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学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汇学新闻
红韵汇壮志 | 探访“城市后花园”,以软实力硬核护航徐汇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1-08-13 23:41:33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345

转载自 文明徐汇

正值暑期

可能不少学生还在纠结

该去哪里开展社会实践呢?

徐汇区长桥社区的孩子们就很幸福了

坐拥“城市后花园”

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

长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街道学生社区实践基地上海植物园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621.jpg 

上海植物园以培育爱科学、爱国家

不忘初心、牢记中华复兴使命

的未成年人为目标

为孩子们校外实践“加餐”

在他们心中播撒求索、自强的种子

徐汇中学学生、红韵小记者团成员

天平德育圈小记者王淇仪

就以上海植物园为目标

就其生态坏境展开实地调研

看看她都有何收获吧~

(以下内容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

暑假的一天,偶然翻看徐汇区地图,在地图的西南部,我发现一片很大的绿地——上海植物园。我觉得十分奇怪,地图上那么大一片居民区中,为何会有一个绿化面积如此之大的植物园?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649.jpg 

▲上海植物园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652.jpg 

▲王淇仪和妈妈郑静洁老师探讨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线路

通过在互联网查看相关资料,我知道了上海植物园占地面积81.86公顷,前身是龙华苗圃,1980年正式定名为上海植物园。从1974年筹建,到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上海植物园成为了一个以植物引种驯化、植物学研究、科学传播、园艺展示为主的综合性城市植物园。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657.jpg 

早在1972年,上海园林绿化界的老前辈,也是上海园林植物引种驯化的开拓者庄茂长工程师就提出了改造植物园的设想,经过多年来大家的努力,从各地引种、采集各类标本、移栽苗木、设计园区内植物楼,现在上海植物园已成为一个真正的植物博物馆。每年都有数百万游客在此感受春天的百花盛开、夏天的荷风送爽、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梅花傲雪。资料中还介绍,上海植物园中有松柏园、木兰园、牡丹园、杜鹃园、蔷薇园、盆景园、兰室等众多特色植物主题园。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659.jpg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01.jpg 

在这些主题园中,兰室的介绍引起了我的兴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生前专门为兰室题写了室名,并向植物园赠送了朱氏新梅、虎头兰等22盆兰花。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04.jpg 

▲上海植物园著名的兰室,由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元帅题写匾名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07.jpg 

▲伍若兰烈士塑像,她是井冈山根据地时期朱德总司令的夫人

朱德爷爷在学校里我就读到过他的事迹,他是十大元首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带领红军取得了很多场战役的胜利。这样一个大英雄,一生最爱兰花。据他自己回忆,他从四川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报考时,沿途看到一种小白花,很喜欢,就挖了两株随身带着,后来知道这小白花就是兰草。兰花朴实、淡雅,香气不浓郁却清新怡人。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兰花的这些品性和朱德爷爷的性格极为相像,可能这正是他如此喜爱兰花的原因吧。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10.jpg 

朱德曾说:“在解放前,兰花只供有钱有势的人玩赏,特别是一些名贵品种,往往是以多少亩地或多少两黄金换取一盆。” 现在能够在普通居民区旁的植物园中看到兰花,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愉快的事情啊。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13.jpg 

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一定要去一次这个“居民区的后花园”。在王泠一博士和长桥街道副主任杨晓晔的牵线搭桥下,我还有幸联系到了植物园的高级工程师吴伟老师,对她进行了采访。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15.jpg 

▲王淇仪暑假前,和本校居务恒同学交流暑期社会实践选题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24.jpg 

▲王淇仪和徐汇中学曾宪一校长、居务恒同学交流探究型学习后,在校园马相伯先生铜像前合影留念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29.jpg 

▲王淇仪在上海植物园实地考察生态环境

上海的夏天有些炎热,可一走进植物园的树荫中,就感觉温度下降了许多。小径两旁的参天大树,在我们的头顶交汇,形成了天然的绿色遮阳棚。老人们在这片片光影斑驳下,或是健身,或是跳舞,或是吹响一曲悠扬的萨克斯。夏日的花朵虽然不多,但是池塘中的荷花开得正艳,一株株亭亭玉立,大片大片的荷叶有的翠绿,有的墨绿。这让我想到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35.jpg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38.jpg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41.jpg 

▲王淇仪在上海植物园实地考察生态环境

在植物大楼中,我找到了今天的采访对象吴伟老师。吴老师说,植物园从苗圃建成公园,初衷就是想在人民物质生活逐渐改善的同时,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让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能走近花卉园艺这个过去有钱人才能涉足的“奢侈”的生活装饰,感受植物给生活带来的色彩。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45.jpg 

▲王淇仪采访上海植物园吴伟老师

我的采访的第一个问题:“植物园开园至今,有没有哪件大事对植物园的发展规划有重大的影响。”吴老师说:“植物园是反应城市文明的象征,在整个园区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契机,那就是世博会的召开。当时植物园有个课题就是为世博会选择花卉,我们都知道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过去人们觉得花卉植物是在人民物质生活达到一定高度才会去涉及到的一个精神层面。通过08年开始对上千个品种进行挑选,一直到世博会中花卉的成功展示,上海人民对于花卉的喜爱程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由此世博会结束之后,我们就在植物园中每年进行花展活动,普及花卉知识,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49.jpg 

▲上海植物园举办夏季主题花展

我接着提问:“目前这个阶段,有哪些惠及普通市民的活动,并且现在正处于暑假期间,有没有专题活动是面向中小学生的?”“当然有,我们植物园每年的主题就是‘精致园艺,美丽家园’,我们的各项活动都是服务于百姓的”,吴老师侃侃而谈,“就比如在2号门进入后的一个庭院就是介绍阳台花的种植,让百姓能够在自家阳台进行花卉种植,让大家发现花卉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的花展主题都是为百姓生活量身定制的。植物园中的活动不仅面向于成人,也面向于学生。‘探秘植物园’是到草药园看白天的植物,‘暗访夜精灵’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动植物生态系统的导赏活动,这些都是我们植物园的‘拳头产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51.jpg 

▲暗访夜精灵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54.jpg 

▲自然课堂

我的最后一个问题:“作为居民区后花园,这片居民的精神绿地今后还会有怎样的发展规划?”吴老师介绍道:“植物园的定项还是以科研、科普和应用展示为主,把花卉应用展示形式更多地向广大居民展示。政府十分支持我们的惠民工作,拆迁了一部分土地,这几年会扩建植物园的展区,扩大的面积达到目前展示区的四分之一。”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758.jpg 

▲王淇仪采访上海植物园吴伟老师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800.jpg 

▲徐汇区人大代表、上海植物园赵长虹老师(左)参加长桥街道走访调研活动,在居民区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上海植物园立足于面向普通市民,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明生活,体现了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方志敏烈士曾在黄浦公园看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牌,但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803.jpg 

▲当年的外滩公园(现黄浦公园)是外国人的特权,华人不得入内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806.jpg 

▲1917年的外滩公园规定:第一条内容是外国人的公园,即华人不得入内。第四条内容是:狗和自行车不得入内

百年来祖国在发展,城市在进步,越来越多的公园免费向居民开放,让百姓们从身边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809.jpg 

▲方志敏先烈《可爱的中国》手稿

微信图片_20210815123811.jpg 

▲王泠一博士告诉王淇仪,方志敏先烈的理想已经实现

信息来源:徐汇中学学生、天平德育圈小记者、红韵小记者团成员王淇仪

指导老师: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泠一博士

编辑:MJH

发布:许贞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