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然间,距离首次踏入这扇大门已近四年。崇思楼,这份跨越近两个世纪的厚重一如既往沐浴着朝阳。我有幸瞻仰它的时间,仅是它岁月中的一个瞬间;而它占据了我最初的青春。
第一次步入崇思楼是刚入学不久。那时课业还轻松,我最爱轻轻踏在它吱呀的木楼梯上,看那阳光从木百叶窗中映入,照到扶手上的一角。还喜欢顶楼天花板角落复杂而又整齐的原木结构——那稳固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支撑。
作为桥牌班的一员,我有幸享受过在这儿的桥牌教室进行桥牌博弈的美好时光。我也有幸发掘了崇思楼更多的宝藏。顶层过廊里精彩纷呈,时不时更新的画作展示;中层有灯光温暖的外文阅览室、藏书颇多的图书馆、舞蹈厅、音乐室和那架岁月沧桑而声音依旧浑厚的钢琴;底层中央那光影略暗却气氛恰到好处的小礼堂和进口楼梯下的播音室。这一切都镶嵌在崇思楼里,为这幢巴洛克建筑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深厚的人文情怀始终感染着我。
后来,各类科创拓展课进入了我的校园生活。我的“白月光”不再局限于崇思楼,开始“开疆拓土”。砺行楼里的高铁与飞机操控室纷纷向我敞开了门。记得首次操控飞机系统,紧张的额前渗出了汗珠,却终究以“悲剧”收场。那显示屏上复杂多变的数据是我从未见过的。虽然如此真实地操作飞机系统极为困难,但当我成功使一趟班机安全着陆时,也感到了在别处模拟器中从未感受过的成就感。那时,我还体验了无人机驾驶,3D打印设计等许多新科技。当时我总盼着周四的科拓课,它就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带我通向新奇的世界。
步入初二,汇学的更多活动使我目不暇接。我时常午休期间来到砺行楼三楼的活动室,与伙伴们赶制着活动计划,讨论活动安排。每看到一份启事在汇学公众号上推出时,每看到活动顺利举办,那别样的参与感总牵引我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一年,我走过了汇学长廊的春夏秋冬、阴晴雨晦。
初三学业繁忙,我的天地退回了尚学楼。在这近似乏味的生活中,幸好有汇学的美点缀其上。春日樱花,夏日香樟,秋日银杏,冬日腊梅,这一切都透过明净的窗,温暖了我整个初三。
如今每日走出校门时,夜幕已然降临。校门外,徐家汇商圈灯火琉璃,光彩绚烂;校门内,柔晕的灯光下,万籁俱寂。我时常在空无一人的操场上跑步,心绪渐渐平静。就这样一圈一圈,卸掉一天的疲惫与烦躁。
这就是我的徐汇中学,她走过170年与我相遇,她浓厚的科学人文气息和包容开放的理念深深吸引着我。当然还有她始终未变的美貌,都牵动着我的心弦。这就是我的好学校!
撰稿:初三(9)班 高怡然
发布:许贞
责编:曹令先
监制:曾宪一