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仁:1920年左右入学
张充仁(1907年9月18日-1998年10月8日),1907年农历八月十八出生于上海七宝(现为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张充仁长于绘画和雕塑,20世纪20年代初,赴比利时留学,结识了比利时画家埃尔热,两人成为挚友。学成后张充仁游历欧洲从事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加救亡运动。1949年后,张充仁陆续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交通大学等学校任教,同时进行创作。80年代,其为中国改革开放设计师邓小平创作的雕塑引人注目。1980年代后期,张充仁旅居法国。1998年10月8日病逝于巴黎。
1921年(民国10年)至1928年间,张充仁在上海的爱尔兰安敬齐修士所所办的土山湾照相制版部学习摄影和制版。安敬齐修士看这个学生好学勤恳,也乐意每天教张充仁法文,张充仁也自修中西绘画理论。
1928年,张充仁在土山湾学习期满后,进入和合电影制片厂工作,担任绘制布景的工作,但是因为不习惯电影界的生活形态,两个月後就向导演请辞。之后进入《时报》担任画刊排版剪裁工作,累积更多编辑工作后,他在土山湾教师刘钟骍推荐下,到《图画日报》担任编辑,另兼有家庭美術教師的工作。在此時期,张充仁有较多时间练习水彩画,也有参展和出售作品的机会。
张充仁担任美术教师的家庭姓谭,谭家女主人很欣赏张充仁,便收他为义子。谭家干妈鼓励张充仁前往欧洲留学深造。
1931年9月,张充仁赴欧洲留学,经法国转抵比利时,10月在布鲁塞尔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油画高级班,师从巴斯天(AifredBastien)教授,以优异成绩获得中比庚款助学金。他创作的油画《锡瓶柠檬》,因造型结构的严谨扎实,而引起雕塑家隆波(EgideRombaux)教授的注意,认为张充仁学习雕塑更有发展潜力。在隆波教授的提议下,1932年9月,张充仁转入皇家美术学院雕塑高级班。1933年,皇家美术学院举行创作大赛,张充仁的油画《休战前夕》获比利时布鲁塞尔市市长授奖,并称张充仁“东方艺人之来欧研究,能竞争不让人者,实为第一次。”1934年,张充仁毕业考试创作雕塑《玛特兰纳》,获比利时国王金奖和布鲁塞尔市政府奖章,以及皇家美术学院颁发的雕塑家证书。由此,张充仁成为比利时的新闻人物。
1934年-1935年是张充仁在比利时求学的最后一年,1934年比利时也正在准备世界博览会,张充仁被选为雕塑家马栋(Matton)的助手,协助人像雕塑工作。1935年6月,张充仁在雕塑科毕业考获得人体雕塑第一名、雕塑构图第一名除了艺术学院的雕塑文凭,还获得比利时国王阿尔贝金质奖章和布鲁塞尔市政府奖章和奖金。但是因为獎金只颁发给具有比利时国籍的人,张充仁谢绝了入籍的协助,并把奖金让给第二名的同学。
1935年10月11日张充仁由意大利搭船返国,11月4日轮船抵达上海。
谈《丁丁历险记》不能不说张充仁
在比利时留学期间,张充仁结识了比利时著名青年画家埃尔热,其真名叫乔治·雷米(GeorgesRemi)。
埃尔热在布鲁塞尔《二十世纪日报》工作,自1930年起,每逢星期三在该报少年儿童增刊上连载连环画《丁丁历险记》。1934年,《丁丁历险记》创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埃尔热在《二十世纪日报》上宣告:“丁丁下一次将到远东去旅游采访。”“丁丁将要去远东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埃尔热为创作进行准备,苦于缺乏对中国的了解,缺少相关素材资料的时候,他与张充仁相识了,正是救了他的急。
张充仁与埃尔热的相识,是经比利时鲁汶大学负责中国留学生工作的拉贝·戈赛神父介绍的。拉贝·戈赛神父对于来自中国的张充仁非常钦佩,也一直关心影响整个法语国家读者的长篇连环画《丁丁历险记》的创作。当他得悉埃尔热要表现丁丁去中国旅游遇到困难,就将张充仁介绍给埃尔热。拉贝·戈赛神父致函张充仁:“张先生,有一个比利时青年连环画家名叫埃尔热,他要将‘丁丁’送到中国去,他需要收集中国资料去描写中国情况,但他缺少文字图片及书本等相关资料参考,我把你介绍给他,请你到他那里作一次访问。”于是,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张充仁去拜访了埃尔热。
