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南校预初年级学生事务中心与班级自管会成员一起走进了徐汇区人民法院——这座承载着公平正义的司法殿堂,开启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法治启蒙之旅。
阳光下,国徽在威严的审判大楼顶端熠熠生辉,灰白色大理石墙面像一本厚重的法典,无声诉说着法律的庄严。审判大楼的左侧就是一块“甘棠树下”的石碑,通过讲解员对“甘棠树”的宣传,让学生们了解到甘棠树不仅是古代司法公正的象征,也承载了仁政与民本思想,并在现代法律文化中继续发挥其象征作用,提醒司法人员保持廉洁公正。
踏入法院内部,宽敞明亮的大厅、高悬的国徽,一切都显得那么庄重而神圣。墙壁上镌刻的法律名言,时刻提醒着每一个进入这里的人: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学生首先来到了诉讼服务中心,这里负责接待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诉讼指引。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了解诉讼服务流程。
接着参观家事法庭,这里采用了圆桌审判的方式,让当事人围坐在圆桌旁,减少彼此之间的对立感,少了严肃和冷漠,多了温暖和包容。在这里学生被温馨、和谐的氛围所吸引,对“消除对立、解决纠纷、弥合感情、维护和谐”的家事审判司法理念有了直观的感受。
随后,学生们在第三法庭开展了模拟法庭。平日里活泼好动的同学们此刻化身正义的使者,端坐在审判席、原告席和被告席上,神情严肃,目光坚定。他们分别扮演着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法警等角色,严格按照真实庭审程序,完整还原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宣判等环节。30余名师生屏息凝神,目睹着身边熟悉的同学化身法律工作者,用一场直击心灵的模拟庭审,揭开校园欺凌的隐蔽角落。
当"审判长"宣读"不得以玩笑为暴力开脱"的判决要旨时,窗外的甘棠树沙沙作响——那些曾在走廊里嬉闹推搡的少年突然懂得,防止校园欺凌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石,每个学生都应树立责任意识,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边界与后果,在群体环境中保持理性判断,避免成为欺凌行为的实施者或旁观者。当遭遇校园暴力时,当事人需勇敢打破沉默,及时向师长、家长寻求帮助,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反校园欺凌条例》等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最后是答疑环节,法院张老师给学生讲解了很多法律知识,比如法官敲锤是代表开庭和休庭;到了十六岁以上犯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怎么做到让审判最公平公正等,并且就学生问题一个个耐心回答。
此次活动对学生事务中心及班级自管会成员具有深远的法治教育意义。通过旁听真实案件审理,学生能直观感受司法程序的严谨性与法律的权威性,强化“规则不可逾越”的底线思维。模拟法庭中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则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法律条款的实际应用,锻炼逻辑思辨与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能提升学生干部的法治素养,更让他们学习将法律意识融入日常管理的能力——在处理班级矛盾、制定年级自治规则时更注重程序正义,在调解纠纷时更善于援引校规校纪,从而推动学生自治体系向规范化、法治化发展,为营造公平有序的校园环境奠定基础。
学生感想:
通过参观法院和听取讲解,我们对法院的运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关于校园霸凌的模拟法庭活动,不仅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也增强了我们预防和应对校园霸凌的意识。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感谢学校的精心安排和法院工作人员耐心指导!
——预初13班 孙诗文
这次活动让我明白:法律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保障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我们应增强法治意识,用法律约束自身,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让法治之光永远闪耀。
——预初17班 干景辉
这一次参观学习,不仅让我参观到了法院庄严的外貌,还让我了解到了许多的法律知识,收获颇丰。也在我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我希望以后可以成为一名法官,将来用法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预初18班 彭费麟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徐汇区人民法院参观并进行普法教育。我们参观了家庭法院等等众多类型的地方,还在其中一个法院观看了同学们所表演的庭审过程,可谓十分精彩!不仅如此,我们还提出了许多自己对法律的一些疑惑,老师也给我们一一解答,十分耐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知道了庭审的大概过程,同时也对法律,这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预初13班 曹梓淳
撰稿:陆颖、预初13班程泽诺、预初15班范明瑄、预初16班徐语桐、预初17班匙柏涵
摄影:翟君薇、陆颖
发布:许贞
责编:归文菁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