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课程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与课程 >>两类课程
品牌课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汇学(高中)校本课程公开教学展示活动
发布时间:2023-05-26 14:11:19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220

2023年5月23日,汇学(高中)校本课程公开教学展示活动在总校区举行。本次活动是我校“科研兴师 科创兴校——2022学年第二学期科研与课程月”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共13门汇学高中特色校本课程进行了公开教学展示。

640.jpg 

在学校“师生共同做学问”核心理念指导下,我校高中五育融合校本课程教师通过“在课程中做研究”策略,利用校本课程时空,已经实现高中学生“人人有课题、人人会创新”。

学生跟着校本课程教师逐步从零开始学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做研究项目实践创新探索,完成创新成果,实现从“被动听讲者”到“主动研究者”的转变。实现五育共生共同发展。

陈春燕老师“零基础创意油画”课程面向广大零基础学生,采用弱化技巧,强化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创意表达的教学理念。设置了重思维、重创意、重实践的过程性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结合社会事件或生活经验进行创意表现和个性化表达。突破了中学生 “油画难”的瓶颈,跳出了学科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丰富中西教育融通,传承百年“汇学”育人思想,深化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课程中的五育融合:

德:以油画学习为基点,培养学生个性化表达、创新思维等健康的审美观。

智:设置各阶段递进式的过程性学习任务,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项目深化能力。

体:通过扩展校内外学习场域,开启生活情景浸润式的体验。

美:强调学生自主权和人文融合,激发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

劳:基于需要表达的创意进行观察、练习、借用、创想、设计、改造与创作。

640 (1).jpg 

唐心懿老师“高铁动车组列车驾驶操作实验”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践的基础。该实验融合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以实际操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CRH380A动车组列车性能、能耗、运行环境、突发事件处置以及信号系统的教学实践。在实验过程中,将趣味性与专业性有效结合,使中学生有机会通过动车驾驶体验提升对高铁技术的认识,为培养学生卓越的专业工程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640 (2).jpg 

640 (3).jpg 

游琼玉老师“卫星制作与应用”课程依托航天八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引进专业卫星遥测设备、立方体卫星、CANSAT卫星、返回式卫星以及火箭发射VR体验设备等一系列专业和科普的卫星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卫星遥测实验实现对太空中真实卫星数据读取,并通过卫星的组装与调试等制作实现对卫星的结构与原理的探索与实践。

德:通过了解世界航天发展,尤其是中国航天发展的艰辛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培养学生的坚韧顽强的精神。

智:学习卫星基础知识, 掌握卫星测试方法,理解卫星数据含义,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编程能力。

体:感受航天文化, 激发学习航天的热情,通过学习编程遥控立方星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科学想象力科学想象力,科学敏感性和艺术创造力。

美: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认真严谨的的学习态度。

劳: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将零散的零件组装成一颗完整的立方星,在体验成功同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640 (4).jpg 

640 (5).jpg 

戚嫣然老师“氢能-未来最理想的能源”课程。氢能作为最清洁的能源之一,是连接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桥梁,将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扮演起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本课程属于跨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课程以科学普及与启蒙为目的,为学科类课程提供趣味盎然的铺垫与先导。在本课程中,学生将通过参与氢能源制备、储存和利用三个环节的设计和实践,学习氢气与能源的相关科学知识,同时通过小组协作以及真实场景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锻炼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感受科学与艺术的激烈碰撞,五育融合发展。

640 (6).jpg 

张德贵、顾春丽老师“多彩的功能膜”课程向学生呈现了前沿膜材料领域科技,包含了科技、劳技、卫生健康和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内容,项目化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将这些不同领域内容融合起来,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功能性的膜,如具备防雾、抗菌、防霉等功能的膜材料,并利用前沿科技设备和检测方法对产品性能进行表征。

课程中的五育融合:

德:通过科技研究过程的学术规范指导,树立求真的学术观和世界观。

智:围绕纳米材料领域挑战前沿科技发明,如疫情时开发了高性能纳米新材料口罩。

体: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各类大型仪器和精密仪器。

美:不同功能膜材料研制过程中遇到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技巧。

劳:制作膜产品过程中涉及到的配制、涂抹、脱模、贴合等过程。

640 (7).jpg 

汪洋老师“3D打印-创意与实现”课程通过项目化学习,经过问题提出、工程设计、确定模型、产品制造、测试迭代等工程学思维过程,以不同于传统课程的形式,提高同学们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各类个性化特色课题。课程中还创新性的尝试“以大带小”的互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沟通能力。学校配备13台熔融沉积制造工艺(FDM)3D打印机和光固化树脂3D打印机,为同学打造各色产品提供有力支持。

课程中的五育融合:

德:以3D打印技术为抓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社员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智:通过项目化学习过程,培养锻炼社员设计产品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3D打印材料中食品耗材标准;制作食品磨具类材料的标准。

美:3D软件建模过程中遇到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技巧。

劳:制作产品(零部件)过程中涉及到的拆解、打磨、抛光、组装等过程。

640 (8).jpg 

张晨老师“探秘生物功能材料”课程通过生物功能材料膜的制备,让学生了解技术工程化研究的简单知识、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们对科研的热情。

课程中的五育融合:

