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
李天震
李天震 1964届校友
1958年至1964年就读于上海徐汇中学;1964年9月考入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前身);1968年10月大学毕业后,务过农(中国人民解放军42军潼湖军垦农场)、做过工(上海海运局“大庆1轮”水手)、读过研(复旦大学拉丁美洲研究室研究生)。
1974年4月进入上海市政府(时称:“市革会”)工作,先后参与“国际组”、“工交组”、“外事组”工作。1978年10月始,从业于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先后任职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1988年5月,调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党组成员。
1990年代初,回归国营企业从事党务工作直至2006年退休。
复旦读研期间,发表论文:《从法国革命看政权在改变所有制中的作用》;《罗伯特-肯尼迪〈十三天〉中译本译者的话》(苏美两霸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争斗)。
退休后出版外事随笔:《小白楼忆旧》;应微信平台“外交官说事”稿约发表多篇外事纪事。
校友寄语:
1958年十二岁时我考入徐汇中学;直到1964年高中毕业,我在母校徐汇中学度过了自己完整的中学学涯。
从初中到高中的六年,在我的知识积累和思想成长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六年,我跟着良师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不断以最新的学业精华充实着自己。我们有着最好的老师:刘铁江,杨祥谱,胡湘娟,郭锡溥,胡豪,周揆天,黄少梅,施品祥,金兆琪,张信富,周汉生,王清华等,他们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己任,引领着我们体认知识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照亮了学子人生的路程。
1961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而在思想成长的历程中开了一个新生面。
从此时起,在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下,我开始贪婪地阅读政治理论书籍,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取向。列宁的小册子《论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来源》,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以及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我的思想启蒙。当时,有两个观念在我头脑里是深深扎下根的,其一,是毛主席的教导:“青年应当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第二,则是团组织的告诫:“入团就是参加革命;共青团员区别于一般青年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自觉的革命者,一个确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先锋战士”。我把马雅可夫斯基的名言“假如你是一个共青团员,就要以实际行动来巩固这个称号”当作座右铭,不断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地去求得政治上的进步。读马列,我接受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有了自己最初的理论思考;在参与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的过程中也接受了一些社会实践和群众活动的磨炼,凡此对我的思想成长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90年,母校徐汇中学建校140周年,校庆筹备组约我撰写纪念文章,我在《一个令人眷恋的时代》标题下写道:“今天我所具备的一切知识、智慧、信念和力量,几乎都发源于我的中学时代。…在中学,我完成了从少年向青年的迈步,而母校精神的熏陶和师辈学长的教诲,在这一‘迈步’中所起到的正是‘指点人生’的作用。我永远不会忘记‘红五月活动’中响彻整个校园的《高举革命大旗》;忘不了学雷锋运动中沁人心胸的那支《接过雷锋的枪》。在当时,‘红’与‘专’的结合是一种催人奋进的追求,学生会主办的黑板报题头便是《红色徐汇》。在这样一种追求之下,我们生活得非常充实,不仅有勤奋攻读,也有理性思考;不仅有个人的攀登、进步,也有集体精神的发扬光大。那时候,品学兼优的团干部受到市级领导的好评;普通学子的习作被收入《上海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篮球队称冠全市(中学);民乐队饮誉学坛…...。大凡置身那个时代的同学,人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天天向上的激奋。我正是在这样一种激奋之情中告别了中学时代的。”
包括中学六年在内我的整个青、少年时期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度过的。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虽然人们并不富裕,但内心是充实的,精神是向上的,风气是清新的,社会是干净的。虽然有人会感到不高兴,但大多数人确怀有幸福感。我们说着自己想说的话、做着自己想做的事,那时候的我们没有愧对历史,我庆幸自己在这个伟大时代出现的时候能够躬逢其盛。
回望中学生活,我,感恩我的母校徐汇中学 !
组稿:校友会
发布:许贞
责编:王燕虹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