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派建设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党派建设
代表谈 | 顾祥林、张福成、罗卫东、钟祖荣、曾宪一谈教育
发布时间:2022-12-23 23:20:45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395

转载自: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十三大·代表谈

教育是国之大计。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为未来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领域是民盟的主界别,对于如何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推动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盟内的教育专家会有什么看法呢?民盟十三大期间,我们采访了几位盟员校(院)长,请听来自教育一线的声音——

顾祥林(同济大学副校长):

微信图片_20221229141644.jpg 

把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作为重要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顾祥林

中共二十大报告是党和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进行统筹谋划和一体推进,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提升。他同时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关键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要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学懂弄通做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二是着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想方设法做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通过体制机制设计,促进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加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文化艺术修养、综合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育和提升。

三是不断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积极推动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将高质量科研成果拓展为高质量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科研反哺教学的重要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张福成(华北理工大学校长):

微信图片_20221229141711.jpg 

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张福成

中共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系统化一体化统筹部署,突出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教育、科技、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第一环节。如何更好推动教育源源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人才,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特别是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是立德树人、德能并修,让人人渴望成才。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不同的领域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才华。

二是鼓励首创、激发潜能,让人人皆可成才。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环节,把有组织的科研和自由探索结合起来,大力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壮大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培养既扎根中国大地又瞄准世界前沿的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是任人唯贤、唯才是用,让人人尽展其才。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导向,破除“以帽取人”之风,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育人才,敬贤礼士尊重人才、无微不至关心人才、全心全意服务人才,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开创科技创新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

罗卫东(浙大城市学院院长):

微信图片_20221229141715.jpg 

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

——罗卫东

中共二十大报告全文共出现“教育”一词51次,除去党的相关主题教育等关联表述外,共有27次围绕“教育”进行专门强调与集中部署。全国教育系统应当把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反复学习、反复思考、充分运用、指导实践。

第一,要从政治上看教育,用科学思想引领定航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六大强国”建设目标,教育强国居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肩负的使命更为重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高瞻远瞩、举旗定向,对教育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二,要从民生上抓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新需求。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近2.9亿在校学生的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人民的教育需求已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转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要从规律上办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以人的能力发展的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落实机制,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相匹配的教育体系,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通过教育让全体人民拥有大体相同的发展能力,以人的能力发展的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钟祖荣(北京教科院副院长):

微信图片_20221229141718.jpg 

要深入研究教育、人才、科技三者之间的促进机制。

——钟祖荣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对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凸显了人才和科技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日益重要性。这种战略支撑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很早就进行了深刻阐述,1988年他说:“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举措来说的。”习近平同志对教育、科技、人才的作用也高度重视。中共二十大报告从理念、战略、原则、目标四个方面,对教育、科技、人才的地位作用进行了系统性强调,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内容有四个“三”:强调三个第一的理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深入实施三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坚持三个发展原则(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强调加快建设三个强国的目标(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也说明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科技创新是强国的动力,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推动创新,创新实现发展。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要深入研究教育、人才、科技三者之间的促进机制。一是教育如何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战略人才力量,即战略科学家、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提高教育的人才产出率,而不仅仅是毕业率、就业率。二是要研究教育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或创造性人才,通过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促进科技创新和各方面创新。三是要研究人才如何引领发展、驱动创新。有人才不必然带来创新和发展,还需要好的创新平台、创新环境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要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实力、现实生产力、发展效能。

曾宪一(上海徐汇中学校长):

微信图片_20221229141721.jpg 

基础教育应大力发展科创教育,培养科技人才。

——曾宪一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三者既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攻坚,主动适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上海市徐汇中学有“崇尚科学,文理兼通、东西汇通、多彩发展”的办学传统,作为“西学东渐第一校”,“崇尚科学”是建校172年来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我在上海徐汇中学的工作实践中,对基础教育发展科创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有一些切身体会:

第一,教材建设须与时俱进。基础教育中的数、理、化、信息、劳技等多数学科的教材内容大多比较落后,与三五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大。学习内容的落后会导致教育的全面落后。建议及时修改教材,增加现代科学发展内容,尤其是近二三十年诺贝尔奖理科获奖内容,可以进基础教育教材的内容必须要吸收进来,凸显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

第二,应加强计算机学科和跨学科建设。一是计算机学科应成为主科,外语没必要占据和语文一样多的课时,应改为等级考科目,可以选修。二是加大跨学科课程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没有跨学科复合型教师,很难有真正的创新教育,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软肋。

第三,打破学段、学制,实行弹性学段。一是缩短学段学制:人生黄金创造期是18—25岁,这个年龄段不应只在学校里学死知识,要到工作岗位上历练成才。建议小学改为3—4年,中学4—5年,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共2—4年。鼓励高中毕业后先到社会上进行1—2年实践。二是推广走年级、走班:利用网络班级满足学生各种选择要求,实现走年级、走班。

第四,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一是成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贯制的科创特色学校,这类学校取消中高考,单独分配师资指标。二是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鼓励学生走进大厂、大院、大所的实验室和车间进行实践学习,提升动手实验和研究能力。三是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满足学生查找资料和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等要求。

文字整理:群言杂志社 朱橙青

发布:许贞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