张充仁和埃尔热是同龄艺术家,两人一见如故。张充仁向埃尔热详述了中国汉字等五千年的文化史,迄今依然保持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以及在赴欧洲途中,于搭乘的轮船上,听到1931年9月18日当天广播的新闻: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残暴地入侵中国,中国正在遭难。张充仁向埃尔热接连讲了几个小时。并且建议埃尔热,在创作描绘“丁丁”游中国的连环画时,最好运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描”来表现,这样更适合表现中国题材的内容。所以,随后张充仁赠给埃尔热一部中国的《芥子园画谱》,以便让埃尔热学习中国绘的“线描”笔法。同时,张充仁热情表示,愿意协助参与“丁丁”游中国的连环画创作。为此,张充仁经常在星期日去埃尔热工作室,一起商讨连环画故事的种种细节构思,还确定把“丁丁”和张充仁作为异国少年好朋友安排在故事中。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几乎每幅画面的构图、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服饰穿戴、汉字的书写、装饰图案的配置,都是张充仁设计的,其中的许多街景则是张充仁根据上海的实景绘制的,从而使连环画作品沉浸在浓郁的中国风土人情氛围中。作品名为《蓝莲花——丁丁游中国》。为什么叫蓝莲花?是指吸鸦片的人口中吐出的犹如“莲花”形状的蓝色毒烟雾。因为这部连环画是讲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贩运鸦片等毒品到上海,上海人民与日本毒贩子作斗争的故事。这部连环画也就成为在欧洲最早揭露日帝侵华罪行的艺术作品。
七十多年来,《蓝莲花——丁丁游中国》连环画已有五十多种语言的译本,在全世界出版发行,连法国戴高乐将军也感叹道:“看来在欧洲,《蓝莲花》中的丁丁是我唯一的对手。”而张充仁的名字(习称中国张——ChinaZhang)因为在《蓝莲花——丁丁游中国》中不断出现,而于欧洲国家几乎家喻户晓。
1935年,张充仁在欧洲一路考察英、荷、德、奥、意等国,写生创作后,于11月载誉归国抵沪。由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安排,与在沪文化名流蔡元培、徐悲鸿、梅兰芳等相聚。1936年1月,与徐悲鸿、汪亚尘等在沪创办美术团体“默社”。2月在上海环龙路(今南昌路)法文协会(今上海科学会堂)举办展出雕塑作品为主,穿插油画、水彩画、素描等作品的“张充仁归国作品展览”,展期一周,轰动沪上。4月于上海劳神父路608号(今合肥路592弄25号)三层连体房内创办绘画、雕塑工作室“充仁画室”,招收有艺术天赋的学员,培育绘画雕塑艺术新人。由于中国爆发抗日战争,比利时面对德国希特勒法西斯侵略也爆发卫国战争,时局动荡,人民迁居不定,张充仁与埃尔热失去了联系。然而,彼此心里都默默惦记着。
埃尔热一直急切地寻找张充仁的下落,在欧洲每逢相遇中国人都要询问,或者委托寻找。甚至在创作的《丁丁游西藏》连环画中,“丁丁”也在寻找中国的张充仁。直至四十多年后的1975年,埃尔热终于在布鲁塞尔认识了一家中国餐馆的魏老板,这位老板有个兄弟认识张充仁,于是找到了张充仁在上海的地址。埃尔热得知张充仁的地址后,立即于1975年5月1日,热情洋溢给张充仁写信:
“这是怎样一种喜悦啊,在等了这么多年后能再次写下这几个字:我亲爱的张!
你无法想象我在布鲁塞尔,从你熟人的兄弟魏先生那里得知你现在生活在上海,还是一名著名的雕塑家时,我的心中是怎样一种感情!
当他几天前把写有你名字和地址的信封给我的时候,我感觉回到了四十年前,还是那样的熟悉。
四十年前,是的,转瞬即逝。二次大战之前不久你就回到了祖国,我一会再告诉你,我们这发生的一切……”
1975年,张充仁接到这封信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动乱尚未结束,还不便与埃尔热之间互访,只能耐心地等待机会。
机会终于到了。1982年3月,张充仁应比利时国家电视台及比利时画家埃尔热工作室的联合邀请,由文化部派遣,前往比利时进行文化交流友好活动,与挚友埃尔热重逢。这次访问在比利时反响强烈,轰动布鲁塞尔。比利时王后法比奥拉隆重接见,谈话两个多小时。张充仁出席比利时友好人士及华侨举行的宴会,应邀在比京圣·鲁克美术院作了《中国绘画的传统风格与技法》的学术报告。卡斯·丹尔曼印刷公司安装新型印刷机,特以“张充仁”命名。他还参观了一些文化艺术机构,访问了蒙斯、安特卫普及法国巴黎、荷兰阿姆斯特丹等。比利时国家电视台跟踪拍摄纪录片,并在电视节目中多次播放,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史的一段佳话。
撰稿:黄莲英
发布:许贞
责编:王燕虹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