德:了解新型生物功能材料的开发对生命的重大意义,体验完整的科技创新过程,建立科研创新思路和方法。

智:了解和掌握生物功能材料的分类,制备方法等基础知识。

体:将联系生活提出自己的课题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美:制备具有生物学活性且具备人体美学的功能材料并测试性能。

劳:逐步具备制备生物功能材料的实验能力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人体仿生材料。

640 (9).jpg 

胡闵爱老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课程从洞悉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开始,让学生学习从采集、处理、存储到形成结果的整个过程。最后通过实际的数据分析来推衍和预测,并提出自己的创新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

课程中的五育融合:

德:基于数据研究,养成辨证科学分析问题能力,培育健康的心理

智:通过数据分析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学习

体:数据分析需要高强度的思考,是高强度的脑力运动锻炼,也需要体力支撑

美:基于数据图形化处理,发现数据之美

劳:基于数据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等一系列工作,体会劳技乐趣

640 (10).jpg 

王肖莲老师“计算机程序控制”课程为零起点入门的高中学生提供的了解电子设计与制作的机会。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用硬件与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如何描述问题、制定方案、搭建平台、撰写代码、调试程序和控制对象。作为一门跨学科的课程,计算机程序控制课程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创设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相关的学习情境,应用物理、计算机、编程等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体现德育与智育的融合。通过项目活动,开展调查、设计、测试、建立模型、测试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体现智育、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这门课的学习评价以学生制作的最终作品为依据,从功能、外观、使用等方面开展评价,体现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640 (11).jpg 

曹骏骅老师“走进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课程让同学们有机会能够在中学阶段亲自体验地理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学习ArcGIS软件,运用GIS技术对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解决方案,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地理问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储备、地理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况,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尝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城市建设和规划过程中的地理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用地理的视角发现问题,运用地理的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中的五育融合:

德:通过制作资源、环境方面的专题地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

智:通过开展基于GIS的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水平。

体:通过组织实地调查、考察的研究,促进学生地理实践的行动能力。

美:通过对图例符号的选择与设计,提高学生对地图的审美能力。

劳:在学习GIS软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640 (13).jpg 

640 (13).jpg 

640 (14).jpg 

王喆老师“创意合奏”课程强调创意性和多样性。创造性指向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和作曲的能力,能够拥有比单纯对现有作品的演绎更强有力的基础。多样性旨在让学生参与不同形式、体裁的音乐实践与创作,以室内乐、民族管弦乐团、江南丝竹等形式进行合奏,在丰富的合奏形式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课程中的五育融合:

德:弘扬国乐、传递民族自信。

智:掌握创编、合奏等技能,能够利用新颖多样化的艺术实践,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体: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自强、自立、自律。

美:在欣赏、实践、探索中强调课程的美育育人功能。

劳:掌握简单的乐器修理技能,团队公共资产(乐器、服装、场地等)使用与维护。

640 (15).jpg 

640 (16).jpg 

640 (17).jpg 

640 (18).jpg 

郑学艳老师“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光伏发电知识的了解,结合相应的测定实验,增强环保理念,强化环保意识,围绕着光伏发电系统的选型设计最优策略,强化在光伏阵列设计中的美观实用,动手自主制作太阳能光伏产品,熟练掌握对光伏元件电学性能的测试,深切体会光伏发电是一种清洁无直接污染的能源。

课程中的五育融合:

德:课题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培育“真研究、会研究、善研究”的研究型人才。

智:深入了解光伏发电原理及部件选型,并把课堂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体:参观学校的光伏项目,利用实验室器材搭建离网系统。

美:引导学生走出学校,用心观察并尝试用光伏发电美化环境。

劳:通过太阳能产品的制作,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能力。

640 (19).jpg 

钱张敏、聂济敏老师“空气净化器制作及性能评价”课程介绍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危害,典型室内空气治理技术的原理,通过辅助实验让学生加深对过滤、吸附和光催化技术的深入了解。本课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简易空气净化器的搭建,让学生了解技术工程化研究的简单知识、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们对科研的热情。

课程中的五育融合:

德:注重以大带小活动的开展,让高二的“小老师”带动新高一的学生进行研究,在“小老师”的经验分享中帮助新高一学生找到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思路。

智:注重培养空气净化器课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去寻找与空气净化有关的相关文献,大胆的找到并且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通过PPT讲解等形式将自己的创新思路与大家共享,寻找思维碰撞,在思维碰撞中确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体:曲折且漫长的实验探究过程,是高强度的体力、脑力和毅力的结合,对学生而言完成这样的挑战无疑是全方位的提升。

美:通过对空气净化器观察、设计、搭建的过程,提升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劳:通过简易空气净化器的搭建,让学生了解技术工程化研究的简单知识、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们对科研的热情。

640 (20).jpg 

要实现带着学生做真研究,实现五育融合,必须要有充分的研究时间和空间保障。我校通过校本课程、自选研究课程、限定特色课程和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四维一体化实施的策略,确保了每周3-5课时的固定研究时间,3D打印、水下机器人等各类创新实验室也全天候为有研究需求的学生开放,为学生研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空保障。

在学校“师生共同做学问”核心理念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实践新探索,定会促进师生主动和谐发展,营造做学问的“荟学——会学——慧学——汇学”。

撰稿:张德贵

摄影:张德贵、丁磊

发布:许贞 

责编:史莉莉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