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徐汇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党委吴洁书记、学生发展中心归文菁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展了春季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上了一堂沉浸式、穿越时空的大思政课,它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以文物古迹为载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先导课进校园,开启文化探索之旅
上海博物馆东馆的陶老师走进我校,为学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参观博物馆先导课。课上,老师以馆内大方鼎为切入点,结合学校日常学习,阐述基础知识积累对文物理解的重要性。同时,分享了参观博物馆的实用方法,如提前了解展品背景、带着问题观展等。还深入讲解了参观博物馆能学到的知识,从历史文化到艺术审美,让同学们认识到博物馆是一座知识宝库,我们在那里可以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此次先导课激发了同学们对博物馆的浓厚兴趣,也为后续参观活动奠定基础。
接着,徐汇中学初二年级学子们身着整齐校服,在晨光中踏进上海博物馆东馆,一场穿越五千年的文明探索之旅正式开启。
第一站:陶瓷馆·触摸时光的温度
当神秘场馆中的灯光渐次亮起,从马家窑彩陶的粗犷纹路到唐三彩人俑的精妙笔触,数百件极妙绝伦展品串联起了中华陶瓷文明史。西晋青釉飞鸟人物罐将盛况描绘的惟妙惟肖;北宋汝窑的釉面开片如春冰碎裂的纹路纤毫毕现。越往后走陶瓷器的时代越近,制作手艺也越发成熟,融合了各朝代各地区的技巧审美的瓷器便更夺目了。到了明末清初,瓷器不仅追求柔美的色泽,连上面的花式和纹样都细腻到不可思议起来。很难想象在那个唯有工匠手工绘制的年代,究竟是多手艺娴熟的匠人能够在有弧度的瓷器上描摹出精细到人物发丝的彩绘。即使早听闻过古代陶瓷技术发达且独具美感,但看到一件件鬼斧神工的展品在眼前绽放出历史的光芒,同学们心中仍不住有一阵感慨和骄傲涌起。
第二站:考古中国馆·解密文明密码
不等陶瓷馆给学生们带来的惊喜完全过去,同学们又走进了“考古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认识中华人民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在这里,陈列着在上海这片土地所考古出的历史遗物。
在福泉山文化遗址文物介绍前,同学们看到了玉琮和玉璧。《完璧归赵》中的玉璧是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而眼前这块玉璧的主人极有可能是古代帝王或其他统治集团。同学们第一次与千年以前的权谋计策、财富统治、宗教神权距离如此近,这块玉璧可能见证了王权更替以及各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明争暗斗,但现在它却静静地在我们面前伫立。历史或许总是会在人们面前静静凝望,却无法追根溯源,但以物证史却可以串联起来它们,让后人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情形,或许这就是考古的意义吧!
第三站:探索宫·趣游苏河 田野寻宝
午后,古代文明探索宫化身同学们的实践课堂。在“趣游苏河”数字长卷前,同学们通过仿真驾驶器操控船只,“巡游”苏州河的主要桥梁和港湾。虽身处博物馆内,却直观感受到苏州河的源远流长,它滋润了沪地,见证上海的繁荣发展。
最受同学们欢迎的就是体验田地考古了。上海考古最早的文物大约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馆内的田野考古场地用青稞米粒模拟了考古发掘的探方,同学们也学习到了考古发掘需要轻柔的动作和仔细的观察。先用小铲子的侧边扫除大部分土灰,再用刷子一点点清洁,让遗物露出“庐山真面目”。挖掘出模拟文物后,需要放在检验器上检验,也就是扫描其中芯片进行识别。有同学所勘探挖掘到的是一块陶器碎片,是崧泽文化的扁腹陶壶,它所展现的是一只生动的正在昂首的鳖。同学们感觉这里寓教于乐,既能让人感受到考古的快乐,又能用高科技技术体验辨别的不易。导游老师说“吃不了苦就考不了古”,也让同学们知道了考古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
在这里,学生们还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古代礼仪研习之旅。展厅内,图文并茂的展陈资料将周代冠礼、汉代揖让之礼等古代礼仪文化娓娓道来。同学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躬身模仿古人揖礼、拜礼的动作,沉浸式感受“礼仪之邦”的文化精髓。通过参与礼仪情景模拟,大家深刻理解到古代礼仪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精神纽带。这场生动的实践课,让抽象的传统文化知识变得鲜活可感,学生们纷纷表示,既收获了历史知识,更增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终章:策展人初体验 文明薪火相传
最后的活动是“小小策展人”。博物馆带队老师详细介绍了策展的基本流程、理念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展品挑选到展览主题构思,从空间布局设计到观众互动环节策划,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对博物馆策展工作有了初步认知。作为初学者,同学们要做的是协助策展,展览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四季”,同学们先要选择体现四个季节的展品,还要按照展品的编号进行归位和展台移动。他们仔细观察每件展品,深入探讨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尝试为展览主题寻找灵感。面对青铜器的古朴厚重、陶瓷的精美绝伦,学生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
