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章:1949届校友。
陈敏章1931年出生成长于上海市,曾先后在徐汇中学附小,徐汇中学读书。1949年至1955年在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54年入党。1955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同时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任内科住院医师,成为执业医生。后调任北京协和医院,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研究员,教授。1980年以后,他先后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首都医院院长。从1984年9月起,先后担任卫生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卫生部部长、党组书记,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中华医学会会长。他是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孜孜不倦工作,勤勤恳恳研究
在几十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内科消化疾病、临床水与电解质平衡,特别是在消化系统内镜诊断治疗技术等方面卓有建树。提出发展预防保健、农村卫生和继续振兴中医药三项工作重点,组织多部卫生法律法规的调研和起草工作,主持制定一系列对卫生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积极推进医药教育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先后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金质奖章和“戒烟奖”,并获得美国霍普金斯等大学的多项名誉学位和荣誉称号。
以身示范,注重工作细节,视医德为生命
在担任卫生部长期间,他并没有陷入卫生部部长行政事务。他常常抓农村改厕、改水,抓小儿麻痹症的预防。一见到身边的儿童,他就示范竖着刷牙的方法。尽快让全国老百姓喝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是他的一块心病。他走到哪,必看厕所。有地方官让他看事先打扫干净的厕所,他则让秘书悄悄深入田头农户观真实如厕。"进口的水不净,出口的粪便带菌,恶性循环,必须改厕改水。"生前他和水利部部长钮茂生就改水问题进行过无数次的交谈。他说:"水、厕所是卫生文明的最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不达标,我卫生部长当之有愧。""健康无价",他要求有关部门把这一概念深入百姓心中。尤其是农村卫生科普,他指示要常抓不懈。
他不仅仅是个好部长,还曾是一个勤恳钻研医术的大夫,就他的为人来说,重视医德更甚于医术。许多年前,他的儿子陈川还在中日友好医院当大夫,有一天吃饭时,说起一个不讲理的病人与大夫争吵,医院要大夫检讨的事。陈川对此事感到不平,认为医生也是人,和病人争吵不一定错,不该检讨。陈敏章部长马上明确地说:"医生就是不能和病人吵,因为那是病人,病人有病痛在身的。"他在协和当大夫28年,从未对病人厉声呵责,总是热情替病人服务。
“无德不成医”--生命最后的诠释
陈敏章最后因胰腺癌而去世。作为医生, 病重期间,为了攻克癌症他甘于拿自己作试验---尝试中西医结合。他说:“失败了、成功了都是经验。”
他希望奇迹能出现,这对其他患者有好处。最后,他甚至对医生说:“我身上能用的,全拿去!”
无德不成医,这就是陈敏章对生命最后的诠释。
撰稿:黄连英
发布:许贞
责编:王燕虹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