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9日,“未来教师储备与培养计划”(种子计划)校园体验活动在徐汇中学开展。来自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东华、上师大、上海理工等高校的共35位在校大学生走进徐汇中学的校园,进行“种子计划”校园体验活动。为了更好地帮助“种子教师”们近距离体验校园氛围和未来职业生活,我校精心安排了主题讲座、参观校史馆与艺术、科创课程体验、观摩初高中基础课、任课教师经验分享交流等环节。
“未来教师储备与培养计划”(又称“种子计划”)是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由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发起的,上海市名师培训中心负责具体实施的项目。校园体验活动为有志于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教师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校园实地考察学习的机会。
主题讲座引路径
徐汇中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丁艳老师以《新时代,我们如何当老师?》为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报告。丁老师首先围绕“爱学校”、“守师德”、"重规培"等关键词向大家介绍“汇学”文化,旨在强调徐汇中学要培养的是有灵气、有底气、有志气且大气的教师。接着,从教学五环节到德育工作的开展,她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娓娓道来,引导大家认识到未来教师要扎实教学工作的每一环。最后,以“润物细无声,助力学生成长”作为报告的结尾,呼吁大家争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
百年育人传底蕴
徐汇中学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郑斌老师在带领大家领略校园风景的同时,讲述了西学东渐第一校徐汇中学的百年传承,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大学生们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参观了百年文物建筑崇思楼、汇学博物馆、徐汇乐府和徐汇画苑,深入了解了汇学百年历史。加深了对汇学“中西汇通,古今传承”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在校园里一路走来,大学生们还参观了马相伯广场、院士广场、汇学四重门等汇学文化教育传承与发展的特色景点。
沿着汇学长廊,大学生们行至砺行楼参观了我校的科创特色课程。并且介绍了我校科创特色高中的办学理念及举措。高铁调度、高铁驾驶实验室、787模拟飞行创新实验室、天文台等多个工程素养实验室,为参观的同学们提供了近距离了解我校特色科创课程机会。“在来参观体验之前,真的没有想到徐汇中学开设了这么多的科创特色课程,实验室里先进的设备设施也让人大开眼界”,走出科创实验室,大学生们纷纷感叹不已。
特色科创助育人
大家行至勤体馆参加了我校的汇学科创论坛(高中专场)——“汇学人 会研究”学生市级优秀课题展示活动。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和科创校本课程全体任课教师共同参与了展示活动。在科创论坛分享会上,邀请了7位双前沿课程的学生代表现场分享课题成果。这既是高二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做研究”课题成果的展示,亦是对高一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引领和示范。现场参观的大学生们对优秀课题成果交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我校“科研兴师 科创兴校”系列活动心生向往。
走进课堂观风采
种子教师们走进了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沉浸式地感受教师的职业魅力和风采。我校高中物理蔡科老师的《机械能守恒定律》课程和初中语文储珊老师的《说明文考点命题》课程,分别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课堂展示。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讲解趣味横生。在他们的引导下,同学们的思维在课堂上不断跃动,各显风采。授课过程中,两位老师着重突出“以生为本,以动促思”的课堂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导学生掌握学法,通过“授人以渔”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两位富有经验的学科教师,通过精彩生动的课堂,为参观的大学生们展示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魅力。通过走进课堂,也帮助同学们更加真实地了解到教学的真实过程。
交流沟通话成长
在走进课堂环节之后,我校特意组织了座谈会,安排见习教师与准入职教师共同参加交流,为大学生们提供经验分享和近距离答疑解惑的机会。
“为什么要做老师呢?”陈静颖老师从个人经历出发,分享了她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后在生活和思想上的成长和蜕变。即将入职的杨娜娜老师也在会上主动分享了她的跟岗实习收获,并从四个方面为立志成为教师的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些建议,“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尽快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充分利用资源积累经验、胸怀责任心”。
“非师范生也有机会成为教师吗?”“如何找寻到进入校园实习的机会?”“有哪些渠道可以获取信息?”“如何才能顺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自由交流环节,大学生们围绕职业生涯,提出许多关心的问题。面对大家疑惑,我校参与座谈会的教师们也从自身成长和现实情况出发,分享了许多经历和建议。
校园体验是“种子计划”中为高校低年级学生提供校园实地考察学习的项目。通过诸多“未来教师实践基地”学校开放校园体验日,让学员们有机会走进中小学校园进行参观,聆听校长的介绍,旁听一节课,体验老师的课前课中课后,了解上海各学校的办学理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真正感受教师的一天。此次种子计划进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课堂,感受教师职业魅力和风采的宝贵机会。
教育是一场爱的修行。我校对“校园体验”开放活动高度重视,并精心安排和组织了有关环节和流程,希望能够帮助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大学生们对未来的职业形成清晰的认知。同时也希望为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种子教师”。
撰稿:徐丁 谢姗姗
责编:陈蔚菁 郑斌
发布:许贞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