在策展实践环节,各小组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开始策划自己的“迷你展览”。经过团队配合,各组的策展成果逐一呈现。在展示环节,各小组代表自信满满地走上台,分享自己的策展思路与设计亮点,赢得现场阵阵掌声。一位学生表示:“这次策展体验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很多历史文化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策划、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原来一个成功的展览背后需要付出这么多努力。”
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体验到策展的乐趣与挑战,也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上海博物馆东馆教育部副主任冯羽女士表示,未来将继续举办红途学苑·上博大思政课,为更多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博物馆工作、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机会,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
当夕阳的余晖透过上海博物馆东馆的玻璃幕墙,洒在同学们满载收获的笑脸上,这场融合实践考察、大思政课与文明传承的文化之旅圆满落下帷幕。在探秘宫的礼仪研习中,青铜器上斑驳的纹路诉说着先民的智慧;在“行走的思政课”里,千年文明与当代青年的思想碰撞出耀眼火花。文物不再是展柜里冰冷的展品,而是化作连接古今的精神桥梁,让同学们深刻体悟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教育课,让汇学学子在触摸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文明中厚植家国情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血脉,以青春之力续写中华文明的崭新篇章。
学生感言
凝视着斑驳的青铜器,仿佛能听见千年前铸造时的铿锵;驻足于绚丽的瓷器前,指尖似乎还能触到釉面的温润。光影交错的展陈中,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鲜活可感的岁月回响。这次探秘,让我们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温度,更点燃了传承文化的炽热初心。
——初二(1)班 孙睿琪
踏入挑高12米的青铜器展厅时,晨光正透过菱形天窗落在大克鼎的饕餮纹上,青铜绿锈在光束中泛起粼粼波光。数字屏风前,AR技术让西周晋侯稣钟的铭文在掌心流转,指尖触碰虚拟钟磬的刹那,耳畔忽然响起编钟复原的《楚商》旋律。转角遇见明代顾绣《韩希孟花鸟册》,八百年时光凝固的丝线竟在光影中苏醒:停在蜀葵上的蜻蜓微微颤动薄翼,露珠顺着苏绣的劈丝滚落画框。行至顶层露台,玻璃幕墙外朝阳正为陆家嘴的钢铁森林镀上金边,回望展柜里商代龙纹钺的森森寒芒,我的影子被斜斜投射在二十一世纪的大理石地面,与三千年前的战斧阴影重叠成时光的琥珀。当智能导览屏跳出青铜爵的铸造工艺图解时,忽然懂得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件当代艺术品——用科技的金线,绣出了文明的基因图谱。
——初二(4)班 徐一
这次参观让我明白,博物馆不只是存放古董的地方,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那些斑驳的铜锈里藏着古人的智慧与信仰,而现代科技和文明观展的习惯,让这些故事得以延续。回家后,我特意查了资料,原来东馆的灯光都是智能调光的,既能保护文物又不影响观赏,连细节都充满匠心。真希望以后还能再来,把其他展馆也逛个遍!
——初二(8)班 叶汐雯
2025年4月23日,我怀揣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上海博物馆东馆,当我走进博物馆的瞬间,我便被它极具现代感的建筑所震撼。这次参观的主题是对古代文明的探索,其中包含海派城市考古,我用VR游览了浦江和苏州河。我还体验了水下考古和田野考古,挖出来的文物在检测仪中也变的鲜活起来。这次参观,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是一次对文明传承的深刻思考,对我来说获益匪浅,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回到这里继续来一场探索之旅。
——初二(12)班 孙一舟
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明清贸易经济,我国出口的大部分都是瓷器等。今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瓷器,也明白了它如此受青睐的原因。在展馆的最后有一个触摸瓷器的环节,瓶上青色的花和枝叶在白色的瓷底上绽放,这是独属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美感,触感虽然冰凉,但我却像是触摸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艺术长河里的潺潺流水,给予人平静的力量,将本来因天气燥热的心降了几度。
——初二(14)班 黄汇轩
撰稿:汪青兰 李青澄( 初二(14)班学生)
摄影:带队老师们 博物馆老师
发布:许贞
责编:归文菁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