服饰——马面裙为设计元素,形成最后的新中式作品。临风瑞鹤舞翩跹,作品展示间,我们能看到的是汇学学子的用心和创意。
预初(2)班 孙辰萱
“墨色中国”作品,学生们仔细研究了色彩搭配、图案印花、面料质感、配饰设计,才开始下笔创作。完成线稿后,又是AI助力美化人物服饰。借助作品设计,想告诉大家:水墨中国,东方之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绝伦,就藏在服饰里。
预初(5)班 陆言嘉(左)、预初(2)班 沈佳怡(右)
“新时代少年·墨焱骸绣”服装秀,以新时代少年为主角,以儒家文化为背景,以东方美学为骨骼,讲出了“青春不一young”的自信与风采。
预初(3)班 白欣遥
预初(3)班 冀祐嘉(左)、金梦菡(右)
“杏雨丝缕裳”服装秀,融合元朝和唐朝的服饰特色,窄袖长袍,温婉的材质,细腻的设计,如丝如梦,如画如幻。
预初(9)班 项奕榕(左)、 预初(11)班 陆思绮(右)
预初(9)班 薛尧朔
经过精彩地演绎与激烈地角逐,该活动一等奖获得者由此诞生。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郑斌老师为获奖同学颁发奖状,并向其表示祝贺与鼓励,激励着汇学学子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令同学们备受鼓舞。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汇学艺术周周演活动圆满结束,"新中式"服装设计专场活动作为我校艺术周周演中重要一环,不仅展现了青春学子的创意活力,更探索了AI技术赋能传统艺术的无限可能。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艺术+科技"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为文化创新注入新动能;同时也深切希望未来的汇学学子们能够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来将梦想一一实现!
撰稿:方佳玲
摄影:预初(10)班 边祎能、何帅杰、赵培旻;预初(1)班 章腾霄、徐培铭;预初(2)班 孙辰萱家长
发布:许贞
责编:史莉莉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