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学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汇学新闻
《窦娥冤》《雷雨》群文阅读与表演——记高一语文组“沉浸式小剧场”区公开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3-04-18 15:57:59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414

2023年4月13日下午,高一语文备课组“沉浸式小剧场——《窦娥冤》《雷雨》群文阅读与表演”区公开教研活动在徐汇中学举行,全区高中语文老师参与本次活动。

微信图片_20230418155501.jpg 

课堂展示

微信图片_20230418155519.jpg 

微信图片_20230418155522.jpg 

徐汇中学沈龚妍老师和张玉玲老师分别执教《<窦娥冤><雷雨>群文阅读与表演》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两节课都贯穿了“沉浸式小剧场”的形式,打破了演员和观众保持距离感的传统戏剧表演,让每位学生成为了剧场中的一份子。第一课时中,表演结束后,观众还对演员、导演进行提问,比如观众觉得演员演得不够理想,可以自己化身演员重新表演。第二课时中,剧本的结局表演也是根据观众的观演反馈来邀请演员返场表演,哪一种结局由观众选择进行生成。

沈龚妍、张玉玲老师授课

两节课的内容主题是有层进性的。第一课时主要通过观众提问、演员回答的形式,解决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初步体会“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由人物到悲剧人物再到较为浅层的悲剧性的认识,即“毁灭了什么”。而后通过“在毁灭之后,窦娥或鲁侍萍会怎么做?”引出第二课时“悲剧人物何去何从”的问题,引发同学对不同结局的思考,激发同学与剧作家进行对话,理解悲剧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毁灭”,更需要深入思考“被什么毁灭了”,剧作家呈现人物悲剧命运的目的是为了唤起观众的良知与悲悯。

在学法上,两个课时由浅入深,提升了学生研读剧本的能力。第一课时着重于对戏剧语言的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生生对话、和文本对话的意识。第二课时,学法更着重于比较层面。并且对学生对话的能力要求也提升了,不仅要进行师生、生生对话、和文本对话,更要和剧作家进行对话、和不同时代进行对话等多重对话。

微报告

微信图片_20230418155529.jpg 

伍春红老师代表高一语文备课组阐述了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设计,重点介绍了"沉浸式小剧场"是如何达成教学目标的。

第一,创意课堂搭建学习情境。沉浸式小剧场是通过学生表演,运用肢体语言,口语表达来展现戏剧冲突、人物个性,让学生有一种生活体验,学习体验,符合我们课标中的变革学习方式——创设情境。沉浸式小剧场的特点互动性强,演员会停下来和观众交流,让观众选择结局。包括场地的布置也是剧场布置,为了营造沉浸感,把舞台在正中间,观众围成圆圈更方便交流。这是单纯表演和沉浸式小剧场的主要区别。通过文本体验、学习体验、演出的体验创设一个个学习情境,领会剧本台词的蕴意、戏剧冲突中展现的人物性格等。

第二,四重对话解读文本主题。两节课的课堂活动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达成教学目标。一共有四重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演员对话、与导演对话,对话其实就是评价的过程,学生或赞赏,或批评,或质疑。将教——学——评融合起来,在课堂上生发出教学、学习、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

专家点评

微信图片_20230418155532.jpg 

徐汇区高中语文教研员上官树红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沉浸式小剧场”给搭建学生的支架,为学生种下了戏剧的种子,学生表演的出乎意料的收获是老师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对人物的理解、戏剧的理解有了进阶,老师起到了助力作用,使教学过程水到渠成。

课堂小结是由学生生成,并且也完成了落差点,归功于问题的设计和引导。引导加肯定的态度调动、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度。学生有了深入研读的热情,演出的热情,探讨问题的深入,课堂效果热烈是由生生、师生互相启发和激发出来的。

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EnAmYYsYK_4kcaOGWSuZrQ

撰稿:伍春红

摄影:陆舟斌

发布:许贞 

责编:龚亮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